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1
[智育目標]:
通過多種繪畫形式表現物體前后關系,運用物體“近大遠小”的規律
[素質發展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找出物體“近大遠小”的規律
[教學難點]:
用繪畫形式表現物體“近大遠小”的規律
教學準備
教學圖片、影像資料或課件
繪畫工具、剪刀、漿糊、彩色紙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游戲表演:捉“尾巴”(甲、乙同學是怎樣跑的?)
2.導語:同學們,可別小瞧了前前后后,這其中還有不少的奧妙呢,來,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好嗎?
(板書課題)
二、觀察·發現
1.欣賞來自生活的圖片
2.欣賞繪畫形式的圖片
3.觀察圖片中的景物是怎樣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的?前面的物體與后面的物體看起來有什么區別?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前后排列的物體,有一個“近大遠小”的規律。
5.請說說看你以前有沒有見到過“近大遠小”的現象?
三、探索·體驗
1.討論:你以前的繪畫是怎樣表現前后關系的?現在你準備如何表現?
2.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繪畫主題、形式以及繪畫的順序。
3.學生創作,教師指導。(教師指導內容:繪畫順序、繪畫比例、顏色的搭配、廢紙屑的處理等)
4.創作點評,體驗創作的快樂
四、拓展·延伸
1.請試著用今天所學的“近大遠小”的規律,把你對作品《 xx》的評價寫出來。
2.結束語:
板 書:
3. 前前后后
前后關系的物體——————規律:近大遠小
主題:
繪畫 形式:
順序: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讓學生感覺肌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美術語言,提高學生的藝術敏感度和審美能力。
2、能夠使用生活中物品的肌理效果或自行設計創造肌理效果來美化作品。
教學重、難點:
1、營造肌理“實踐場”,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利用和掌握不同的肌理效果來創造畫面。
2、如何引導學生利用肌理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表現作品,使之達到和諧和完善。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材料、范作等。
2、學生準備作畫工具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游戲導入
觸摸實物有幾件東西在沒有讓它們亮相之前我想讓幾位小朋友來用手觸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覺呢?這幾件實物分別是----海螺、貝殼、麻袋、樹葉、陶瓷等。
2、觀察
教師分發小組不同的`肌理效果物品讓學生仔細觀察,通過比較,初步了解物體的粗糙和細膩、規則和不規則的肌理效果。
二、發展
1、欣賞作品,教師出示多件不同肌理效果的物品,讓學生感受肌理效果所帶來的視覺沖擊。
2、研究討論
如何利用自然、生活中物體的肌理效果來制作繪畫。
3、學生制作,大膽表現,運用在室外收集的肌理物體進行簡單的創造。
三、指導評析
1、教師巡回指導
2、學生自評、互評。
3、作品展示。
四、總結
課后搜集還可以運用哪些物品進行肌理的創作。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07-24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03-08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07-26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08-29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設計05-08
小學美術教學活動設計11-30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范文03-08
小學美術優秀教學設計03-25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設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