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家具中探尋涼山彝族審美文化論文

時間:2022-09-25 16:32:24 經典美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傳統家具中探尋涼山彝族審美文化論文

  一、涼山彝族傳統家具的形制特點

從傳統家具中探尋涼山彝族審美文化論文

  涼山彝族聚居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大小涼山,在長期和大自然的斗爭中,形成了火塘崇拜和中柱崇拜。火塘是會客、做飯、用餐、烤火、議事、睡覺的場所,也是彝族家具的主要擺放處所,一般都靠起居室的四周放置。涼山地區多風寒冷的高原氣候,決定了彝族居住房屋保暖的重要性,其房屋普遍逼窄矮小。上古時代,彝族先民逐水草而居,夏天上高山、冬天下河谷,頻繁的遷徙,加上奴隸制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貧乏的物質條件,使得他們家具普遍矮小、簡單,只有這樣才成本低廉、便于搬遷。由于房屋矮小,彝族在添置家具時,常常將床、柜、桌等家具與房屋建筑統籌連接在一起,一來節約室內空間,二來加固了建筑結構,有利于提高抵御大風和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震的強度。

  據資料顯示,彝族最早的家具是餐桌,是奴隸主使用的。奴隸社會的早期,奴隸及大多數普通家庭食物單一而貧乏,就在屋中央圍著火塘蹲著吃飯,沒必要也用不起餐桌。后來,彝族先民慢慢向農業轉移,逐漸定居后,家具才開始普遍使用。尤其到了魏晉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較以前頻繁。唐代南詔國時期,彝族經濟進入相對繁榮時期,家具也隨之快速發展,出現了床、凳、柜等。明清時期,漢族統治者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西南民族地區土司制度逐漸被廢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家具的發展,但同時也給彝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漢族文化及生產技術,彝族家具吸收了許多漢族家具的特點,促進了彝族家具的發展。

  彝族聚居地山高路險、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新中國成立前尚處于奴隸社會時期。涼山彝族地區技術落后,生產力十分低下,物質資料生產領域還沒有形成社會大分工,主要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和手工業均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只有簡單的“以物易物”交換形式。奴隸主、奴隸以及其他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是通過森嚴、復雜的等級關系表現出來的。在此社會結構中,本來作為人的生活必須品的家具,只有在奴隸主家庭中,才被廣泛使用,而在奴隸階層,是極少甚至沒有家具使用的必要和權利的。加之彝族居住地寒冷多風,彝民幾乎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火塘,窮苦的平民和奴隸,成年圍著火塘吃飯、睡覺,是用不著床和凳子等奢侈家具的。

  彝族家支習慣法在家具的使用禮制上也有著嚴格的規定:除諾合( 黑彝) 外,曲諾和阿加使用的家具不能有床和坐椅,柜子、餐桌等其它家具不能雕刻花飾,違反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因此,涼山彝族傳統家具的主要類型是糧柜、儲物柜、悶戶柜等儲藏型家具,兼具置物效能,偏重實用功能,人性化的家具較少。而純粹人性化的家具如臥具、坐具等樣式、種類都很少,而且只有土司、諾合( 黑彝) 家庭才能實用。普通民眾家庭的坐具多半是粗糙的就地取材的草墩、木墩、石凳、小木凳,臥具則主要是廉價的容易加工的草席等。彝族傳統家具非常注意線與面的結合,線主要體現在直的木框、直的榫頭、直的裝飾、直的花格,再配上光滑的面,穩重而靈巧。彝族傳統家具主要采用框架結構模式,以明直角榫頭為主要的組合方式。榫頭的端面部分突出,既增強了接合強度,也是一種裝飾,在糧柜類較為高大的家具上還有利于使用者踩踏取用物品,呈現出彝族傳統家具手工制作的原始材質美。這種簡單而牢固的形制結構,即使多次拆卸搬遷重組也不影響其使用,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涼山彝族家具在制造的過程中就地取材,主要以當地產的木材為主。但是,因為彝族具有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結,對特定的一些樹木植物是禁止砍伐的,當然不能作為家具用材,否則就會觸怒神靈受到懲罰。如他們視金竹為祖神,因為傳說中彝族祖先就是因為金竹的蔭蔽而脫險的; 栗木被視為某些家族的保護神,是族樹,是不能砍伐下來打造家具的。除了禁忌之外的樹木,都可以作為家具用材。由于涼山地區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技術工藝水平不高,與云南楚雄地區彝族家具常選用名貴硬質木材精致雕刻不同,涼山家具常選擇相對加工難度小且廉價的木材,如樺木、柳木,不但易于加工而且適合涼山地區潮濕的氣候。竹材也常在涼山彝族家具中與木材搭配,適合高寒山區使用。

