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預設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生字,積累本課詞語;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培養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學習作者抓住人物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讀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本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父母親去世后捐獻角膜的過程中的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學習其正確對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課前談話預設
講美軍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錄找陣亡士兵遺骸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人遺體的尊重。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有一個詞語大家肯定非常熟悉!(點擊課件出示:母親)熟悉嗎?
2、母親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母親就是我們溫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達,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母親。
3、點擊課件播放悲情輕音樂,并出示課題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讀出示:
那會兒,我的內心一直籠罩著巨大的悲哀與苦痛。一想到從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媽媽的呵護了,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我無法面對沒有媽媽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親去世的當天下午),一位警官來到我們家,對父親說:先生,您同意醫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嗎?
4、面對這個近乎沒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親,會作何反應?痛失慈母的我,又會作何反應?
設計意圖:配樂范讀,展現琳達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緒,從而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慮問題。逝者已去,作為女兒此時最應做的莫過于讓母親靜靜離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訪,卻使得事情的發展顯得撲朔迷離。故事講到這兒,嘎然而止,要求學生去讀文本,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讀書欲望,也為父親同意角膜捐贈,我反對角膜捐贈的沖突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體會我對角膜捐贈的反對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86頁,借助屏幕上的溫情提示,自由地讀讀課文,(點擊出示溫情提示)。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難讀的地方就多讀幾遍。好,開始吧!
(溫情提示內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關知識)
2、學生借助溫情提示,自由讀文。
3、反饋學習生字詞情況:
讀完了課文,誰來跟這幾個朋友打個招呼?
盲童、屢屢、摟住、遵從
4、交流讀文體會:
你體會到了什么?從哪里體會到了?
⑴課件出示句子一:
當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課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開。
(抓住當然、痛快體會父親對角膜捐贈的支持;抓住怎么能、、沖、哭喊、應該等處體會我的反對;同時進行感情朗讀)
⑶是什么讓我如此反對呢?(預設:對母親的尊敬和愛)
⑷反復引讀:
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開。
師: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深愛著母親的我無法接受捐贈母親角膜的決定,使我忍不住沖著父親哭喊
師: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責怪父親
師:使我忍不住痛哭失聲
設計意圖:采用一個欲擒故縱的教學策略,在此處將父親對器官捐贈的態度與我的態度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捐贈事件的強烈反對,從而預設沖突,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為本課的后續教學設作好鋪墊。
三、快讀課文,感受我態度的轉變
1、同學們,一個對捐贈母親角膜如此強烈反對的我最終會不會同意器官捐贈呢?請同學們快速地讀讀課文,找一找能夠體現我同意角膜捐贈的語句?
(學生讀文)
2、交流,引導質疑:
課件出示:
父親與世長辭后,我遵從他的遺愿捐贈了他的眼睛角膜。
師:請同學們也來讀讀這句話,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根據學生提問,梳理出主問題我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贈?是什么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
設計意圖:找到恰當的教學切入口是組織好通篇教學的關節點,更是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緊抓我對捐贈器官一事的態度為線索,前一環節充分渲染我的反對態度,本環節展現我遵從父親遺愿捐贈角膜,這樣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沖突,此時將我的態度作一前后比較,引導學生質疑,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梳理出本課研究的主問題是什么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樣學生的探究就展開了。
四、精讀課文,探究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5至9自然段,用筆劃出有關的語句,并反復地讀一讀,想想從中讀懂了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四人小組交流)
2、交流學生學習體會:
句子一:
課件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⑴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話的?
⑵再讀這句話,思考在父親的眼里,怎么樣的死是有意義的?
(預設:我們的死亡之軀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這樣的死是有意義的。)
⑶引用資料,比較理解:
課件出示: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角膜捐贈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數百萬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們能給予他們什么?而父親呢?
②反復引讀(個體讀──集體讀):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因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親就認為
師:了卻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這是一位博愛的父親
師: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一位崇高的父親
句子二:
課件出示: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⑴初讀,指名說你讀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詞語體會父親博大胸懷。)
⑵引導聯想:
(個體想──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也來讀讀這句話,想一想通過父親的話,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結合想像,感情朗讀。
⑷再度想像,回歸課題:
師:是啊,我們會為這位父親驕傲,通過盲童那雙←重見光明的眼睛,仿佛還看到了什么?那是一雙永生的眼睛(回歸課題,點擊出示)
句子三:
課件出示:
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⑴初讀,指名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從哪里體會到的?
