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準備好課件,有趣的課件,使得課堂不再枯燥無味。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課件起輔助教學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1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魯迅及《朝花夕拾》。
2、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寫法;體會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3、學習熱愛大自然,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書屋”這一部分的思想內容。
3、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百草園生活是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生動體現。
2、學習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第一單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學過后會勾起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現在生活的反思,還會有新的感觸和更深的認識。
啟發: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點?
(二)板書課題,作者。回顧有關魯迅的知識,口答明確:原名及籍貫、地位、主要作品及學過的作品、本文的出處。
(三)釋題: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明確本文有兩部分內容:1、百草園生活。2、三味書屋生活。)
(四)聽范讀錄音(或默讀)。要求:聽后分別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五)整體感知。
1、概括特點(參考: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豐富多彩、有無限趣味;三味書屋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受束縛)
2、找出兩部分的起止句及過渡段。
3、體味:最喜歡哪部分,簡述理由。
(六)細讀百草園部分,劃出中心句。
1、小組討論:樂園中使魯迅感到有無限趣味,包括哪幾方面?(提示:從不同角度概括。參考:從看的聽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動物角度或季節等)
2、延伸:利用多媒體展示:
(1)有關百草園圖片;
(2)為下列描述對象加上能突出其特點的詞語:
3、齊讀第二節,思考:重點寫的是百草園的哪個位置,用什么句式來體現?
運用: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
4、拓展:
(1)劃出表現哺鳥動作的動詞,推薦兩小組分別上臺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魯迅,兩人演小鳥;要求模擬出以下動作,魯迅:掃開、支起、撒、系、牽、看、拉、捉拿;小鳥:飛翔、落下、啄食、飛走、罩住。)
(2)觀察表演者動作,要求用上系列動詞描述。
(七)作業:
1、抄錄課后所列字詞并用兩個成語造句;
2、比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課后小結
……
課后習題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確鑿___油蛉___覓食___倜儻___
菜qí___jiàn___賞蟬tuì___kuī___甲
二、形似字注音組詞
躁()___博()___瞪()___
燥()___搏()___澄()___
澡()___膊()___蹬()___
臊()___薄()___橙()___
三、先解釋加點字,再解釋詞語
1、人跡罕至:
2、人聲鼎沸:
3、高枕而臥:
4、朝花夕拾:
四、用下列句式造句
1、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
2、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
板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朝花夕拾》
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無限趣味樂園:色彩形狀聲音趣事
寫景: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2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初中語文的學習方法。
3、明確本學期語文教學常規要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做自我介紹,然后以講故事、讀美文、漢字趣解等不同形式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推薦: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劉衛民《我愛你,漢語》。
二、語文的概念
1、流行的幾種說法:語言和文學、聽說讀寫、葉圣陶:口語和書面語。
2、初中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具備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應試教育體制下,同學們還要掌握好應試的技能。
3、大語文概念:應試、應用、人格修養;文史哲不分家;語文的社會生活化。
4、雅和俗:作為基礎語言工具,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首先是交際需要語文,更重要的是語文可以提升個人魅力和生活層次。
三、方法介紹
1、相信自己,勇敢挑戰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鷹,不要去想過去,想自己的基礎是不是很差,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2、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強調語文學習積累要堅持)
3、自我規范,養成習慣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強調:書寫習慣、閱讀習慣、寫作習慣)
4、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四、學習要求
可以從“工具準備”、“上課要求、”“作業習慣”、“作文訓練”、“其他規范”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學習要求。
五、課堂小結
在中學的歷程里,語文——文學作品,他能通過寫作者真實的生活經驗與心理歷程與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價值取向,怎樣活著才有意義……你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園,中學里沒有哪一門功課是這樣的內容,在精神上為你做引領。在我看來,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學的門,可你必定要跨入社會的門,你可以不懂數理化,沒有任何特長,只要領工資會簽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會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沒能失掉尊嚴。
希望大家在中學階段,不要把語文看成是在應付考試,那樣你會學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當成一種欣賞,一種享受,這樣你才能真正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文字是一種美麗,一種遭遇,和文字用心靈和他相逢是一種幸福。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3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2、深入詩歌意境,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4、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課前準備:
讓學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預習: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詩歌朗讀”,并提出朗讀注意事項。學生認真聽讀。詩歌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整體感知:
1、訓練朗讀。
范讀。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
學生齊讀。教師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學生自評。教師提示: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教師出示思考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3)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評析: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及詩歌體現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與探究,研讀與賞析:
師: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教師準備學生可能發現的問題: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寫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寫法?師引導學生理解: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師引導學生理解:“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扎下深根。
師引導:飄來的東西確實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處?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怎么理解?師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因為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堅強了。
師:朗讀這句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試試。(學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5、“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的含義。師引導學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6、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鼓勵學生用洪亮的聲音回答,調動學生激情。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激情去齊聲讀課文。
7、師:讀了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誦下來了?
