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篇(精華)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2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認識米、認識線段和解決問題。
測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需求,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長度的量化把握離不開長度單位。同時,長度單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測量”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開始。
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地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度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備內容
長度單位
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1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米(1課時)→認識米及米與厘米的關系
認識線段(1課時)→線段的特征及測量;畫線段
解決問題(1課時)→恰當選擇長度單位的方法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4、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建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嘗試估算物體的`長度。
2、經歷探索用尺子測量線段長度的過程,會按給定長度畫線段(限整厘米)。
3、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養成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習慣。
2、在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活動中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活動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備重難點
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并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課時復習的是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復習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統計規律性,并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問題,從“量化”的角度來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進行比較,體會游戲中的公平原則。
1.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隨機現象。
教材114頁5題是對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復習與鞏固,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學會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分組活動后,把游戲結果填在表格中,通過觀察、統計游戲結果,體會游戲活動的'隨機性,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戲的公平性。
2.內容充實、訓練扎實、應用求實。
本節課涉及了“石頭、剪子、布”“拋硬幣”“轉盤實驗”等游戲,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地歸類,活動安排上有老師提出可質疑問題、學生修改方案、學生自主設計游戲規則等內容,多方位訓練學生,力求學生在學習后具備隨機觀念,從而能明智地應付變化和不確定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硬幣轉盤
學生準備
兩枚硬幣轉盤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復習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陽從西邊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會死的。
④三十歲的爸爸媽媽變成一歲的小寶寶。
⑤世界上350個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飄過一片云彩,馬上就會下雨。
⑦去商場的人,都買了商品。
2.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1)同桌玩5次“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誰贏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樣把兩人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記錄下來?(有序地羅列)結果怎樣?
女孩
男孩
(3)課件出示教材117頁12題。
師:小紅和小明在玩拋硬幣的游戲,他們的游戲規則公平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兩枚硬幣拋下后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以下四種情況,如下表。
第一枚硬幣
第二枚硬幣
結果
1正
正
小紅贏
2正
反
小明贏
3反
正
小明贏
4反
反
小紅贏
小紅和小明獲勝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戲規則公平。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4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3、學生在操作中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
4、學生平時要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根據特定標準進行分類(2)知道分類的標準(3)比較大小(4)我學會了嗎?豐收園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1)水果蔬菜的分類
水果和蔬菜的區別:
1)、水果生長在樹上,生長期長;蔬菜一本只有一到兩年的生長期……
2)、凡生長期無花的叫蔬菜,凡生長期開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學習包
體驗活動:
(1)整理自己的書包,說一說是如何整理的
按學科: 語文書 語文本
數學書 數學本
音樂書
品德書
按功能:
教科書一類
練習本一類
工具書一類
(2)幫媽媽整理衣服
按季節分類整理;按顏色分類整理;按上衣和褲子分類整理……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在幫媽媽整理衣服,放入衣櫥的時候與第二課時比較大小進行整合,了節分類與比較的相輔相成。
2、學科間整合:把傳統文化課中的《飲食文化》與本節課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營養。與品德與社會課程整合,滲透孝敬父父母,幫媽媽做家務的良好品德。
3、體驗式活動:整理自己的桌洞、書包。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3課時。
(四)教學案例:
學習內容:第二單元“幫媽媽整理衣服”——分類
學習目標: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3、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教學準備: “掛圖,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服,并觀察你們家里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你們能幫媽媽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現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誰想把你的發現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里,媽媽的放在一個櫥里,我的放在一個櫥里。”
師:“這是把每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在一起。”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
師:“也就是說上衣、下衣分開來放。”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師:“你們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節分開來放。”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板書: 爸爸 媽媽 我 上衣 褲子 冬季 夏季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說得也棒極了。看來你們的媽媽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開來放的。(指著板書)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揭示課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說了你們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類的,現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你打算怎樣給全班同學分類呢?”(學生獨立思考)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學女同學來分” (師板書:男 女)
師:“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男同學,坐著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按東西路隊來分。”
(師板書:東路隊 西路隊)
師:“現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著的是西路隊的同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兩次站起來的人是同一批人嗎?(不是)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
生:“因為兩次站的標準不一樣,所以站起來的不是同一批人。”
師:“說得太好了。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師板書)
生:“按長頭發和短頭發來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沒穿校服的來分”
三、聯系生活,體會分類的好處
師:“同學們剛才想出了那么多種分法來分咱班的同學,現在我想請教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呢?” (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師可這樣引導:哪里用到分類——具體是怎么分的——這樣分有什么好處? 同時要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類;自己的書包里面的物品分類整理)
四、自主練習,應用分類,明確為什么這樣分。
1、自主練習第一題: 師:“看到剛才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有一群小動物也忍不住過來聽課了,它們到哪去了呢?