(抓住熱淚盈眶、跑、緊緊、擁抱體會溫迪的感動,感受父親對我的影響)
⑵感情朗讀。
⑶拓展想像:
溫迪會對外公說些什么呢?仿佛在對我們說些什么呢?
(預設: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讓我們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等)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進入了探究與體驗相結合的階段。在心理沖突的推動之下,學生要在本環節中完成對是什么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問題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較強的文章,僅采用探究的方式來解讀顯然是不夠的,應當在探究的過程中展開體驗式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成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層解讀和對人文思想的深度領悟。新課程關注的不只是學習結果,更關注的是學習過程,也就是說一定要探究學生是怎么學習的,學習的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本環節,或許讓學生找到體現我態度轉變原因的語句并不難,但他們在尋找過程中所經歷的思維、感悟過程,卻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也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鉆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須引領學生將所得傾吐于自己的表達之中。教師緊抓是什么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主問題,學生就會順著問題追究下去。學生尋找理由,教師從旁引導,以移情體驗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到新鮮,同時也很樂意參與。通過讀句子、說體驗等活動,促使學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進行想像和表達,體悟文本的人文內涵。
五、回歸課題,升華情感
1、引讀(課件出示):
是啊,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2、解讀句子:
自由地讀讀這段話,想一想讀懂了什么?(父親還留下了什么?)從哪里讀懂的?(抓住真正,遠非來理解)
3、回讀父親的話:
師:父親還為我們留下了激動,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雙永遠閃亮的眼睛。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再來聽聽父親說過的話(課件播放《愛的奉獻》并出示父親的話)
師:父親曾平靜地對我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師: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父親愉快地說──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師:父親驕傲地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4、回歸課題,升華理解:
師:是啊,同學們,父親的眼睛真是一雙永生的眼睛(課件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讀一讀課題,你讀懂了什么?
總結:這雙眼睛里留下了捐贈者寶貴的角膜,留下了父親的諄諄教導,留下了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價值。這真是一雙永遠閃亮的永生的眼睛。
設計意圖:此環節,本課教學的點題、升華部分。將父親的話在此作一匯總,并作配樂朗讀,用意在于加深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體悟父親的崇高人格,為最后的點題做好引子,使課題及其內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勢。
六、布置作業
寫一封號召人們支持器官捐贈的倡議書。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永生的眼睛》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眼睛”單元的第三篇主體課文,作者是美國的琳達·里弗斯。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題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從更深的意義上理解,“永生的眼睛”體現的就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情懷。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人物語言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捐獻器官、幫助他人并為此感到高興和驕傲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熱愛生命、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體會、理解作者一家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配樂朗誦)“你的眼睛,像遠方淡藍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塵埃,隱沒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師: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人的呼聲,他要呼喚、感謝的是誰?(學生齊答)對,是金發碧眼的溫迪!今天,就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次走進《永生的眼睛》,看看溫迪一家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是怎樣做的吧!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主要講了作者的三位親人去世后捐贈角膜,使他人重見光明的感人故事)
評析:課初,趙老師以獲得器官捐獻者寫下的一首感謝詩導入新課,再配之教師深情的朗誦,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情感基調和閱讀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語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達的親人有(板書):母親、父親、溫迪
2、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想想琳達在母親、父親、女兒捐贈角膜這件事前后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生匯報:由開始的強烈反對捐贈母親的眼角膜到后來主動捐贈女兒的眼角膜。
3、品讀感悟作者的感情變化
(1)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的悲痛,母親的偉大
a、是什么讓作者的態度發生了這么大的轉變呢?讓我們一起回到1965年那個炎熱的夏日,當14歲的琳達突然失去了媽媽,又聽到父親同意捐贈媽媽的角膜時,態度是:生:強烈反對(板書),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學生找出句子,指讀:“我驚呆了——完整地離去。”
b、當你最摯愛的親人——媽媽離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親手做的飯菜,再也聽不到她那親切的叮嚀,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悲痛欲絕)這時又有人要取走你母親身上的一部分,你又會怎樣?(氣憤、發怒)帶著這種感受讀讀這幾句話:
評價:孩子,我聽出了你對母親深深的愛!從父親平靜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對多么偉大的父、母親。
過渡:失去親人的痛苦使琳達難以接受器官捐贈,后來她的看法改變了嗎?
