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春色萬馬美美文

時間:2021-06-13 16:41:57 經典美文 我要投稿

艷陽春色萬馬美美文

  無錫因有太湖而美麗,洛社因有大運河而文明。

艷陽春色萬馬美美文

  萬馬村更是得天獨厚,以大運河為伴,認真挖掘大運河文化的內涵,梳理其文脈,貫通其文化氣韻,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現在的萬馬村已成為洛社大地上盛開的一枝奇葩,芬芳迷人。

  朋友,您不妨到萬馬村去轉一轉、看一看,感受一下萬馬村這塊有著十分濃厚文化底蘊的熱土,經久不衰、活力四射:奔騰不息的大運河孕育了萬馬村人的靈活通達、開放包容、以柔克剛和堅韌進取的文化氣質,獨領了重視民生、敢于改革創新的風騷,帶給萬馬村如今的翻天巨變。今日的萬馬村,因歷史厚重精華美,文化萬馬心靈美,宜居長壽和諧美,綠色農業生態美。從這里的人們滿臉的微笑就知道幸福就寫在他們臉上,幸福就在他們心里流淌。

  歷史厚重精華美

  歲月承載歷史的腳步,大地積淀了文明的精華。

  在古代詩人筆下就曾描述過洛社老八景:源于明崇禎進士王永積作《洛社八景》詩,每景一命題五言絕句。八首五言《洛社八景》的詩,如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第五景:“馬盤牧唱”(詠馬盤)詩曰:“盤盤樵牧地,何年字馬盤。數聲牛背笛,不用跨雕鞍。”詩中講的當時洛社馬盤的自然生態、牛馬成群、牧民歡歌的情況。有詩曰:“開利鐘聲響,興隆迎朝霞,花渡漁歌聲,馬盤牧民唱。”

  馬盤四面是河,東起半夜浜、石瀆河,南至大運河,西接萬新河,北依大白蕩。四周依水環繞,形似盤子。早在宋代,這里是一片草地,是放牧馬的地方,故得名“馬盤”。馬盤地處京杭大運河邊,又是古代急送信件來往、馬匹休息的驛亭,因此經常有高官富商到達。在當時,洛社有別具一格、絢麗多姿的洛社八景,故早已聞名于江南。馬盤的綠色草地成片,牛馬成群、牧民歡歌,生態環境別樣美麗。同時,因水而建又因河而興的馬盤村,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人水和諧的和美景象,地以人貴,人因地傳,萬馬村鐘靈毓秀,人杰地靈而聞名。

  萬馬村鵝子岸曾有尹、麻二將軍抗擊元兵戰死五牧,民間又有“麻士龍戰死彭郎村,尹玉餓死鵝子岸”的說法。彭郎村(即彭村)和鵝子岸都是五枚附近的村莊。“尹玉餓死鵝子岸”,卻點明于鵝子岸地名的由來,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尹玉領兵在五牧與元兵作戰,由于元兵人多馬眾,他的士兵傷亡很多,就率殘兵500人,從運河岸邊轉戰至附近的蘆蕩灘(在今鵝子岸村旁,安莊西南)支持抵抗。這時,在蘆蕩里的漁民們,都義憤填膺,搖船出來支援,有的奮臂舉起劃漿、魚叉作刀搶,有的拋擲右塊當飛箭,截擊元兵。在元兵的重重圍困下,尹玉500將士和漁民們孤軍戰戰,最后因糧盡援絕,都英勇不屈地餓死在蘆蕩岸灘里。

  后來,人們就以此地取名為“餓死岸”來紀念尹玉將軍及其勇士,因為名稱難聽,所認又逐漸改名為“鵝子岸”。在安莊村旁,原有一塊2畝左右的田,叫做“餓煞岸田”,這田名同樣富含紀念意義。武略安邦或以鐵骨丹心而著稱的將軍尹玉、麻士龍,為萬馬村留下不朽的精神財富。