  二、涼山彝族傳統家具的審美文化

  彝族傳統家具的裝飾手法主要有雕刻、花格飾面和髹漆,雕刻以線雕為主,且直線居多,常用的手法有陰陽額雕和線雕兩種。陰陽額雕是在家具表面隨圖案輪廓線鏟出陰面和陽面,陰陽面的交界線便形成了圖案,一般用在家具的木框嵌板上。因為嵌板不承重,對功能強度沒影響,線條舒展流暢,韻律感強,增加了家具的美觀。彝族家具的線雕主要是陰刻線雕,凹下去的線條與家具平滑的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一種自然的美。線雕多用于木框構件、腿部構件上,增加承重構件的圓潤視覺效果。花格飾面采用細滑精致的木條,用榫拼成各種形式的圖案,嵌裝在柜體木框內的嵌板部位,讓家具顯得更加美觀、堅固。

  1. 涼山彝族家具的圖案

  彝族家具圖案主要來自于自然界和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多為象形符號。彝族先民秉承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將自然萬物都視為和自己一樣是有靈魂的對象,人應該推己及物一視同仁加以對待,甚至對大自然強大的力量產生敬畏心理,反映在彝族家具中就是常采用日月星辰山水等圖案。如彝族先民在同自然干旱的頑強抗爭中,產生了日月崇拜,于是就以祭祀的手段祈求日月的庇護。彝族家具上的日月圖案,就是由最初尋求保護的心理演變而來的裝飾紋樣。涼山彝族長期居住在山區,將高山視為神靈,“山”的象形圖案,也成為了彝族家具最常用的裝飾紋樣之一。同樣,他們認為星神能掌握人間的命運,只要他們把星星雕刻、髹漆于家具上,就能得到星神的庇佑。其他植物、動物圖案常見的有南瓜籽、蒜瓣、花( 花朵、花瓣、花蕾、花蕊) 、油菜籽、草、牛眼、馬牙等。除此之外,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物圖案也出現在彝族家具中,如繞線架、紡錘、漁網、鐵環、酒壺、繞線、發辮等圖案。圖騰崇拜是彝族先民在萬物有靈思維的基礎上,將某種特定的動植物視為與本氏族有著特殊的親屬關系或者特定關系的對象而產生的崇拜行為( 觀念) ,圖騰是自己和部落的保護神。出于對圖騰的崇拜和敬畏,它們常常出現在彝族家具圖案中,如虎。彝族認為虎是自己的祖先,人是從虎變來的,人死了也能變成虎,虎紋出現在家具中,能夠保佑自己及所在的家族。鳥( 鷹、雞、鶴、雁等) 、羊、火等也是涼山彝族的圖騰,因此雞冠、雞嘴、鷹、羊角、火鐮等圖案也頻繁地出現在涼山彝族傳統家具中。

  彝族人民將這些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對象,以特有的萬物有靈思維和畢摩文化為底蘊,提煉出承載著彝族民族文化的圖案符號,以對稱、平衡、復筆、連續等藝術手法,遵循著簡化、抽象、夸張、分解組合等原則構成圖案,以雕刻、髹漆工藝鐫刻在家具上。這些圖案除了審美外,更多的是具有宗教、巫術意義,呈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

  2. 涼山彝族的三色文化

  許多民族都有著黑色崇拜情結,在古老的仰韶文化晚期與龍山文化時期就大量出現了黑陶器皿,神話傳說中的災難幾乎都是來自漆黑的世界。

  涼山彝族崇拜黑色猶甚,從服裝、器具、家具到神話傳說禁忌,黑色無疑都是最為基本的底色。黑色是土地的顏色,對于社會生產力低下,靠農業為生的彝族人來說,土地是其生存的基礎,土地上的莊稼和牲畜是其溫飽的來源。因此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與大自然奮戰的遠古彝族領袖支格阿魯就是來自北方的“黑鷹”。彝族民間史詩《梅葛》記載黑虎被天神殺死后,其身體的各部分變成為了天頭、地尾、天鼻、天耳、地膽、太陽、月亮、星星、云彩、霧氣、大海、海水、大江、小河、道路、樹林…火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火的崇拜幾乎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性。然而,彝族人對火的崇拜尤其熾烈。獨特的地理環境,涼山彝族人一生都離不開火。火光之后,留下的灰燼冷卻后吸收水分,變成了黑色。黑色是了彝族最為尊貴的、神圣的、具有魔法魅力的顏色,成為了奴隸主“諾合”( 黑彝) 的專用顏色,并以血統紐帶代代世襲,黑色成為社會等級的身份符號。彝族習慣法規定,黑彝的服飾以黑色為主,如果黑彝穿了其他顏色的服飾將有失身份,而其他等級的彝族民眾穿了黑色服飾,則會被取笑甚至受到懲罰。長此以往,彝族對黑色形成了敬畏的民族心理。

