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地理課件
地形地貌地理課件1
教學目標
1. 理解地形、地勢、山脈等概念,認識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脈。
2.能夠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樹立人與自然環境要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地圖觀察判斷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2.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3. 掌握我國的地勢、地形基本特征。
教學工具
地理景觀圖片 地理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圖片引入:幻燈片投影出我國不同地形區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圖片資料,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愛國熱情。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先回顧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圖為例讓學生回答綠色、黃色、棕色、白色、藍色各代表什么?
打開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部高東部低。板書:1、總趨勢:西部高東部低
再讓學生觀察我國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會發現一方面,我們發現我國地形總趨勢是自西向東降低;另一方面,我們還發現:這種降低的趨勢并不是均勻的,而是呈階梯狀下降,這也是我國地形的一個重要特征。板書:階梯狀下降
那么,我國地形的階梯有哪幾級?它們是怎樣分布的呢?請同學們對照書上的圖 2.1、2.2看一看。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陸地上自西向東有三級階梯。板書:2、三級階梯特點及分界線
下面讓我們進一步看看這幾級階梯都有哪些特點,找同學回答第一級階梯回答后用多媒體展示三級階梯示意圖總結第一級階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線,同樣對于二三階梯也找同學從以上幾方面回答,老師來用多媒體展示總結。(教師邊操作鼠標,邊點擊每一級階梯,形象,直觀,學生易于掌握,效果較好。)
練習:通過做三級階梯海拔、分界線的一個練習鞏固剛才講過的內容,再找一位同學到黑板前來畫出三級階梯分界線的簡單示意圖及山脈名稱,其他同學在自己課本23頁上完成。
過渡: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的地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響呢?
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活動,首先把班上學生分成三組,每一組分別就以下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①我國大陸地勢西高東低,面向海洋,這種分布對氣候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②我國大陸地勢西高東低,面向海洋,對河流流向有什么影響?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么變化?有什么利用價值?
③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可能產生什么影響?(利弊分析)
學生討論5分鐘,板書:地勢特征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氣候的影響:
對河流的影響:
對交通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 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水能資源。(將長江、黃河、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復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通過以上的活動,我們知道:我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對氣流氣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產生重要影響。讓我們再想一想,如果我國的地勢不是這樣,比如“東部高,西部低”哪會是怎么樣的情況呢?(可引導學生沿著上面各題的思路反向思維,根據時間把握展開程度)(參考答案:氣流難以深入內陸,干旱面積擴大;河流自東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對外交流)
對第一部分內容做一個簡單的練習進行總結回顧。
二、地形復雜多樣
以上學習了我國地形的一個基本特征,下面我們再來認識我國地形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地形復雜多樣(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讓學生回答地球表面有哪些類型?為什么說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然后帶領學生一塊查看中國地形圖找出我國地形類型,可以看出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板書:類型齊全)不僅都有,而且它們縱橫交錯、相互交織(板書:相互交織),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間夾著山脈,山脈間又鑲嵌著平原、高原、盆地;此外,在每一種地形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板書:內部差異)。
具體認識一下我國地形區:
高原:我國有四大高原:它們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板書:主要地形區:四大高原)讓學生結合課本25頁閱讀四大高原圖片及文字,回答他們的位置及特征,學生每回答一個高原后老師就通過PPT展示該地形區位置特征及景觀圖片總結,給學生留下一個形象、直觀的印象。
總結: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這里有高原牧場,荒漠、草原,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山脈、高峰,比如珠穆朗瑪峰。山巔白雪皚皚,冰川廣布。黃土高原位于第二階梯中部,身披深厚的黃土,地形豐富多姿。黃土質地疏松,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地方溝壑縱橫。云貴高原我國西南部,地面崎嶇不平,農田多為重重疊疊的梯田,城市、村莊多集中在“壩子”里。內蒙古高原第二級階梯北部,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平原:集中東部,這里經濟發達,人口集中(板書: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由于這部分內容屬了解故由老師來用多媒體展示加講解它們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在群山環抱之間還有一些盆地,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板書: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在我國東部還分布著一些丘陵:如江南丘陵,山東丘陵,地形起伏和緩,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這里(板書:丘陵:江南丘陵、山東丘陵)
做練習對第二部分內容進行鞏固
轉承下課:在五種地形中,我國分布最廣的是山地,那么,山地在我國是怎樣分布的?各種地形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哪些影響?請同學們課后思考,下節課我們再來進一步討論。
對本節課內容結合板書進行總結
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將書翻到30頁,看第3題的(2),下節課我們再來討論。
課后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搞清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是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分為三級階梯,這樣的地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以及東西部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課后習題
1、我國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柴達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準噶爾盆地