原來它們藏在你的數學書第21頁上了,看誰能最快找到它們?” “請同學們看書,都有哪些小動物來聽課了?”(學生看圖說一說)
教師讀要求:哪些是鳥類?用圓圈圈出來。 學生獨立做。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鳥類和昆蟲的區別。
2、自主練習第二題: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自主練習第三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沙灘玩過嗎?你們是怎么去的?(坐汽車去的)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在我們的學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請你把它們拿出來。你能給這些交通工具分分類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完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注: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跟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分類在生活中有較多應用,衣服分類,交通工具分類,學生分類,超市里的物品分類……聯系生活中的這些分類之后,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愿意學數學。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5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倍數與因數;2,5,3的倍數的特征;奇數與偶數的認識;找因數;找質數。
本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數知識(包括整數的認識,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本單元的概念比較多,且部分概念比較抽象,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區分與把握,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本單元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
本單元學習的知識是以后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約分與通分的重要基礎。
備內容
倍數與因數(1課時)→倍數、因數的意義及倍數與因數的關系;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探索活動:2,5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2,5的倍數的特征;偶數與奇數的含義
倍數與因數
探索活動:3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3的倍數的特征;同時是2,3和5的倍數的特征;,9的倍數的特征
找因數(1課時)→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找質數(1課時)→質數與合數的意義;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找100以內質數的方法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在100以內的全部倍數,以及在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2.知道2,5,3的倍數的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3的倍數。認識奇數和偶數,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3.知道質數和合數的特征,并能用篩選法找出100以內的質數。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倍數與因數的認識過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優化尋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2.經歷2,5,3的倍數特征的探索過程,在觀察、猜測和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歸納、類比的方法。
3.經歷找因數、找質數的過程,并學會“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認識倍數與因數、探索非零自然數特征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探索方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觀察、猜測和討論的過程中,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研究質數的過程中豐富對數學的認識,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備重難點
重點
1.認識倍數與因數,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2.認識質數、合數,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3.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3的倍數。
難點
1.理解因數、倍數、質數、合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
2.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3.歸納2,5,3的倍數的特征。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等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特點特做如下設計:
1.讓學生做數學,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環境找到切入點,引入周長的概念,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生自主測量周長的這個環節中創設讓學生充分猜想、探究的活動空間,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的周長。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做數學(經歷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在實踐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體會“化曲為直”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根據周長的含義測量出圖形周長的過程。注重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方法,并在組內交流測量的過程。同時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在測量不規則的封閉圖形的周長時,可以先用繩子圍,再用直尺量的“化曲為直”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樹葉、圓形的鐘面
學生準備直尺、米尺、繩子、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標準五角星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1)說一說它們的特征,以及相同點和不同點。
(2)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4條邊一共有多長,然后匯報。
(3)揭示課題:像這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封閉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的`已有經驗,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有關周長的知識作鋪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掌握新知降低難度。
主動探究,測量周長
1.課件出示教材83頁例3。
(1)讓學生在教科書上把每個圖形的周長用彩色筆描出來。
(2)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周長,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時,會質疑除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長外,其他圖形無法量出周長)
(3)說一說測量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周長的方法。
(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所有邊的長度相加,就算出了周長)
2.測量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1)分小組探究測量方法,交流討論,測量鐘表和樹葉周長的方法。
(2)全班匯報,交流測量方法。
測量鐘表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用軟的米尺測量鐘表的周長。
方法二可以先在圓形鐘面上做一個記號,再把圓形鐘面在米尺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拿根繩子先圍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
3.引導學生總結根據不同圖形選擇不同測量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課堂活動卡。
(2)匯報自己的發現。
發現一:規則封閉圖形的邊都是直的,就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
發現二:圓形物體或不規則封閉圖形的邊不是直的,要借助繩子、軟尺和直尺測量。
4.師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周長,學會了測量封閉圖形的周長。在測量周長時,要注意根據圖形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經歷測量不同的平面圖形周長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要根據不同的圖形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實踐應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圖形中,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圖形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
2.組織學生量一量課桌桌面的周長。
3.解決問題:學校要為同學們做校服,你能幫同桌量一量胸圍、腰圍嗎?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來測量周長,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84頁1、2題。
板書設計
周長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直尺測量法。
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繩測法、滾動法。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排列與組合知識不僅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在三年級上冊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這一內容,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進一步系統、深入的學習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及更為復雜的排列組合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有關排列組合的問題,并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認識到,純粹的排列與組合知識,是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知識,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排列與組合的實質,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具體形象逐步過度到抽象概括,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簡單的計算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2、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發、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組合的方法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就成為了本節課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使學生學會“四舍”“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的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掌握試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里最大能填幾?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題應該商幾?
