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地理課件

時間:2021-07-12 13:17:09 課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一必修2地理課件

  高一必修2地理課件

  《大氣環流》的教學

高一必修2地理課件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于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高一必修2地理課件】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2課件06-11

必修2地理課件06-11

高一必修2政治課件02-20

高中必修2地理課件06-10

高一物理必修2功課件02-20

高一英語必修2課件02-23

離騷高一必修2課件11-05

高一數學必修2課件02-21

高一物理必修2課件02-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久久成人免费精品二区 | 中文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中文一卡二卡三卡免费 | 一本在线高清不卡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