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目的:
1、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體會“事實與證據”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指出哪些是事實與證據,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的。
*會從自己經歷的事情中總結經驗,自己編制游戲圖。(并不是必須達到的目的,可依學生實際情況而定。)
準備:
一個骰子,每個參加者一個棋子,一張通關游戲圖
怎樣進行:
1、復習導入
先讓學生回憶前一部分學的內容,讓學生復述 “一千個小偵探找青蛙”講了一件什么事,從這個活動中你學到了什么。
2、了解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見教課書第100頁。
這是通關游戲學生能否玩得有趣的關鍵。在準備好棋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這個游戲怎么玩。特別要說清楚所走的每一步的圖標代表什么意思,注意聯系前一課學習的內容來說。做好準備后,學生就可以玩游戲了。
玩過幾遍之后,當學生的興趣漸漸減弱時,鼓勵他們采用另一種游戲規則來做游戲。可以兩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學生如果有更好的游戲規則,也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則來做游戲。
同時,學生每玩一遍,讓他們說出走到了哪一關,這一關是要求你干什么,每個圖標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哪些是事實與證據。一直到學生完全明白這個游戲告訴我們什么為止。
拓展活動:
設計并玩自己的通關游戲。這項活動要求學生的獨創性比較高,難度也很大。因此,只要是能夠模仿課本上的“科學小偵探通關記”游戲,編的簡單一些也沒有關系。可以畫圖,也可以寫字代表每個圖標,但關鍵是要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設計游戲。可以讓他們先說事件過程,再找出這件事中哪些地方可以提出問題,設計成關卡,如何過關等。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薄殼原理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如安全帽、拱橋、拱形屋頂等,但這樣的知識內容在小學、初中的教材中才會出現,如何讓幼兒園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我們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雞蛋殼、鉛筆、紙、積木等,通過幼兒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感知體會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也許不是所有的幼兒實驗都能成功,但如果他們在活動中能仔細觀察,喜歡探索,這也是我們活動的一個收獲。
活動目標——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樂于探索。
活動準備——
1、個人操作材料:1/2雞蛋殼4-5個,削好的鉛筆
2、分組操作材料:針筒、卡紙條、書、積木、裝水的盆、托盤若干,紅色筆一支
3、有關拱形的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引起幼兒興趣
二、幼兒探索力作用于雞蛋殼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提問: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你們愿意來做個實驗嗎?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分別戳蛋殼的凹面、凸面。
3、教師、幼兒共同小結: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殼是雞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雞蛋殼內、殼外做注水實驗,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針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兒做實驗。
3、幼兒交流實驗的結果。
4、教師講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針管里的水就象是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當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流掉了,就像是鉛筆上的力大部分沿蛋殼表面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拱形橋面也能承受較大的力;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水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幼兒用卡紙和積木分組合作搭橋,要求是用兩塊積木做橋墩固定,卡紙做橋面,橋面至少要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不會塌掉。(活動中如果幼兒不能想到拱橋,可提醒幼兒想想還有什么形狀的橋。)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1、出示拱形積木,提問: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物品?
2、教師用多媒體圖片做介紹,使幼兒明白物品設計成拱形的原因。
結束:小朋友們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設計拱形的物品,并把它們畫下來,讓其他人了解這些知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對動物的活動和生長有初步的興趣。
2、了解蝴蝶的生活習性。
3、觀察認識蝴蝶的外形特征。
二、活動準備:
1、課件《蝴蝶》。
2、幼兒用書:《蝴蝶》、《好餓的毛毛蟲》。
3、教學掛圖:《蝴蝶》。
三、活動過程:
1、猜謎,引出蝴蝶的話題。
教師:猜猜這個謎語說的'是誰?“有樣東西真美麗,四片翅膀象花衣,春天飛到花園里,停在花上吸花蜜。”
教師:謎語里為什么說的是蝴蝶呢?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2、引導幼兒觀察課件《蝴蝶》。
教師:你見過的蝴蝶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憑借已有的經驗,自由講述對蝴蝶的了解和認識。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主要特征:對稱的翅膀、細小的身體、觸須等。
教師:蝴蝶什么地方最美麗?(引導幼兒觀察翅膀對稱的花紋)。
教師:你們還見過哪種蝴蝶?