91÷20xx÷40
[通過復習與新課有直接聯系的舊知識,為本節課學習除數是任意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在計算和思路上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選》要付84元。一本《作文選》多少元?
問:怎樣列式?和昨天學習的除法題有什么不同?如何計算?
提問:你能計算出84÷21等于多少嗎?是怎樣想的?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如果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就比較方便了。
[使學生體會用“四舍”“五入”試商的方法,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來試商,
引導學生觀察三道題的除數的個位數。
提問:這三道題的除數的個位數分別是幾?你把它們看做多少來試商?你是怎樣計算的?
歸納小結:當除數的個位是1、2、3、4時,把除數的個位數舍去,看作整十數來試商,試得的商和除數相乘,如果余數比除數小,說明試得的商是合適的。
(2)王老師還有196元,要買39元一本的`詞典,可以買多少本?還剩
歸納:如果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就比較方便了。
學生試做練習:
198÷23215÷34552÷63
提問:你把各題的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你怎么計算的?這三道題的調商過程有什么共同點?
小結: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調小(小了要調大)。
三、鞏固練習: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練習書后2、3
[通過練習,鞏固試商方法,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四、總結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2、當除數的個數是1、2、3、4時怎樣試商?
五、作業:P864、5、6
四、總結
今天你都學會了什么?
課后反思:
由于學生只在二年級下冊學過簡單的筆算除法,并且當時只是以乘法口訣表進行口算為主,缺少豎式書寫格式,,試商方法相隔時間又較長,好多學生對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已經淡忘,因此我在教學時對這部分內容在復習時做好鋪墊,花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復習鞏固,然后再進行新課教學,這樣教學效果好很多。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9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
去圖書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確定位置(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方向與位置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本單元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小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用兩種方法表示物體的位置,一種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另一種是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這些知識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本單元的學習是第一學段學習內容的發展。
備內容
方向與位置
去圖書館(1課時)
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確定位置(2課時)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1.經歷探索行走路線的過程,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2.經歷數對的抽象過程,探索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1.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和用數對確定位置的過程中體會方向與位置的知識的價值。
2.在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的過程中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備重難點
重點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難點
1.體會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對性。
2.根據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圖形的教學要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具體的實物圖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注重觀察和實踐操作,突出角的結構特點。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通過觀察主題圖,經歷從實物圖中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角。然后通過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動,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視合作學習。
在《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著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學習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動手操作,在合作中觀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以及角的畫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圓形紙
學生準備 小棒 三角尺 圓形紙 剪刀
教學過程
⊙游戲導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擺小棒的游戲,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擺,其他同學在下面擺。注意聽老師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動手擺,教師巡視)
2.你們擺出的是什么圖形?(正方形)
3.現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擺一擺,又會是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擺,交流是三角形)
4.你們真聰明!接著再拿走一根,這又是什么圖形呢?(像這樣的圖形就是角)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動手擺熟悉的圖形,依次分別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邊形、三角形的內在聯系以及角的結構特點。
⊙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1.在主題圖中找角。
課件出示教材38頁主題圖:操場上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角,快來找找吧!(學生說出一個,課件演示一個,師跟著復述一遍,并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觀察的主題圖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教學例1。
(1)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師: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課件出示剪刀、鐘面和三角尺)那這些生活中的角在數學上該怎樣表示呢?你們看,角就是這樣的。(課件中把三個角從實物中移下來)
師:這三個圖形都是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樣的?再用手比劃比劃角的模樣。(學生動手比劃角,同桌互評)
師: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兩條直直的'邊)
(2)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征。
①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你們看:這個尖尖的兩條線的交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線是角的兩條邊,角的兩條邊都是射線,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就組成了一個角。
②師指著課件中的第二、三個角:誰來指出這兩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一個頂點,兩條邊)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并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3)判斷角。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形,同學們想看看嗎?這些圖形中有我們剛剛認識的角嗎?用手勢表示你們的判斷。(課件出示教材43頁2題)
(4)找生活中的角。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請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聽清老師的要求,兩個同學一組,要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請學生說說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經歷從生活中感知角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49頁“比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除法、分數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明白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復習鋪墊
1、某車間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幾分之幾?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的幾倍?