是誰改變了她的看法?(她的父親和女兒溫迪)
(2)感悟父親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品質
a、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父親說的話,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閱讀體會,再與同桌交流。
b、當琳達沖著父親哭喊時,父親這樣對她說:出示課件一:生齊讀:
你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指1——2名學生讀句子,并談體會。
教師引導:父親認為這份禮物對誰是最珍貴的?這樣的死有怎樣的意義?
c、孩子們,你們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槍、音樂盒、水彩筆等。你愿意把它送給素不相識的人嗎?生:愿意(不愿意)
d、大家剛才談到的都是我們身體之外的東西,送給別人以后,還可以用金錢買到,可是我們身體的器官送給別人后,就再也買不到了。這么珍貴的東西,父親愿意在他死后捐贈別人,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預設生: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這樣的死是有意義的。
e、這就是父親的心愿,父親看似普通的話語,給了作者怎樣的影響?
預設生:一下子明白過來了(給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文中有一個詞語寫出了作者的醒悟,這個詞語是:振聾發聵
你怎么理解“振聾發聵”
預設生:連耳聾的人都聽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過來了。
評價:理解得非常透徹!帶著你的理解自己再讀讀父親的話。
f、父親還有哪些話也給了琳達深刻的影響?
生找出句子,師出示課件二: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而重見光明,并像你的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他們的女兒也能像溫迪一樣將會多么自豪,況且當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時候,又會多么驕傲。
g、像溫迪一樣是哪樣呢?能有像溫迪這樣出色的女兒,盲童的父母能不感到自豪嗎?“況且當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時候,又會多么驕傲。”誰為誰驕傲呢?
師描繪畫面,生想象:孩子們請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畫面!那位接受捐贈角膜的盲童,沖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睜開眼睛,他看到了——生:五顏六色的花兒;看到了——生:明媚的陽光;看到了——生:夢中的親人;看到了……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來一起讀出這美妙的畫卷:
生齊讀課件二的句子。
i、此時此刻,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師總結板書: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j、讓我們再來讀讀老人那質樸的話語:出示課件三: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齊讀。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時你對這句話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課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生補充句子。
總結過渡:受父親的影響,琳達的態度由當初的強烈反對捐獻母親的眼角膜,到后來遵從父親的遺愿,在父親去世后捐獻了父親的角膜,(板書:遵從)令琳達感動的不僅是她的父親,還有誰?(溫迪)
(3)感悟溫迪的懂事與善良
a、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到描寫溫迪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邊讀邊想,外公的心愿給溫迪留下的是什么?(驕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熱淚盈眶,走過去緊緊地擁抱外公。
“媽咪,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
b、溫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驕傲?以母親的什么感到驕傲?
c、女孩子們,一起來讀出溫迪的驕傲吧!師生配合讀母女的對話。
d、在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親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4)感悟作者的自豪與安慰
a、失去父親兩周后,琳達又失去了可愛的、才華橫溢的女兒溫迪,這對于她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呀!可她現在卻能平靜地對待這一切,琳達同樣遵從了溫迪的心愿,主動地捐獻女兒的眼角膜。(板書:主動)
b、對于父親來說這是多么令人驕傲的女兒;對于溫迪來說這又是多么令人驕傲的母親呀!溫迪去世三周后,琳達夫婦收到了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銀行的一封信:
出示課件四: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
c、誰能聲音響亮地讀給他們聽?師接讀最后一段。
評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環節,在學生自由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課文,讀中談感受,讀中進行角色互換。文中父親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情懷如涓涓流水滲入學生心田,受到刻骨銘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課外拓展,抒寫感悟
1、其實,像溫迪這樣慷慨的施主不僅僅是他們一家三口,在全世界還有很多這樣感人的事例,請看下面的資料:出示課件五:(配樂播放一組角膜捐贈事例的圖片)
2、通過課下查找資料、作調查,你還知道哪些事例?生匯報
3、孩子們,學完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話要對文中的某一個人物說,拿起手中的筆,在這個人物的插圖旁邊,讓你心中最真摯的感情在筆尖流淌。
4、生寫完后匯報。
評析:課上到這兒,學生已全然融于琳達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間舒緩的音樂及盲人的生活圖片,無異于催淚濟,牽引著師生的情感,那一刻,從學生們那凝重、感動的眼神中,我們感到了一股愛的力量在涌動。我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最想傳達給學生的東西———愛的傳遞。情到深處自然流,此時,老師水到渠成地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既是讀寫結合的語言訓練,也是學生對文章最后的總結和感受,“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點明主題,升華情感
1、通過溫迪那雙閃爍著驕傲光芒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外公曾經說過(出示課件六)生讀: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溫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歲的小溫迪也做到了。他們雖然去世了,但是他們的眼睛仍煥發著生命的光彩。此時,你對“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樣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談談你對“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兩個含義:捐獻的器官“永生”;捐獻的精神——“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永生”。
評析:常言道,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這篇文章的標題《永生的眼睛》突出了文章重點,表達了作者對無私奉獻精神的贊揚。教師在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再次理解文章題目,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升華了情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角膜捐獻是有限的愛,但生命不止卻是無盡的愛!這種愛可以跨越國界,穿越靈魂,這世界因為有愛才轉動,這世界因為有愛才永恒,讓我們祝福這藍色的星球,永遠擁有綠色的和平,祝福這斑斕的世界,永遠擁有最美的和聲。在這節課的最后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題:永生的眼睛。永遠記住文中偉大的母親、父親和溫迪。讓我們為他們、也為所有捐獻器官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理解課文,升華情感。
