《祝福》教學設計通用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學設計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祝福》教學設計通用1
知識目標:
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過程、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標: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教學重點
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2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教學用具
課本
設計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說的精品,提供了豐富的小說鑒賞資源。但鑒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側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說的敘事方式和敘事結構有特色,值得學習和借鑒;其次,小說刻畫的形象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方法豐富多彩,值得體味;再次,小說的主題特別深刻,但學生對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又比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要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計劃用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魯迅先生曾在《燈下漫筆》中將中國封建社會概括為兩個時代“……”,在《狂人日記》中他說:“中國的歷史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環境當中生活著的中國百姓,不敢對生活有什么奢求,他們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憐的要求,也被社會冷漠的拒絕。這即所謂先生所說“想做奴隸而不得”。在天地圣眾歆享牲醴的爆竹聲中,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可憐女人,躺在了寫著“吃人“二字的歷史上!今天,我們一起來看魯迅先生的《祝福》。
教師提問:
(1)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呢,還是另有特點?明確:在序幕后寫出了故事結局,屬倒敘手法。
(2)這種敘述方式有何特點及作用?明確:從情節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劇的結局放在前面,巧妙地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對讀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從小說的矛盾關系看,小說開頭寫祥林嫂在富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關系。
一、自讀思考
1、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編寫出結構提綱。
2、簡單概括小說的敘事特點。
3、仔細閱讀小說中關于“祝福”場景的描寫,體會小說以“祝福”為題的深刻含義。
二、研讀討論
1、討論小說標題的含義。小說以“祝福”為題,很巧妙。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發展與祝福有密切關系。同時,小說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了讀者的面前,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慘性,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2、概括結構提綱(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見板書)3、學生思考、討論。
板書設計
祝福魯迅故事情節提綱:情節內容時間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三個半月發展祥林嫂被迫改嫁兩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約兩年尾聲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
課后記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分析探討主人公的命運。
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場發人深思的社會悲劇,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運悲劇,值得我們細細地體味、深思。探討:
(1)祥林嫂幾次不幸遭遇都發生在什么時間?教師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賣改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祥林嫂真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2)是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讓我們從祥林嫂的死因來探尋她的悲劇命運。教師概括:死于貧窮,祥林嫂是個乞丐;
死于悲傷,祥林嫂失去了愛子;死于恐懼,她憚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絕望,她認識到雖然捐過門檻也無法贖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獨,她的周圍沒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這些責任是不是應由祥林嫂來承擔呢?引導學生結合文中的具體描寫來具體分析。教師總結歸納: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禮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體說來,是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權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認為“敗壞風俗”,是夫權的影響;而她這“恥辱”到“陰司”還洗不掉,是神權的控制;魯四老爺對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權。
二、歸納總結祥林嫂形象的社會意義:
1.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關鍵的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將生機盎然的春給祥林嫂悲慘命運作自然背景,有養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惡。
2.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這樣的勞動婦女的悲劇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搶答。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搶答。學生結合文中的具體描寫來具體分析。祥淪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勞動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對能勞動的生活感到十分滿足。她淪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剝奪了參與祭祀的資格,來自精神的重擊使她喪失了以往的勞動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兒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來自人禍,有的來自天災。第一個丈夫的亡故應屬天災,祥是無辜的。沒有從一而終招致生前死后懲罰的.原因在祥林嫂嗎?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過拼死抵抗。……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祥的清白無辜,她對自己的死不承擔任何責任。那么,誰應為她的死負責呢?首先,我們可能會找出許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過失的人物,如魯四、四嬸、婆婆、柳媽等,但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這些人物中沒有一個可以承擔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責任!但我們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殺,在久已走投無路的絕境中還苦苦掙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會沒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審視魯四老爺等活動在祥林嫂周圍的的人物,她們無一不是在這一觀念的支配下行動的。例如魯四老爺,他有三次“皺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魯鎮時,他“討厭她是一個寡婦”,所以皺了眉,他也許是嫌她沒有立即自裁,隨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測祥可能是“逃”出來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同情,反而嫌棄,只能說明他恪守禮教的頑固;這位老爺第三次皺眉發生在祥二進魯鎮時,這次,他不只是和四嬸嘀咕,而且暗中叮囑不可讓“敗壞風俗”的祥林嫂參與祭祀,成為日后在精神上徹底擊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魯鎮的眾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賣而撞傷的額頭視為“恥辱的記號”,把她的悲哀“咀嚼鑒賞”成渣滓后,再行“唾棄”,他們所取的立場仍是禮教的立場。所以用丁玲的話來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書設計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賣改嫁沒有封建禮教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歸天
課后記
第三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引導學生研究環境(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環境描寫有三處,各有特點各有作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體悟,討論歸納。
二、引導學生鑒賞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這篇小說在塑造祥林嫂時,運用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多種手段刻畫人物,其中肖像描寫運用的特別成功。要求學生找出三處肖像描寫,比較閱讀,思考肖像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教師總結:三次肖像描寫,相互對照,訴說了祥悲慘的一生。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肖像描寫,塑造了一個被封建禮教束縛、被踐踏、被遺棄的舊中國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