  文化萬馬心靈美

  作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支柱“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下,村志、家譜等悄然在民間升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愛家鄉的有識之士顧德新,不僅第一個出資,還自告奮勇當主編,編寫了無錫首部村志,這部傳代的佳作,得到人們嘖嘖贊嘆。顧德新還潛心研究歷史文化,2009年組織完成了《顧氏宗譜》,并熱心指導其它姓氏的宗譜續修。2010年10月成立全國顧氏民間研究會,由他主編的顧氏文化,定期發往全國各地。

  出身于農耕世家的顧德新,在其文化遺傳中,早已埋植下了“戀鄉情結”。老顧主編的《江南鄉村時代印記》有著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而工業時代的今天,這些先輩傳承下來的文明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因此,挖掘、珍惜、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可讓對農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生產習俗,喚醒他們對農耕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

  李氏家族是無錫歷史名人、宋代抗金名相李綱的后裔,己有60多年沒有續修家譜了。要續修無錫的李氏全譜可謂一項宏大工程。因為,李氏家族隊伍龐大,李氏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有十多萬人的無錫巨族大姓。到目前為止,李綱的幾百支后裔,沒有一支能大膽的、有能力、有資金的后裔,能提出續修李氏全譜。

  李中紅先生,是他首先號召續修李氏全譜之一的人,當有人提出要續修李氏全譜資金成問題,他胸有成竹,顯示其大將風度,他說:“能在社會上募集到資金那是最好的事,資金問題不要怕,我老板雖小,既然我決定的事,砸鍋賣鐵也要把李氏全譜搞出來”。

  聽說續修李氏世譜和重修李氏宗祠需要大量資金,村里的企業老板沒說二話,大家紛紛慷慨解襄。從2008年至2013年期間,家譜的續修印刷,宗祠的選地重建,前后共收到捐款422.5萬元,由此可見李氏后人的熱心慷慨。

  萬馬村的李三茍是李氏世譜續修會副會長,他年輕時跑過供銷、辦過企業,是村里叱咤風云的人物。盡管幾年前身患癌癥,卻也沒有撂倒他,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癌癥竟神奇般地好了。李三茍發揚當年跑供銷、辦企業的勁頭,召集人馬,募集資金。并與村主任李中紅、企業老板李元龍不謀而合。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經過5年努力,終于把24本李氏家譜的續修工作在2013年大功告成。

  由于萬新村和馬盤村并村,萬馬村的干部有強烈文化意識,認為及時編寫萬馬村志是他們一班人的義不容辭的責職。編篡村志,不僅是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的偉業,讓更多群眾認識志書、了解志書、便用志書,使志書充分發揮出“資政、資商、資業”的功能,為農村四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宜居長壽和諧美

  太平盛世出長壽。在2014年調查中,長壽村----惠山區洛社鎮萬馬村,歷來這里出百歲老人。2014小小一個萬新村,人口不足二千,戶數不滿五百,但百歲老人卻有3位,其比例遠遠高出其他村,堪稱為奇跡。

  常言道:“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找百歲人”。這里百歲老人為什么怎么多?為什么這里人會長壽?人們紛紛到這里尋找長壽的秘訣。

  當然,形成百歲老人逐年增多的原因有許多,除良好的自然環境,老年人良好的自身身體基因、生活習性等客觀因素之外,還有社會因素。長壽這個話題不僅專家在探討,每個平民百姓也在研究學習,筆者也曾慕名前往采訪取經。

  地理環境孕育長壽。今天的萬馬村更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青瓦白墻的村舍錯落有致,宅前,阡陌村道,平坦整潔;宅后,籬笆荊欄,菜園遍地,寬廣的河面碧波蕩漾,清潔的空氣沁人肺腑,優美的環境,讓人長壽。

  家庭和諧出長壽。百歲老人與子女、孫子女、重孫子女等生活在一起。他們對老人經濟上給予支持,物質上給予保障,生活上給予照料,精神上給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尊老愛幼,這正是萬馬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也是老人能夠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在該村,陳效根的母親今年已經103歲高齡,平時陳效根夫婦對老母親的關心照顧,在洛社鎮成為佳話。大家都說,是陳老夫婦的一片真心和細心照顧,才有了今天他老母親的健康長壽,好幾次的轉危為安才迎來了老壽星的安然無恙。所以該村家庭和諧、民風淳真、尊老孝親壽星多。