能有感情的讀課文,讀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
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有感情的讀,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理解文章,升華情感,繼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義。
教具準備:
課件、歌曲《愛的奉獻》
教學過程:
一、師:(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我們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一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課文《永生的眼睛》。)
板書課題。
師:上一節課,我們對這一課進行了大致的了解,檢查大家對課文的了解情況。
(出示表格學生填寫。)
二、1.師:我們再回到課題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課文中究竟寫誰的眼睛永生了?(隨機板書)
2.現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時候了。(分段讀課文,生自評。)
3.通過讀,你有感動的地方嗎?說說感動的原因,并能帶著感情去讀嗎?
(小組交流)
三、學生匯報,師相機引導。
1、對課文“我”的理解抓前三個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動作)
2、第四自然段從父親平靜的態度中去分析——幫助別人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讀出父親的心愿。
4、感悟溫迪這個人物。抓住8——11段來分析。
5、引導學生讀中體會這一種愛,這一種美德。
6、小結: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實際上就是一種愛。
四、聽歌曲《愛的奉獻》,在歌聲中總結全文。
是呀,這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它是關愛奉獻的精神,留在了我們心靈深處!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對器官捐獻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用具
課件、收集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8課,齊讀課題《永生的眼睛》。
上節課我們出讀了課文。
提問:回憶一下文章內容(本文主要寫了琳達的母親、父親、女兒都捐獻了角膜生)師板書。
學生回答主要內容。
回憶上文引入下文。
二、張凡、劉家新等幾位同學在預習時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要捐獻角膜呢?老師現在就解答這個問題:
資料出示:
據調查,全國約有400萬人因角膜疾病導致失明,其中大多數病人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可是由于我國角膜捐獻太少了,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獻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在周圍人群進行了調查。
老師把同學們的`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請看:(課件)出示條形圖。
提問:從圖表中你發現了什么?(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共調查212人,愿意捐獻的75人,不愿捐獻的137人不愿捐獻的人數比愿意的多。
現狀出示,更加直觀。
過渡:現在我們就去深入地學習課文。
學生說圖表。
學生知道相應的資料,激發情感。
三、學習課文
過渡:琳達的母親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醫生要取走母親的角膜。
自學(1~3)自然段:
面對角膜捐獻:
1、思考:
琳達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要點:
⑴琳達開始:(“我驚呆了──完整的離去)(愛媽媽、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不明白為什么捐)
琳達后來愿意娟、理解了捐獻的意義。
指名回答。
⑵指導朗讀。(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
⑶學生說到為什么的句子:
師投影出示: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指導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學生自學,找到內容,進行理解。
(答案要點:身體比任何金錢、地位等都更重要,因為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有了;對人來說死亡就是走向終結,然而生命卻能夠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使他們能夠重獲新生,更多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2、指導朗讀:
把你的理解通過讀表達出來。(多么無私的奉獻精神)
3、理解課文,感情朗讀:
以父親的話為中心,上下結構全文的理解體系,從全文的前后照應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感悟能力。
4、小結。
四、學習(4~6)自然段
過渡:當時父親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課,多年后,父親又以他的言行影響了我的女兒──溫迪。
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4~6)自然段:重點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看到他們的女兒也像溫迪一樣,將會多么高興。
3、當你們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們將會多么自豪!”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刻畫了兩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形象: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和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結合本單元主題“眼睛”,使學生理解:如果能給失明者帶來光明,那將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個眼睛將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在課前讓學生做初步的調查,了解周圍人對待角膜捐獻的看法。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觸動心靈,升華感情,熟悉文章內容。
學情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技巧,對朗讀很感興趣。他們合作意識強,有一定合作學習的能力。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問難,很多學生會依據文章提問題。大部分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能積極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個別學生學習時主動精神還不夠,討論時不夠積極。
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四次讓學生質疑問難,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這樣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可使學生感到層次清晰,以解決文章內容離生活實際較遠的問題。重點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逐漸理解內容,使學生對器官捐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體會到器官捐獻的意義,達到感情的升華。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15個新詞,并用指定的詞語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師生共同搜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質疑揭題
(配樂朗誦)“你的眼睛,像遠方淡藍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塵埃,隱沒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師:大家都聽見了嗎?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人的呼聲,他要呼喚、感謝的是誰?(學生齊答)對,是金發碧眼的溫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溫迪一家人捐獻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題:永生的眼睛)
師:看了這個題目后,你有哪些疑問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樣才能得到永生?