2、關于我國三大平原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我國的三大平原都在第三階梯上
B.華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
C.東北平原地勢最低
D.長江中下游平原一望無際
地形地貌地理課件2
【設計理念】 本教學設計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等為指導思想,以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樹立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地勢和地形》是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地形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也是影響我國氣候、河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地理學習的重點內容。對于我國而言,地勢的特殊性又影響著方方面面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歸納我國地勢特點及三大階梯的分布。
2.知道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河流流向、水能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初步學會評價我國地勢特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1.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剖面圖等圖像資料找出我國地勢的特征。
2.聯系生活實際歸納我國地勢對其他自然因素及經濟活動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地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學習、勇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
【重點】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的特點。
【難點】認識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
【教學方法】本節課注重對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互動時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學情學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于是我抓住學生的特點,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并且依據新課標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古詩《長歌行》有一名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首詩句說明我國的眾多河流東奔入海,你還能說出哪些反映江河東流的詩句或歌曲?
學生: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
學生:《好漢歌》(大河向東流,天上星星參北斗……)、《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等主題曲。
新課:
教師:上述詩歌反映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下面我們完成本節課第一個活動,觀察我國地勢除西高東低的特點之外還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活動一: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本27頁圖2.9,觀察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和沿我國東西向(北緯36°)地形剖面圖,根據圖片信息分析出我國的地勢特點,最后嘗試畫一張簡略地勢示意圖。然后教師出示兩張自己所做的圖,讓學生觀察自己和老師的圖,選出老師的兩幅剖面圖哪個更能準確反映我國的地勢特點,并試著說明原因。教師予以評價。
《地形和地勢》(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學生觀察后回答:圖B,因為中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三級階梯。
教師總結歸納:中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過渡:中國地勢分為三個階梯,那么它們以什么作為界線?每個階梯里有哪些主要地形區呢?下面我們通過第二個活動,來探究這兩個問題。
學生活動二: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圖2.9,找出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然后結合課本23頁圖2.2“中國地形的分布”把我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東南丘陵用不同的符號在三級階梯上找到合理位置進行標注(如高原用▲,盆地用◎,平原用■,也可使用其他符號),教師對學生標注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可以展示較好的標注圖,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填寫表格,各組選派代表展示本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評價并進行總結歸納。
階梯與分界
海拔
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分界
第二階梯
分界
第三階梯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下列順口溜,進一步體會我國地勢特點。(可以把順口溜的部分內容空白,讓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填完整。一些詞語也可以改動。)
我國西高東部低,地勢大致呈階梯。一級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
一至兩千是二級,寬廣高原和盆地。丘陵平原為三級,海拔低于五百米。
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國地勢的特點,那么這種地勢特點對我國和氣候和社會發展有什么的影響呢?下面我們通過第三個活動對這個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活動三:結合課本27頁地圖和29頁活動3圖2.11中國主要大型水電站的位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探究我國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流向、河流落差與水能利用、交通等的影響,然后將探究結果進行總結歸納,派代表進行展示。教師對各族探究成果予以評價并進行歸納總結。
地勢對氣候影響探究組: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較為豐沛的江水,有利于我國東部廣大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東部地區氣候宜人。
地勢與河流流向探究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我國許多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所以會有“百川東到海”的壯麗詩篇。
地勢與水能利用探究組: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人們建設許多大型水電站。如一、二階梯交界處的二灘水電站,二、三階梯交界處的三峽、葛洲壩水電站等。
地勢對交通影響探究組:優勢:我國眾多江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濟聯系。劣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是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這樣的地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走向、水能資源、交通等有巨大的影響。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其有利影響及不利影響,以便對自然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
【地形地貌地理課件】相關文章:
中國地理地形課件04-18
地形和地貌的區別09-30
初中地理《地形圖的判讀》課件03-21
初二地理上冊地勢與地形課件04-09
地理地形說課稿11-17
地形和地貌的區別是什么10-12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3-01
中國地理地形總結09-03
地貌學教學課件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