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
有了夢想才有未來,讓夢想帶來希望,點燃希望的火光,用創造引領方向,去譜寫美好的未來!
9月1日,晚上八點,綜合節目——《開學第一課。撒貝寧,何炅,成龍,謝海龍……各名人將陪我們一起跨入新學年。
成龍說,自己一開始演的只是死尸,但是成龍仍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成龍拍電影從不用替身,因此身上總有很多傷,撒老師在人體板上用獎章把成龍身上有傷的地方貼滿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知道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成功的。在事業有所成就后,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做貢獻,成龍還鼓勵孩子們要創造,要有夢想,要敢拼搏。
解海龍老師則有兩個夢想:一個是自己實現攝影夢;另一個是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實現上學夢。
其中“大眼睛”蘇明娟,為了上學,每天往返二十四里山路,無論嚴寒還是酷暑都不能阻擋她對知識的渴望;“小光頭”張天義,為了同桌也可以上學,把大部分的錢全分給自己的同桌;“大鼻涕”胡善輝,無論自己的書包,衣服怎么樣,他展現的只有忘我讀書的精神。
謝老師說他們當時代表的就是所有渴望知識的孩子,他們眼睛里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我要上學。如今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王桐晶是珠心算地一的人。何老師問她為什么這么厲害?她說:“在別人放假的時候自己一直在苦練。”他還說,“自己從六歲開始苦學,九歲進了國家隊,苦練了十八年,才有了這樣驚人的毅力。”
王源不斷努力,完成了無可孵化小雞的實驗,不懼失敗,勇于探索。吳光輝院士。勇于探究,是C919總設計師,為了完成C919國產大飛機沖上云霄,共合力幾十萬人。
最后由張杰唱的《少年中國說》為結尾,唱出了少年夢想的重要。
《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總體節目圍繞了八個字:夢想(成龍,謝海龍說),奮斗(王桐晶),探索(王源,吳光輝),未來(張杰)。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2
《開學第一課》這檔節目伴著我們成長,每一期都有著不同的主題,每一期都會讓我們有所啟發、有所感悟。在2018年的開學第一課上,通過名人訪談、現場演講、科技展示等,多角度告訴我們要心懷夢想、努力奮斗、勇于創新,啟迪著我們做一個自信、自立、自強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回顧《開學第一課》,以下三個鏡頭讓我難忘。
鏡頭一:著名的演員成龍通過熒屏為大家講述了他的演藝生涯。成龍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過千千萬萬的坎坷,在電影拍攝過程中,無數次的受傷,無數次的堅持,那怕是有生命危險,他依然親歷親為,不言放棄,最后功成名就。成龍老師的這個事跡無比地生動、形像,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堅持不放棄,不懼困難,就一定能夠成功。
鏡頭二:攝影師解爺爺花了20年時間,走遍了中國,他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了很多珍貴的相片,其中在貴州拍下的幾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大眼睛”“大鼻涕”“小光頭”,這些圖片記錄了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即使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仍然非常投入的學習,通過圖片我仿佛聽到了那朗朗的讀書聲。20多年過去了,他們通過努力學習,都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畢業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生活幸福美滿。這個鏡頭告訴我們:知識改變命運。
鏡頭三:中國大飛機設計師來到節目現場,講述了他和他的團隊研制大飛機的成功經歷。中國雖然是飛機的生產和銷售大國,但過去卻沒有屬于自己的大飛機,為了占領世界市場,展現國人的智慧,實現中國大飛機夢,科學家們不斷鉆研創新,在極短的時間內研制出了屬于自己知識產權的第一架大飛機——C919。這一案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開拓創新和探索發現,才能成長進步,實現屬于自己的中國夢。
我看過《開學第一課》后,感觸很深,這里的案例啟發著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刻苦學習,努力奮斗,用知識改變命運,要以優異地成績考上高中、大學,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3
觀看了今天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對科學創造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知,對實現中國夢更加憧憬和期待。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制造并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于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和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
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用破布漁網樹皮制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芯片上。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絡帶來了信息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著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于不顧,追求探索著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一不是以國家責任為重的典范。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梁支撐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會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4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日盼夜盼的開學第一課終于來臨了,伴隨者九月份同學們的一陣歡鬧聲劃破沉睡已久的校園,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學習氛圍。
9月1號晚上8點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的打開電視機早早的等待了新的一年《開學第一課》節目,對于我們青少年學生來說是開學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牢記心中,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精神。
雖然我已結束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踏進了中學的校門,對于新的學期,面對新的同學、老師們,心里還是有點害怕。但是我一想到開學一課,它就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勇氣,就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樣,在我需要的時候陪伴在身邊。
對于開學第一課,它教會我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給我更深刻的感受,激勵著我繼續前進的步伐,可謂是越來越堅定不移,更是為了肩負起中小學生的義務與責任。因此,我一定會努力學習,成為一個能為祖國,為黨貢獻的人,爭取在未來可以做一名警察,為人民效力,同時我希望祖國會越來越好,繁榮且昌盛。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5
觀看了今天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再一次感嘆人類的創造能力。因為創造,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因為創造,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因為創造,我們擁有美好未來。
魯迅對許廣平的《羅素的話》寫下了“給90分,“擬其寫下了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幾句議論2分,其余85分給羅素。”的評語。魯迅先生對許廣平論文的評語表明:人必須擁有創造的思維。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源于創造,有了創造力,我們的物質生活更加便利;有了創造力,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
人與動物的區別便是人有創造力。動物沒有創造力,它們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精致的物件,沒有堅固的房屋,所以它們生活在生物鏈的底部,淪為人類的玩物。人有創造力,有無盡的文學經典,有夜晚的燈火通明,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所以人類能成為世界的主人。
按照古代寓言書的記載,誰能解開奇異的高爾丁死結,誰就注定成為亞洲王。所有試圖解開這個復雜怪結的人都失敗了。后來輪到亞歷山大來試一試。他想盡辦法要找到這個結的線頭。結果還是一籌莫展。后來他說“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結規則”,他拔出劍來將結劈為兩半。于是他成了亞洲王。
亞歷山大之所以能夠成為亞洲王,是因為他在困難中努力尋求新的方式,以獨一無二的方法解決了難題。創造的思維就是敢于沖破前人的規則、敢于踏上荒無人跡的路,獨辟蹊徑,最終走向成功之路。擁有創造力的亞歷山大最終獲得了成功,而失去了創造力的天才兒童方仲永卻走向了平庸。
方仲永兒時下筆即成詩,為全鄉的秀才的榜樣,風光不可一世,卻因父親不重視對其的創造力的培養,使其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如果沒有了創造力,縱然有再好的天資,最終也還是與普通的人一樣,庸庸碌碌。若仲永的父親重視培養仲永的創造力,令其更上一層樓,也會名垂青史的吧。可惜,一時貪欲荒廢了孩子一生。由此可見創造力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至關重要。
如今,航天火箭直沖云霄,珠穆朗瑪人跡可尋,南北兩極科考站林立,無數高科技的發明創造令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推動著世界的進步。可是,又有多少人如許廣平一樣,在前人的光輝下,逐漸摒棄了創造的天性?又有多少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享受,每天庸庸碌碌地生活?而我們當前的生活需要人們的創造,只有這種創造,才能讓生活豐富多彩,一日千里,像夢幻一樣美麗。
人類需要創造力,創造不僅能使人們過上更幸福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在不斷探索發掘的過程中尋找到精神的富足。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開學第一課的觀后感09-03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2-17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9-04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9-04
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0-19
2022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8-17
央視開學第一課節目觀后感09-05
2022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8-17
2022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8-17
2022央視開學第一課的觀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