  黑色之外,紅色也是彝族最為喜歡的顏色之一。彝族崇拜火,他們以火塘為中心,組織起家庭、社會結構。他們一年四季不離火塘,一生依偎著火塘,生于火( 塘) 死于火( 葬) 。彝族有“上半年過節、下半年過年”的說法,火把節成為彝族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之一。火可以煮食物、取暖、驅蟲、御獸、驅邪、避災、照明,火光、火苗、火炭都是紅色的。太陽也是紅色的,它讓萬物生長,它是生命之源。紅色不僅是火的顏色、太陽的顏色,而且是血的顏色。血是生命的源泉,動物和人都會因血盡而亡,少女出血( 初潮)后就可以孕育生命,外部戰斗和內部械斗中都會血流成河……在彝族人心中,紅代表著生命與激情。涼山彝族居住在西南紅土高原,紅壤是最常見的土地顏色,以農業為主的彝族也對紅色的土壤情有獨鐘。

  在民族文化中,黃色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最為尊貴的顏色,甚至是皇帝的專用顏色。它能緩解神與人的對立,因此在寺廟和祭祀活動中,黃色被大量使用。彝族對黃色的喜好也是來自彝族先民對陽光的頂禮膜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彝族人認為世界分為祖界、人間和地下界,分別以白、黃、黑為色彩指征,黃色是人間的顏色。彝族畢摩招魂時要用黃色犧牲吸引迷路的靈魂和鬼怪,使他們遠離人間。孩子慶生也要選黃色母雞祭祖,求吉利保平安。送殯儀式上,彝族婦女頭上、男子腰間系一條黃綢,以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彝族神話傳說“支格阿龍射日”中,天上剩下的獨眼太陽是人間正義的化身。涼山地區日照時間長,陽光照射大地一片暖暖的黃色,靠土地為生的彝族深深地感知到萬物生長靠太陽,裹腹生存的主食土豆、蕎麥饃饃也是黃色。黃色是永恒、生機、繁盛、溫暖、希望的象征。節日里,彝族少女手里撐著嫩黃色油布傘表演的“朵樂荷”,分外妖嬈,折射出的彝族獨有的視覺魅力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紅與黃都與太陽相關。只是因為大氣的散射和折射,讓人們感覺到紅色和黃色差異。從色彩學的角度,太陽光原本是白色光,但它們在經過大氣層時被分離和折射后,成為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其中,紅色光穿透空氣層的強度最大,其次是橙、黃、綠光,再次是青、藍、紫光。早上和傍晚時太陽光射到地面上,穿過的空氣層距離超過中午太陽當頂的時候,只有紅、橙色光可以穿過空氣層被我們感知,因此太陽總是紅彤彤的,而其他時間我們看到的太陽光是黃色甚至是白色的。

  總之,黑、紅、黃三色文化是彝族先民思想、情感、宗教、人文、歷史、倫理、社會信仰及審美觀的凝聚和積淀,是彝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在落后封閉的涼山地區,色彩在彝族人心目中,是一種寓意和暗示象征,那是他們戰勝自然,克服困難,詩意地棲居在大小涼山的精神支柱,蘊含著彝族特有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彝族傳統家具以其獨特的形制和髹漆工藝,配合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圖案紋飾,再輔之具有極強視覺效果的色彩組合,折射出彝族傳統家具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民族審美特色,是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至今仍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然而,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彝族傳統家具文化受到極大沖擊而走向衰亡,這個趨勢不可避免。企圖固守傳統家具文化以抗拒現代科技文明的沖擊,顯然如螳臂當車,毫無勝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辦法,是廣泛開展田野調查,收集整理彝族傳統家具實物,在此基礎上,運用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學、社會學、藝術學等方法,進行深入的綜合學術研究,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信息文明環境中,加以革新創造,以適應新的社會需要,從而推動彝族家具文化的健康發展。

【從傳統家具中探尋涼山彝族審美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涼山彝族的傳統喪葬習俗介紹范文01-27

探尋傳統文化之旅02-01

探尋傳統文化之旅作文3篇02-11

探尋傳統文化之旅作文(通用37篇)01-02

解讀《詩經》中的禮樂文化的審美展示05-22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01-29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8-08

傳統優秀文化的議論文05-08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說課稿11-08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3-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天堂mv手机在线mv观看午夜版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欧美性爱 |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