五、體驗與反思:
師: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1、學生結合自己經歷談啟示,教師適當引導。師:正是在艱難曲折的不斷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這首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六、布置作業: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教學重點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注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為創造性復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確: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理解桃源之“樂”。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
(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采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5
目標:
1、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和口語表達)
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3、言之成理地品評人物(感受/理解/欣賞/評價)
4、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
重點語句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以一個“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生字詞。
2、獲取重要信息: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原因是什么?文章寫于什么時間?
文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
文中的懸崖是什么樣的?(位置\地勢\高度)
“我”是怎樣爬上懸崖的?又是怎樣從上面下來的?
“我”脫險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有什么感覺?
3、復述故事情節,要求詳略得當。(重點是脫險部分)
4、齊讀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我"脫離險境的`過程中,心理有什么變化?
2、"父親"是怎樣幫助"我"脫險的?你還能記住“父親”說過的話嗎?
3、文中的“一小步”應該怎樣理解?“所要到達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題目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它和最后一段中的“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步”含義相同嗎?
四、小結和作業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放棄,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們這樣小小年紀,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經歷、你還記得那些曾經的困難嗎?到底是什么樣的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請你把它寫出來,500字左右。品味一下,這段經歷給了你怎樣的啟示、下節課我們交流、分享、第二課時
一、導入:俗話說:“哪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這句話的正面意義是提醒人們要寬容的地看待別人的評說,它的負面意思是說人們有背后說人的習慣。現在,我們從積極方面來談論一下課文中出現的人物。
問題:你喜歡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歡誰或者對他持保留態度?并談談你的理由。
父親慈愛。表現在教育方式上:①幫兒子克服自卑,增強自信;
②巧妙的引導
一次成功受益終生
“我”自卑—接受指導—自信
杰利關心朋友;貪玩
內德等貪玩,缺乏責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交流上節課的作業。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6
知識目標:
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
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
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
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導引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錄音機。
一、導入。
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這一單元其實都是寫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經歷、感受和事情。我這里恰巧有一篇關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論述,大家聽一下。(朗讀文章。見附錄。)
任何一種卑微的事物,其韌性都是最強的。無論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螞蟻,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還有“我”那平凡的父親……
二、整體感知。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那麼,本文中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多數同學都能侃侃而談。有的說上浮山祭祖,有的說糖球會等等。
臺階高,就意味著,屋主人的地位高。
2、換句話講,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
(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
這里補充一下關于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聯系本文,其實父親也是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斗目標。
3、那麼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麼?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這個問題,好學生可以回答出來。)
5、在父親心理,新臺階的動工,就意味著“地位的提高”,我們平時遇到父母升職等事時,都是舉家歡慶的。那麼父親是怎樣慶賀的?
放了四顆大鞭炮。
6、但是,父親在放鞭炮時,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來,看看他有什麼特色?
71頁。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這里要找出不難。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閱歷淺,還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來。
7、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于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為什麼?
不對勁。臺階底,意味著經濟地位地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8、其實,我認為這篇課文是可以刪除一部分的,大家認為是哪一部分?
(這個題很有迷惑性。本來哪一部分都不該刪除掉。但是,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找出其中必須存在的東西。也就是,這其中寫的精彩的部分。但是,還真有不少同學都找出了應該刪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聰明的`孩子,說不應該刪除,并且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雖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談到一點或兩點關鍵的地方。)
老屋的三級青石板的描寫。
9、你看都羅嗦了些什麼?
1)、來歷——體壯如牛,(與后面,閃了腰作對比。)
2)、粗糙——經濟條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蓋好,我“長成大人”,所用時間之長。
4)、腳板——終年辛勞;說明家庭的窮困。
10、你說這樣寫有必要嗎?為什麼?
