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當下美文
天人們評價事物,往往以“有用”和“無用”作為取舍的原則和裁量的標準。然而事物的發展,又往往印證了這是一種實用主義思維,它在讓我們獲得一片原野的同時,卻遮蔽了更廣闊的草原。
魯迅年輕時求學于水師學堂、礦路學堂和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讀了許多并非對專業有用的書,寫了一些并非與專業相關的文章,但也正是這些“無用”之舉,最終使他享譽文壇。
華羅庚上中學時因家貧而輟學,他一邊幫父親打理生意,一邊卻迷上了與生意幾乎不搭界的數學,正是他的“不務正業”,成就了他的數學才能。
愛因斯坦年輕時,先是做教師,后來在專利局當檢驗員,卻鉆研起了量子力學等物理問題,最終石破天驚。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世間許多“大用”,恰恰是從那些看似無用的事體中衍生出來的。“無用”之中常常隱藏著有用的潛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給這些潛質的爆發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絕不能以“無用”為借口而對其打壓,將其抑制。
有人曾經向哲學家伯林提問:“哲學到底有什么用呢?”
伯林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有一個教哲學的老師,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課時講道:“你們當中有人當律師,有人當官員,有人當士兵,我講的'東西,對于你們要訓練的技能毫無用處。但有一點,我可以向你們保證,上完這堂課,你們就能更好地評判是非和辨別真偽。”
的確,很多看似無用的認知、無趣的游戲、發呆似的思考,無益于當下,無助于技能,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認知能力,決定和砥礪你的人品與人生。
在許多時候,人們衡量和判斷有用與無用的尺度,都是以金錢、財富和利益作為標準,即能賺錢就有用,不能得利則無用。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被尊為“光纖之父”,由他發明的光纖技術被廣泛應用后獲利頗豐,但由于專利屬于雇用他的英國公司,從而導致他只獲得了很少的酬勞。于是,有人認為高錕一生所做的都是無用之功。高錕卻說:“如果事事都以金錢為重,那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的產生。”猶太人嗜書如命,一生中會將許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消耗在購書與讀書上。這在一味追慕現實利益的人們看來,自當屬于無用之舉。可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龐大的猶太精英人群。
其實,有用和無用常常呈現出辯證轉換和因果相偕關系,有時甚至在它們之間很難作出明確的界定。戲曲界有一句行話,叫做“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沒有后者,又何來前者?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會犯舍花求果的低級錯誤。
作家不想深入生活而只想寫出好作品,學者不想調查研究而只想寫出長篇大論,學生不想用功學習而只想找到好工作。凡此種種,都是對有用和無用的誤讀與誤解,其根由皆在功利主義的虛火上升。
一個具有戰略思維和長遠眼光的人,之所以會鐘情于讀收益不明顯的書,做不能立竿見影的事,花無用的時間,耗無用的精力,就是為了在現實和已知之外尋獲超越自己的機會。因為他知道,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往往就出自這種環境,常常就來自這種時刻。
超越“有用”和“無用”的評價,循著興趣與好奇,我們所抵達的必是一個全新的境界。
【超越當下美文】相關文章:
超越當下經典美文04-20
把握當下美文01-22
把握當下經典美文01-24
反思與超越美文07-03
超越平庸美文07-03
卑微與超越美文12-04
超越弱點美文07-05
活在當下美文02-13
生命從當下開始經典美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