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言語在精不在多的美文摘抄
常常聽人說,誰誰口才如何如何。走在街上,常會瞥見傳授口才的培訓班,而在書店里,關(guān)于口才的輔導書更是林林總總。口才真的那么重要嗎?
《論語》中記載,有人說:“冉雍有仁德,但沒有口才。”孔子則不以為然,他說:“何必要有口才呢?巧嘴利舌地與人辯對,常常讓人感到厭煩。我不知道雍是否可以稱得上仁,但是何必有口才呢?”
王羲之的三個兒子一起去拜訪謝安,王徽之、王操之多說世俗的事,王獻之只是寒暄了幾句。他們辭別出去后,在座的`賓客問謝安:“剛才離去的三位賢人,您覺得哪位最優(yōu)秀?”謝安說:“小的那位最好。”賓客說:“為什么這么說呢?”謝安說:“美譽之人的言辭少而精,浮躁之人的言辭多而雜。由此推斷而知。”
東晉時的袁悅有口才,既擅長游說,又能闡發(fā)精辟的理論。他起初給謝玄當參軍,很受器重。遇父母喪事回家守孝,守孝期滿重回京都時,他隨身只帶了一部《戰(zhàn)國策》。他對人說:“我年輕時讀《論語》《老子》,后來又看了《莊子》、《周易》,這些書說的都是小事,能有多大益處呢?天下重要的事,只有《戰(zhàn)國策》。”到了京城后,他去游說會稽王司馬道子,受到厚待。他曾挑撥王恭、王忱的關(guān)系,導致二人失和。袁悅總勸司馬道子專攬朝權(quán),道子頗納其說,不久袁悅就被孝武帝殺死了。
誠然,口才就像一個人的外表一樣,如果口才好的話,會給別人好的第一印象。同時,口才好,也有利于人的人際溝通處理事情。但口才是外衣,學識、修養(yǎng)、道德才是其內(nèi)涵。如不致力于提高學識、道德修養(yǎng),而單純?nèi)プ非罂诓牛荒苁巧岜局鹉R驗闆]有豐富和高尚的內(nèi)涵做根基,再華美的口才也流于淺薄,只能是,一心理素質(zhì)好不害羞膽怯,二臨場組織語言的能力強——這兩項,不一定要靠學習來獲得,有人天生就強,或者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鍛煉,掌握了模式化的應變套路——只此而已。還能有別的什么呢?不過是花言巧語、陳詞濫調(diào)。
《神異經(jīng)》記錄一種名為訛獸的妖怪,此妖怪生長在西南荒,它擁有人一樣的臉龐,身體長得像兔子,能說會道,但是真話不多,喜歡騙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它的肉很鮮美,但是人吃了之后,就無法說真話了。袁悅過分注重口才,只看到《戰(zhàn)國策》中詭辯狡詐的一面,就是食而不化,如同吃了訛獸一樣。《戰(zhàn)國策》并非魔書,口才也不是什么禍水,只怪他太偏激了。信不足則多言,理不足則多辯。古人總結(jié)的難道還不夠深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