3、在交流中引導引導幼兒了解蝴蝶的生活習性。
教師:蝴蝶最喜歡在哪里飛來飛去?為什么?
引導幼兒圍繞蝴蝶自由提問和交流自己的認識。
4、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蝴蝶。
教師:蝴蝶是怎么飛的?
教師:蝴蝶停在花朵上時,翅膀是什么姿態?
教師和孩子一起跟音樂模仿蝴蝶飛。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用電器是一種能量轉化器,可以把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電能能向其他能量的轉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
科學探究
1.了解電能可以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2.能設計并運用簡單的實驗來研究能量的互相轉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交流,并學會在交流中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2.體會到能量轉換和我們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培養學生關心新事物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電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并進一步了解多種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
2、難點:應用能量轉化的觀點描述生活中的變化事例。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能量轉化的圖片資料。電磁鐵、大頭針、鐵絲、繩子等。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師:生活中我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風能、機械能、電能、熱能等。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自制的小玩具。(出示簡易電磁鐵)除了電磁鐵,老師還帶來了大頭針。(搖裝有大頭針的盒子)誰愿意和老師一起演示電磁鐵吸大頭針?
師生共同演示操作電磁鐵吸大頭針。
師:是什么讓這枚鐵釘具備了神奇的吸大頭針的能力呢?
生:電能。
師:板書(電能)電能讓這枚小小的鐵釘具備了吸鐵的能力,也就是具備了磁能。(板書:磁能)像這樣能量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個重要特征——能量的轉換(板書)。
【評:思維從問題開始,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課伊始,教師運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揭示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并產生了懸念,渴求新知識的獲得。但實驗時,利用實物投影可讓學生看得更清楚一些。】
(二)探討電能為我們做什么
師:在生活中,你們用得最多、接觸得最廣的能量是什么?
生(齊答):電。
師:請說說你家里有哪些用電器?它們把電能變成了什么?
生1:電風扇,電風扇把電能變成了動能、風能。
生2:電磁爐,它把電能轉化成了熱能。
生3:電燈,它把電能變成了光能。
【評:以學生熟悉的家用電器引出電向其它能量的轉化,學生人人都有體驗,很有發言的欲望。】
師:既然大家都想說說家里的用電器,那我們就說給小組的同學聽,好嗎?
生:四人小組互說。
【評: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師:好了,現在讓我們走出家門,感受一下社會上有哪些用電器。你們坐過電梯嗎?它把電能變成了什么?
生(合):坐過!
生1:電梯把電能變成了動能。
師:你們看過電影嗎?
生2:看過。電影就是把電能變成光、聲音、影像。
師:你們還知道什么用電器?
生:我坐過過山車,過山車把電能變成動能。
生:我玩過摩天輪,它把電能轉換成動能。
生:搖控賽車把電能變成動能。
師:由此看出,用電器都是一種能量的轉化器,它可以把電能變成其他形式的能,為我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評:從家用電器向社會用電器拓展,讓學生體驗身邊能量的轉化無所不在。】
(三)討論電能是怎么來的
師:電對我們真的很有用,它是怎么來的呢?你知道嗎?
生1:風力發電。
生2:水可以發電。
師:老師準備了幾張圖片,思考:它們是怎樣轉換成電能
的?
(出示圖片:電池、核電廠、太陽能發電站、水力發電站、風能發電站、地熱發電廠)
生1:電池把化學能變為電能。
生2:核電站把核能變為電能。
生3:太陽能發電站把太陽能轉變為電能。
生4:水力發電站把水能變成電能。
生5:風能發電廠把風能變為電能。……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師:以上看出,電能是由各種能量轉化而來的。
【評:開發學生的思維,由學生說出各種能量向電能的轉化,讓他們感受各種能量形式和電能的關系。】
師:下面老師也準備了一個活動:
師:(出示鐵絲)請一位同學來摸一摸。記住你的感覺。
師:反復彎折鐵絲。請剛才的同學再摸摸它。
生:(興奮)“熱了熱了”。
師:伸出我們的雙手,我們一起來搓搓手。
生:(搓手)。
師:有什么感覺?