  一方有難,百方幫助,這里百姓安居樂業,無憂無愁。村級基金是建立農村愛心“蓄水池” 。2010年萬馬村成立助困基金會,將零星分散之愛匯聚成群體的愛,形成一種穩定有效的農村助困資源和模式。許多企業家在“藍天下的關愛”慈善活動中慷慨捐贈,樂善好施,令人敬仰。“向貧困的人撒上慈愛的`甘露,向不幸的人送去撫慰的馨香”。

  2011年11月,洛社鎮萬馬村71家企業和個人捐資235.8萬元成立了萬馬村助困基金會。無錫震達機電有限公司捐贈31萬元,無錫賽可電氣有限公司、常州鋼管廠有限公司捐贈20萬元……該村在職的區、鎮、村干部,黨員干部群眾等也紛紛參與進來,參與企業之多、善款總額之大、社會影響之廣,都開創了洛社鎮村級慈善基金會之最,在當地形成一種慈善熱、愛心潮。“平時少抽一包煙,少喝一瓶酒,把節約的錢捐給貧困的孩子,托起明天的太陽,挺起中華的脊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 江蘇省勞動模范、無錫震達電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鳳鳴為鎮、村公益事業捐款上百萬元,還在2003年起每年出資2萬元,在洛社初中設立“震達”獎學金,獎勵全校品學兼優的學生,“震少年雄心,達錦繡前程”,被譽為一條綠色的希望之路。同時,他們一家祖孫三代矢志創業回報社會的家風,如薪火相傳,在全鎮傳為美談。 這里萬馬村惠風和暢,處處呈現出和諧美。

  綠色農業生態美

  美不美,看看身邊山與水;樂不樂,看看是否有綠色。

  漫步在尚田農業園區的小道,粉墻黛瓦的農宅、花紅柳綠的樹木草地、特色的小橋流水……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田園畫卷。進入家庭農場,則是另一番景象,豆腐坊、醬坊、油坊、文創手工作坊和親子游、采摘游,令你穿越到古老的農耕時代。這里的每個農場有10—30畝土地,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精確監測養分、病蟲害及氣候變化等情況,公司統一提供種植計劃、栽培技術、產品監管和品牌營銷,實行生態化種植。

  居農家鄉村民宅,享江南園林風景,體田野綠色激情,體驗田間勞動的生活,重溫兒時舊農趣……近來,一種包含了微型生產、農食加工及深度導覽等項目的綠色農業體驗消費旅游模式在洛社鎮萬馬村悄然升溫。

  年過半百的曹熙忠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1991年,他白手起家辦工廠,經過多年打拼成為當地明星企業,其個人也被授予“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稱號。2011年,正當企業如日中天之際,曹熙忠毅然放下手頭的管理工作,開始關注農業。他開始設計理想中的“農業夢”,意欲把農業消費者吸引進農業生產中,示范帶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到新型農業生產。

  曹熙忠依然一襲布衣芒鞋,可在他“美麗實踐”的藍圖中,企盼提升更高的層次:尚田農業園區的版圖要擴展到2000畝,“明年,園區預計建成20個家庭農場。”他的目標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提升農民的居住環境,培養一批專業農民,通過創意產業刺激農業文化的生命力。

  六次產業園保留自然村落,以農業打造人與環境相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發展綠色環保生態環境,這一切都是百姓迫切期待的生態美,也是最能代表百姓的幸福指數的中國夢。

  有位資深的記者看了六次產業園很感慨,他對六次產業園這樣評述:“一草一木凝聚江南風景,一舉一動展示生態文明,一點一滴博匯運河古韻,一張一揚綻放綠色激情,一耕一耘精制綠色物品,一筆一畫書寫萬馬美景!”

【艷陽春色萬馬美美文】相關文章:

春色美如煙散文07-12

春色正中分美文06-14

我的青春色彩美文06-13

初一作文:春色之美09-07

經典美文美句02-18

經典美文之談美04-06

美能美文01-22

精選的美文美段05-16

美文美段精選05-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va国产va欧美 | 亚洲aⅴ日韩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bd | 久久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