生:誰的眼睛獲得了永生?
生:課文題目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書:誰?怎樣?為什么?)
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現在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
[導入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第一次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及時歸納學生的問題理出學習的思路。]
二、探究學習,釋疑解惑
1、小聲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誰捐獻了角膜?在他們捐獻時,“我”的態度如何?
(板書角膜捐獻:母親父親女兒
“我”的態度:不情愿遵從遺愿主動捐獻)
2、你從哭喊中體會到什么?
3、父親是怎樣教育引導使我從不情愿到遵從遺愿?
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投影出示:“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1)這里有幾句話?誰先來讀讀第二句話?你怎么樣理解這句話。(身體比任何金錢、地位等都更重要,因為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有了;對人來說死亡就是走向終結,然而生命卻能夠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使他們能夠重獲新生,更多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2)對于一個盲人,一個尿毒癥患者,一個白血病人,他們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么?什么樣的禮物最珍貴?(對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可使其復明。通過腎臟移植(換腎)可治愈尿毒癥。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對上述三種病人來說,“最珍貴的禮物”是角膜、腎、骨髓。)
(3)怎樣幫助別人恢復健康?(這有很多種辦法。凡力所能及的幫助都是好的。)
(4)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重點部分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理解,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指導朗讀:把你的理解通過讀表達出來。(多么無私的奉獻精神)
4、請同學們再讀5-8自然段,看一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溫迪又怎樣使“我”的態度發生由遵從遺愿到主動捐獻的改變呢?
6、請同學們潛心默讀9-13自然段,畫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旁邊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動的原因。
7、學生畫句子做批注后,小組交流并全班交流。
溫迪離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銀行的信。
出示配樂幻燈片:“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
此時此刻,你對“永生”的含義有何進一步的理解?(人雖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學課文前提出的問題,答后擦去板書:誰?怎樣?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決學生的疑問。]
8、關于這一家人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我國角膜捐獻的情況。
(1)課件出示:
資料一: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資料二:目前美國有超過84 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患者。20xx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為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
(2)看了這兩段資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國的角膜捐獻情況顯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讓學生結合資料再次體會器官捐獻的意義。學生很快聯系實際感受到我國角膜捐獻的匱乏。]
三、交流體會,課外延伸
電腦課件出示:當人體的某一器官出現病變導致功能衰竭,威脅到人的生命時,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為現代醫學延長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紀人類醫學三大進步之一。每年數以萬計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腎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經超過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經達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觀,然而器移植供體短缺的矛盾也日趨嚴重,目前大約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決器官移植供體的來源問題。
引導學生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器官捐獻。
鼓勵學生課后通過辦板報、廣播、寫倡議書等方式向家長及社會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
[充分借助課件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課文。教師結合實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器官捐獻。聯系課內外知識,體現大語文觀。]
四、總結全文
放錄音《愛的奉獻》,集體朗誦父親的話。
[學生在音樂中朗誦“父親的話”,觸動心靈,升華感情。]
板書設計:
角膜捐獻“我”的態度
母親不情愿
父親遵從遺愿
女兒主動捐獻
教學反思:這篇教學設計從情景到質疑,到延伸拓展,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滲透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同時本文在四次質疑問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這個設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課程改革積極提倡的學習方式,本課學生合作很好。同時學生聯系課內外知識,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器官捐獻的行為能夠正確認識。
當然,教學中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朗讀中提倡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果他們讀得不好時,應及時給予更多的機會和指導。少數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要做引導做適當的歸納小結。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了,讓我們一起欣賞春天的美景,好嗎?還記得這句話出自哪篇文章嗎?那你們一定還記得文中的那位盲老人吧?你們知道在春天到來的時候,這位盲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是啊,想想這些盲人一輩子在黑暗中度過,他們多么渴望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2、這節課,我們將帶著這位盲老人的心愿和這份深深地期盼,來學習課文《永生的眼睛》。(齊讀課題《永生的眼睛》)
二、讀中品味、初悟情感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字、詞、句畫批出來,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
2、同桌互相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3、讀書畫批之后、你們知道故事講了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么事?