生:熱了。
師: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機械能 → 熱能)。
【評:設計這一活動讓事實說話,令學生親身體驗能量的轉化,引出不一定通過電才能向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
師:請大家說說剛才這些例子中,手為什么感覺到熱?能量是怎樣轉化的呢?
生:老師彎折鐵絲的時候,動能轉化為熱能。
生:我們用力搓手的時候,動能轉化為熱能。
師:它們轉化成熱的變化要通過變成電嗎?
生:不用。
師:由這些實驗你們得出什么結論?
生:一種形式的能量不一定要變成電能,才能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
【評: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總結,則學生就會對所探究的知識沒有整體、清晰的認識,產生一定的認知缺陷,同是也使得教學過程缺乏整體美。上述過程,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各種形式的能可發生相互轉化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一個小結,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師:你能象上面一樣,不轉換成電,再舉一些例子說明其它能量間的相互轉化嗎?
【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撇開電,學會篩選能量之間轉化的事例。】
生:(小組討論)
生1匯報:路燈。(太陽能變光能)
生2匯報:太陽能熱水器。(光能變熱能)
生3匯報:燒開水的時候水蒸汽把壺蓋頂開了。(熱能變動能)
教師板書。(用箭頭標出各種能量間的轉化)
師: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能量的轉換。劃燃火柴,思考火柴的能量是如何轉換的?做實驗時,注意安全,小心燙傷!
學生小組實驗。
生:化學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
【評:這兒的能量轉換較復雜,可以換個能量轉換簡單的實驗。】
(四)實際應用,加深鞏固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圖,有許多能量轉換在里面。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到底有哪些能量,他們又是如何轉換的呢?(出示圖片)小組討論。
生1:番茄的化學能轉化成男孩騎自行車的動能,再轉換成電能。
生2:燒水是電能轉換成熱能。
生3:太陽能轉化成番茄的化學能。
師規范學生的描述:太陽光使西紅柿生長,西紅柿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體內;人吸收了西紅柿的化學能轉化成可以使腳踏車運動的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化為熱能;熱能有一部分使水和壺嘴發出聲音,轉化為聲能。
【評:學生通過探究獲取了新的科學知識,再進行強化訓練,方能鞏固消化。因此,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組應用性訓練,讓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能量的轉換。】
(五)做小玩具,體會能量轉換過程
師:能量的轉換除了可以像剛才這樣解釋,還可以通過具體的模型來解釋,比如剛才的電磁鐵,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玩具“飛旋的扣子”(出示“飛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
生:想。
師:那我們來看看飛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出示PPT 飛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和玩法)邊玩邊思考這其中的科學道理。
生動手制作,玩,回答。
師小結:小玩具的能量轉換過程是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換。前段時間有一個風靡一時的玩具,(出示溜溜球)其實這也是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換,所以說小玩具里也蘊藏著大道理啊!
【評:學生了解了能,又認識了能量的轉換,再通過親身體驗,其認識將會更加深刻,更有意義。教師設計了制作玩具——電磁鐵或“飛旋的扣子”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情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但飛旋的扣子,學生不易理解動能是如何轉化為重力勢能的。可直接以溜溜球為研究對象,這種能量轉換是很明顯的,讓學生有這種能量轉換的意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后請同學們利用能量轉換的知識制作出更好玩的玩具。
板書 能量的轉換
太陽能
風能磁能 動能 熱能
水能&nbs
p; 電能動能
地熱能熱能
核能光能
化學能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相關文章: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6篇05-05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5
科學教案模板匯總8篇04-19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6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07
【精華】科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05-07
實用的科學教案6篇05-08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05-08
【推薦】科學教案匯總10篇05-01
有關科學教案匯總7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