當然。因為都與后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都對后面的情節起對比或反襯的作用。
11、具體來理解兩個句子:
1)、“父親坐在綠蔭里,……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何不用心理描寫?
一方面,專注的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稱,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回來時,為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1、簡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親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那麼這樣做值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3、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7
多做題完全符合我們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就應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一、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作者是王灣,是唐代詩人。
二、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三、按要求寫出詩句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探究提高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4)請你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現的畫面,并揭示其中蘊含的哲理。(3分)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領悟其中真意。
2、體味作者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賞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諦。
教學重點: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學關鍵:
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
圈點法,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具:
多媒體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說說等待的經歷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簡介:
三、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惆悵倚門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鏈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勝不速之客
四、同學之間互相探討:
1、為什么說“等待”是賊?
2、作者說:“希冀在等待中獲兔的人豈止守株者。”仔細揣摩這個句子,體會其深刻含義。
3、“人生是條長長的鏈子,‘等待’是各環節鏈子間的紐帶。”請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這個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獲得……而且絕對取不走,避不開”,這句話蘊含著什么深刻含義?
5、“引人入勝的風景……更遠處有瀑布……”這里的“亭臺”“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學生探討后,教師明確。
六、課堂練習:
1、課后思考與討論三。
2、吳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文章既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朗讀課文,題為作者的語言特點。
提示:
①文字簡練,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
②借用中外的諺語及俗語。變抽象為通俗。
③語言生動、跳躍、鮮明、空靈。
七、小結:文章以等待為題,意在說明人們常懷希冀,同時也流露出對世事難遂人愿的無奈和歲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業:片斷練習
請用一段文字寫出你對等待的獨特感悟。
板書設計: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間百味學會等待
等待的況味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9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3、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多角度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難點】
兩個詠雪佳句的評析。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讓我們猜一個好不好?
猜謎語:小白花,飛滿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來自大自然的雪景圖!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試比試如何呢?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劉義慶,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檢查預習:
1、同學們,這篇文言文短小精煉,請同學們先聽示范朗讀,注意讀音與停頓。
2、正音正字
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謝太傅fù俄而é 雪驟zhòu差可擬chānǐ
柳絮liǔxù無奕yì 王凝之níng謝道韞yùn
3、指導朗讀
學生準確讀出課文節奏: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生自由朗讀并掌握課文節奏。
5、指名學生讀課文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讀懂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熟悉了詞語,只是掃除了文字障礙。要真正讀懂課文,我們還需要通過反復的誦讀來細加體會。下面請大家用五分鐘的時間,結合注釋,讀懂文章。
自學要求:
1、圈點勾畫,積累文言詞語,在書上用▲標出疑難詞語。
2、結合書下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
重點字詞:
內集:家庭聚會兒女:子侄輩
俄而:不久,一會兒。欣然:高興的樣子。
未若:不如,比不上。 講論文義:講解詩文。
重點句子翻譯:
1、白雪紛紛何所似【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鹽空中差可擬【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的漫天飛舞。】
(二)翻譯課文
結合注釋,翻譯整篇課文。
(三)師生互動
生自由提問自由請同學回答,生回答時老師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
五、探究質疑
請同學們按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各小組分別提出課文有關的疑難問題,考考對方。看哪一小組能考住對方,而不被對方考住。記下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討論。
課文第一句寫了記敘的那些要素?
2、“寒雪日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3、“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4、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有何看法?
【點撥】、
1、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融洽、歡快、輕松、溫馨
3、各有千秋。
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
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4、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教師小結:
課文講述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絮之才。
謝道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謝道韞出身名門,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因“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后人把有才學的女子稱為“詠絮才”。可說一說《紅樓夢》“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 10
【教學目標】
1、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2、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說說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么關系,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后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句子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么細致,對孩子的愿望多么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愿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難?(生想象,并指名說)
c、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愿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
c、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想?(生反饋)
d、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齊讀,為什么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生自由暢說)
c、到底是什么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善良、純樸、關心孩子)
d、朗讀指導。
e、師小結:正是這種善良、純樸的優秀品質,讓制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里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生練筆)
3、小結:是啊,這樣一個純樸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后,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七年級語文第一課課件】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教學課件(精選9篇)07-13
語文上冊清澈的湖水課件11-02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課件(通用10篇)08-05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課件10-11
《斑羚飛渡》的語文課件08-29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1-04
高中語文說課稿課件05-05
語文秋天的懷念課件(精選11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