三、細讀感悟
(一)感悟爸爸的捐贈
1、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琳達一家為什么都想捐贈眼角膜嗎?讓我們再次走進琳達一家的世界。
2、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看看琳達在捐獻角膜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學生交流感悟:小時候,當爸爸要將媽媽的眼睛角膜捐出去的時候,琳達的是什么樣的反應?。(出示課件,引導朗讀。)。師:傷心的琳達,不滿的琳達,不理解的琳達。讓我們聽一聽琳達的心聲,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傷心的琳達?誰來讀一讀不滿的琳達?老師引導齊讀不理解的琳達。如果你是琳達,你會怎么做?
4過渡:當琳達長大了,爸爸要捐贈自己的眼睛角膜時,琳達感到……(自豪),最后,當聽到女兒也要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的時候,琳達感到非常的……(驕傲),這就是琳達思想上發生的巨大變化。
5、引導學生朗讀。長大后,她才明白了父親那句意味深長的話。出示ppt父親的話,學生齊讀:“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你們同意父親的話嗎?為什么?
6、創設情境:我們為父親的做法而驕傲,正如父親對琳達說的那句話,他多么希望……學生齊讀:“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是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師:你們看,溫迪畫的這匹馬真是栩栩如生,女生,咱們一起讀一讀這美妙的馬兒。“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男同學,為父親感到自豪。來自豪的讀:“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讓我們一起感受父親這種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
(學生齊讀這兩句話)
(二)感悟溫迪的心愿
1、師:我們都為琳達的父親感到自豪。同學們,琳達的媽媽走了,()她留下了什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除了眼睛角膜他們是否還留下些什么呢?
2、合作學習
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同桌分角色對話。一個扮演琳達,一個扮演溫迪。對話完,討論如下兩個問題:
屏幕顯示:合作學習
(1)對話:同桌分角色朗讀最后一段琳達和溫迪的對話。
(2)想象:“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為他們看不見五顏六色的鮮花,看不見,看不見,也看不見……
(3)男生扮演溫迪,女生扮演琳達,角色對話。
(4)師: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們看不見五顏六色的鮮花,他們還看不見……
學生交流匯報:
(6)師: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眼角膜!琳達覺得父親還留下了什么?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板書)幫助他人無私奉獻關心他人
(7)引導朗讀。師:美好的品質!他把一切都獻給了誰?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奉獻品質。父親的話永遠留在在了琳達的心中,我們也一起牢牢記住父親的話。
學生齊讀文中父親的這四句話。
四、深化主題
1、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原文的結尾。
出示課件:
那天,我緊緊摟著溫迪。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仍縈繞在我的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2、師:溫迪去世三周后,我收到了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銀行的一封信。請同學們輕聲讀讀這封信。
生齊讀: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3、師: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還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同學們,拿起你的筆,快速寫下你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課件出示: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你,……
五、拓展延伸
1、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了解到,這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更是幫助他人,無私奉獻,關心他人精神品質的永生。讓我們再次齊讀課題:這是——永生的眼睛,這是——永生的眼睛。其實,溫迪只是許許多多捐贈者的一部分,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無私奉獻,幫助他人的人們。
2、課件出示:
(1)鄧小平爺爺逝世后,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
(2)深圳大學生吳翼飛捐贈角膜,讓四位患者重見光明……
(3)深圳市眼科醫院醫生姚曉明親手將自己母親捐獻的角膜移植到了兩位患者的眼中,為他們圓了留住光明的夢想
你們還知道哪些捐獻器官的事例?……
六、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親愛的同學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愛卻是無限的。如果我們的生命因為自己的無私奉獻而延續下去,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啊,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溫暖。
七、資料補充
資料一: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資料二:目前美國有超過84 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患者。20xx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為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
八、選擇作業,發展情智
必做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永生的眼睛》給家長聽,讓他們和我們一起感動。
選作作業:
寫一封號召人們支持器官捐贈的倡議書,讓更多的人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贈的重要意義,讓大家都能夠自覺投入到捐獻者的行列中。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03-30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02-14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08-11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06-05
《永生的眼睛》的教學設計05-12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優秀06-30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優秀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優秀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