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楊炯課件

時間:2021-03-18 15:07:24 課件 我要投稿

從軍行 楊炯課件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品。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

從軍行 楊炯課件

  一、導入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相同題材的詩歌——楊炯的《從軍行》。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二、釋題

  “從軍行”本來不是詩題,而是一個樂府曲調的名詞。遠在西漢時代,漢武帝喜愛音樂歌曲,建置了一個中央音樂院,名為“樂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樂家和詩人,收集全國各地民歌,制定許多新的歌曲,頒布天下,供公私演奏。這種歌曲,稱為“樂府歌曲”。配合這種歌曲的唱詞,稱為“樂府歌辭”,或稱“樂府詩”。在中、晚唐的時候,又稱“歌詩”。從形式來講,它們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從作用來講,它們是給伶人歌伎唱的。詩與樂府詩的區別,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譜曲不譜曲。

  三、作者簡介

  楊炯(650年-692年),華陰縣(今陜西華陰)人。高宗顯慶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舉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書郎,才只十一歲。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為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樣,自以為有才,對人態度傲慢,武則天當政時,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三年任滿,改任盈川縣令(今四川筠連縣),卒于任所。后人稱他為楊盈川。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

  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其詩文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杰”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的骨鯁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別開來了,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

  四、整體感知

  1.“初唐四杰”的從軍、出塞之作,多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對盛唐邊塞詩的成熟和繁榮有一定的影響。請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投筆從戎、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一個投筆從戎,不甘作伏案書生,渴望為國建立功業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五、文本研習

  (一)首聯

  1.首句是怎樣表現軍情緊急的?分析“烽火”這一意象。

  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臺。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臺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

  一個“照”字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3.賞析關鍵詞“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聯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二)頷聯

  1.“牙璋辭鳳闕”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

  這句話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牙璋”,古時代兵的一種符信,即兵符。這里指領兵出征的將帥。“鳳闕”,皇宮,這里長安。參加了出征的大軍離開了京城長安,這是出征的情況。

  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2. “鐵騎繞龍城”,表現了怎樣的氛圍?

  這句話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漢朝時,大將軍衛青遠征匈奴,直搗龍城。這龍城是匈奴首領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軍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龍城并不固定在一個地方,唐人詩中常用“龍城”,指代敵人的巢穴,形象地寫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3. “繞”字有何內涵?

  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

  (三)頸聯

  頸聯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怎樣的場面?

  頸聯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寫出“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著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這里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從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斗場面。兩句詩,有聲有色,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大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六、知識歸納

  1.邊塞詩的產生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2.邊塞詩的特征

  從內容看:多寫戰爭場面,邊塞特有的風光,將士艱苦的邊塞生活,征人的鄉愁離恨等。

  從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單于、烽火、胡騎(馬)、匈奴、邊土(庭)、大漠、鐵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將軍、鐵騎、玉門關、沙場、樓蘭等意象。

  從感情看: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怨情;對國力強盛,奇異的邊塞風光,將士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精神的禮贊;對將士緊張艱苦的邊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對朝廷窮兵黷武,將領驕奢淫欲,不體恤士兵的譏諷等感情。

  3.邊塞詩的鑒賞方法

  (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邊塞風貌(景和人)

  (2)把握時代特征,理解所描寫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思想

  七、鏈接高考

  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200X年江蘇卷)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①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②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③怨氣候酷寒,④怨景色單調。

【從軍行 楊炯課件】相關文章:

從軍行楊炯詩歌鑒賞01-13

《從軍行》楊炯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途中》楊炯唐詩鑒賞11-16

楊炯的唐詩欣賞11-09

《楊修之死》課件設計05-03

楊俊艷教學珍珠鳥課件04-10

從軍行說課稿11-24

王昌齡從軍行11-02

《從軍行》王昌齡10-27

楊絳的散文精選《記楊必》06-0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亚欧一区深夜福利视频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日韩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Av在线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