三、拓展訓練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這個情節合不合情理?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歸納:
第一處(第一、二自然段):小說在開頭就渲染了魯鎮年終祝福的熱鬧忙碌的氣氛:晚云的閃光,爆竹的鈍響,幽微的火藥和人們忙碌的景象,調動了讀者的視覺、聽覺和嗅覺,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沉重”、“陰暗”、“亂成一團糟”等詞透露出了作者對這種氣氛的壓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話“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這句話點出了辛亥革命后農村風俗習慣依舊,封建思想依舊,而破折號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貧富懸殊的社會里,窮人無福可言。這些語句,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揭示了祥悲劇的社會基礎。
第二處(第八頁第二段):渲染了悲涼沉寂的氣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間的議論是反語,表現了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暢”是憤激和沉痛之語。
第三處(最后一段):這段景物描寫是由回響到現實。第一句是過渡,與前面轉入回憶的句子相照應,渲染了熱鬧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慘死的悲涼。最后一句故意虛寫,那些“醉醺醺”蹣跚著的“天地圣眾”哪里會賜福給窮人呢?買不起爆竹的窮人們,得到的只是無窮的痛苦和悲哀。學生歸納:祥第一次到魯家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臉色青黃”是生活艱辛的烙印,紅潤的臉頰顯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為她畢竟才二十幾歲。而她第二次來到魯家時,“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順著眼”,是她善良性格的體現,突出了她內心的悲哀和空虛,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無奈,從那“消失了血色兩頰”、“眼角上的淚痕”、“沒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寫,不難體會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擊后極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寫祥林嫂時和前兩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過強健的體魄、旺盛的精力,而現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潰了。
《祝福》教學設計通用2
教學要求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綜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
①肖像描寫:
三次變化:
②畫眼睛(眼神):
3.倒敘的手法:
三、小結:
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1.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四、布置作業。
《祝福》教學設計通用3
【設計意圖】小說的教學一般是從人物、情節、環境的分析中,獲得對小說的理解。本課堂設計試圖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重點抓住小說中幾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問題,來把握人物的主題,體會小說的創作技巧。
【問題設計】一個日子;二次微笑;三樣眼神;四場飛雪:五張賬單。
【課堂準備】投影儀、視頻材料
【課堂時數】二課時
【一課時】
【教學要點】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分組研究問題。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已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已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開始學習魯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說《祝福》,這篇小說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說后來被改編成電影或多種話劇。它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呢,請看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⒈速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⒉指名學生講述故事梗概,理清情節。
⒊解讀課文的敘述技巧。
板書:
情節內容時間
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倒——結局突然死去——————
敘開端初到魯鎮三個半月五
發展被迫改嫁兩年
——高潮再到魯鎮約兩年——年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體時間呢?
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給世人留下過甜甜的笑容,請你找出來讀讀,你能在這些笑容背后發現什么嗎?
⒊魯迅先生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魯迅是怎樣實踐他的寫作主張的?請你找出本文描寫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內蘊。
⒋魯迅先生在他的《花邊文學》中的《大雪紛飛》一文中,盛贊《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段中寫雪的“神韻”。其實,他《祝福》中的四次寫雪更加值得一贊。請你找出來,品味品味。
⒌熟讀課文,找出小說中關于金錢零星表述的語句。比較閱讀,看看能發現什么。
【二課時】
【教學要點】交流心得,總結課文。
【教學點撥】
⒈“一個日子”:
簡析:“我”是在“送灶”的這一夜回到魯鎮的,在魯四老爺家里呆了兩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過了一夜”,所以我從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飯前”。短工說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憶祥林嫂的半生事跡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給“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當時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將近的時候”,魯四老爺祝福正是這個時候。
點撥: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這個日子、緊扣題目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為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這對舊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諷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
簡析: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真心實意地笑,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里同柳媽閑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伏筆,為魯鎮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資料,同時也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
點撥: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由此引發出去可以進一步讀到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⒊“三樣眼神”:
簡析: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著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后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點撥:通過品讀三次眼睛描寫,我們可以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更加清醒認識到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
簡析: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為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點到即止:“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里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講的雪樣故事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這里借雪的猖狂,諷刺了封建勢力暫時的得意,更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點撥:雪的陰冷之氣,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調。
⒌“五張賬單”:
簡析:是指小說中零星流露出的關于錢的表述。概括起來有如下五處:
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
點撥:分析這五張帳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下兩盤“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可見封建衛道士代表魯四老爺對她經濟上的盤剝;婆婆能從魯家支走錢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給賣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給小兒子娶媳婦,除其它花銷外,還凈賺十多元,這是族權和夫權在替其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掙得的工錢干干凈凈捐了門檻,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這也是神權思想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深毒害。
【課堂小結】(重點從研究性的學習方法去總結)
【學習遷移】用研究的眼光在本單元的小說單元中去發現問題,探討和解決問題。
【《祝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祝福課程教學設計02-27
《祝福》教案教學設計02-27
魯迅《祝福》教學設計05-19
《祝福》教學設計(精選12篇)05-22
魯迅的祝福教學設計實用03-13
關于《祝福》的優秀教學設計05-24
魯迅祝福教學設計(通用12篇)10-18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春曉教學設計 《春曉》教學設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