2、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
設計意圖:在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復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1、教學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兩面旗的長和寬的關系?(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求長是寬的幾倍,或求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②用比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引入比的概念:兩面旗的長和寬的倍數關系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長÷寬=15÷10,寬÷長=10÷15,也可以說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b、簡介同類量的比:不論是長和寬的比還是寬和長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是同類的量,所以兩面旗的長和寬的比屬于同類量的比。
(2)教學非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k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這種關系,我們也可以說: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42252比90,因為這里的42252km與90分鐘是兩個非同類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3)歸納、理解比的意義。
①什么是比?結合上面兩個例子說一說。(學生試說,教師總結:兩個數的比就是表示兩個數相除)
②判斷,下面數量間的關系表示的是兩個數的比嗎?
a、甲數是3,乙數是4,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比4;乙數和甲數的比是4比3。(是)
b、張師傅20分鐘制作了7個零件,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賽,甲隊和乙隊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為足球比賽的比分不表示兩個數相除)
2、教學比的讀、寫和比的各部分名稱。
(1)簡介比的寫法。
15比10記作15∶10;
10比15記作10∶15;
42252比90記作42252∶90。
(2)簡介比的讀法。
兩種形式的比都讀作幾比幾。15∶10讀作:15比10;表示比時,讀作:15比10。
(3)簡介比的各部分名稱。
“∶”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書)
(4)明確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項÷比的后項,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3、教學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1)比與除法的關系。
①觀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項相當于被除數,比號相當于除號,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比值相當于商。
②比的后項能不能是0?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是0。因為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除數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項也不能是0)
(2)比與分數的關系。
①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想一想,比與分數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回答:比的前項相當于分子,比號相當于分數線,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②舉例說一說,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嗎?怎樣寫?(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寫成,讀作:15比10)
4、小結。
比的概念實質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非同類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設計意圖:循序漸進,先由倍數關系引出兩個同類量之間的比及非同類量之間的比,使學生理解比的本質;然后再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明確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數之間的關系,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為學習比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1、教材49頁1、2題。
2、教材52頁1題。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52頁2題。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植樹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本節復習課,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鞏固所學,理清思路,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1.通過對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植樹問題的復習分為三個類型:兩端都栽樹、兩端都不栽樹和在封閉路線上栽樹。由于它們之間都存有共性:都隱藏著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節課把所有類型的植樹問題歸納在一起,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公式,總結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所有和植樹問題相關的實際問題。
2.通過變式練習,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在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三個類型的“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之后,設計了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前面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同時做好植樹問題和生活實際問題的對比溝通,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堂練習卡
學生準備:課堂練習卡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第七單元,我們共同研究了“植樹問題”,想一想,“植樹問題”存在幾種情況,它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師小結。
(1)在線段上栽樹。
①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②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
(2)在封閉路線上栽樹:棵數=間隔數。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進一步理解植樹問題中存在的規律,為下一步分層練習作鋪墊。
⊙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基本練習。
(1)在練習本上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2厘米畫一朵小花,兩端都要畫,一共可以畫多少朵小花?
(2)一個堤壩長200米,沿堤壩栽一行小樹,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邊栽95棵樹,兩端都栽,每兩棵樹之間相距5米,這段公路全長多少米?
(4)公園大門前的公路長80米,要在公路兩邊栽上樹,每兩棵樹相距8米(兩端也要栽)。園林工人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
(學生自由解答,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糾正錯誤)
師:同學們真聰明,計算得這么準確,下面老師又為你們準備了一些題目,有沒有信心完成?
2.綜合練習。
一個掛鐘,1時敲1下,3時敲3下,12時敲12下,當這個掛鐘3時時敲3下共用了4秒鐘。當12時時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讀題明確題意。
(2)分組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層層深入地回顧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我們對植樹問題進行了回顧,大家有什么收獲呢?
⊙布置作業
1.校園里有一段長80米的路,在路的一側栽松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馬路兩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個圓形花圃周圍長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紅旗,每兩面紅旗的中間插一面黃旗,花圃周圍各插了多少面紅旗和黃旗?
4.一個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從第1棵樹走到第17棵樹需要16分鐘。如果這個小朋友走了30分鐘,應走到第幾棵樹?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3
一、 教材分析
《量一量》選自北師大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面積》中的第二課。本課是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交流各自測量結果,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面積單位,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使每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的見,摸得著。學生有了對面積單位的體驗后,讓他們再估一估身邊事物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并測量。
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以數學活動為主要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在現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實際的動手測量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等面積單位的表象;在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新知識變成了學生具體的經驗和體驗,使知識與技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的必要性。體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與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2、 初步學會估測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體表面的面積。
3、 在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和抽象概括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發展空間觀念,發展思維能力。
三、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計情境,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淘氣和笑笑是兩個愛學習的好朋友,但他們今天早上卻因為學習上的事發生了爭執,現在找我們來了,想請我們幫幫忙,愿意嗎?那我先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吧?原來,是他們的數學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自制方格紙,測量數學課本的封面的大小。結果淘氣測出的結果是24個格子,而笑笑的卻是6個格子,他們都認為自己沒有錯。
為什么同樣的數學課本,測量出的答案卻不一樣,問題出在哪兒呢?
(同學們自由表達,體會到單位要統一。)
你準備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
你們真聰明,數學家的想法也和你們一樣,想到了到統一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單位(量一量)。
活動二:認識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認識1平方厘米:教師邊出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說數學家們就把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叫做1平方厘米。
1、組長從學具袋中給每人拿一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A、摸一摸:把小正方體拿在手上,感覺一下它的大小;
B、量一量:用尺子量這個正方形的邊,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C、講解讀法和寫法。
2、 同學們,現在你對1平方厘米有印象了嗎?相信你一定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你能告訴老師:你發現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3、拿出學具袋里的所有學具,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測量小長方形的面積。
4、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個面積單位去量桌面的在小怎么樣?太小。所以,它只適合測量比較小的面積。如果要測量稍大一點的面積,比如課桌桌面的大小,我們就要用大一點的單位才合適。接下來,我們要認識的這個面積單位叫做"1平方分米"。
活動三:認識1平方分米
1、誰能說說1平方分米有多大?(注意板書)
2、你們能做出1平方分米嗎?
3、小組合作,估一估每位同學坐的桌面有多大?
4、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活動四:認識1平米
如果要測量更大的面積,比如說房間的面積,我們就要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
1、誰能來介紹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注意板書)
2、面積是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三年級的小朋友呢?
3、說一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
活動五、學習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先想像物體面積的大小,再用適當的面積單位填空。
(1)一間房屋地面的面積約50約( )。
(2)一張郵票的面積約6( )
(3)練習本封面的面積約212( )
(4)單人床的面積約2( )
2、猜一猜,數一數:你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再數一數,你猜對了嗎?
3、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再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量一量。
活動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嗎?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內容,是繼前幾冊《統計》的內容而編排的,前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點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本節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制作單式折線統計圖,學會看懂此種統計圖并學習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好玩,男生思維較敏捷,但欠謹慎;女生細膩,思維又不如男生靈活。《統計》這一部分的比較抽象,操作性又強,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基礎不是很扎實。教學時,要注意層次教學及個別的指導,但又要顧及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
3、根據信息,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能力目標:會看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給出的信息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及科學的態度;
2.使學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別人的優、缺點;
3.感悟學習的快樂和收獲知識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2)根據給出的信息,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制。
教學難點:
(1)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2)根據數據,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用加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解決問題,根據本課的教學任務和特點,作如下設計:
1.關注課前復習。
為了使新知的學習順利進行,在課前要安排復習題,為學生掃清計算方面的障礙,實現知識的自然遷移。
2.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每列出一個算式都要提出“算式中的數各表示什么”“為什么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并讓學生說出理由,引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復習鋪墊
1.學校運動會正在進行中,這些是為參加100米賽跑的運動員準備的題卡,你們也算一算吧!
課件出示題卡:(師指名口算)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2.主席臺兩邊擺了不少鮮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復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為本節課解決實際問題掃清計算的障礙;重現用加法解決問題的情境。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21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5-29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21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11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11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精選8篇)02-19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篇[推薦]08-27
第一單元數學教學設計07-09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1篇)02-27
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