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匯總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鍛煉幼兒運用味覺來對食物進行辨別的能力。
2、豐富幼兒有關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詞,豐富詞:酸的、甜的、香的。
教學準備:
布娃娃一個,錄音機、音樂磁帶,有關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教學過程:
1、出示各種味道的食物,通過給凡凡小朋友過生日,來引出課題:嘗嘗味道。
今天是我們班凡凡小朋友的生日,我們一起給他慶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吃的東西。小朋友吃的時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東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邊吃邊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2、討論食物的味道:
(1)請小朋友說說,你剛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還吃過哪些東西像糖果味一樣是甜的?你還吃過哪些東西像楊梅味一樣是酸的?你還吃過哪些東西像花生味一樣是香的?
。2)豐富形容詞: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歡吃什么味道的東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東西,這樣,牙齒會吃壞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來分類:(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請小朋友分類)(1)凡凡請我們吃東西,我們也送好吃的東西給凡凡吃好嗎?凡凡要我們把禮物放在三個籃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個裝糖果的標記的籃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個裝楊梅標記的籃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個裝花生標記的籃子里。
(2)凡凡說你們分得真好!這是甜甜的味兒;這是酸酸的味兒;這是香香的味兒。謝謝小朋友送來這么多好吃的禮物。
4、活動結束:今天凡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謝謝凡凡嘛,那讓我們唱歌跳舞來祝賀凡凡的生日吧!
小小班科學活動《什么東西不見了》
幼兒園小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東西不見了活動目標:
通過幼兒動手操作,引起幼兒對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這一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臉盆、小碗、水桶、積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塊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桌上的小籃子里有許多東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請幼兒說一說籃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藍熒熒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歡不喜歡?我們小朋友可喜歡玩水了,小籃子里的東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請小朋友把小籃子里東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們到水里后會怎么玩?看看會有哪些東西不見了?"2、第一次嘗試A、幼兒每人一份材料,引導幼兒將物品放入水中,并觀察什么東西不見了。
B、討論:什么東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東西不見了?不見的東西哪里去了?
3、第二次嘗試A、讓幼兒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將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水撒到外面)B、幼兒操作,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水底的東西。
4、總結"我們把放到水里后不見了的東西這一現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見東西的這一現象叫浮。"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常見恐龍的名稱以及生活習性。
2、知道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是科學上的一個謎。
3、激發幼兒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動準備:
1、能插接的恐龍蛋圖片;幼兒自帶恐龍蛋玩具。
2、《恐龍世界》錄象;大記錄紙一張。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嘗試提出問題。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神秘的恐龍蛋
——教師出示一個很大的可以打開的蛋寶寶圖片:看看誰來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幼兒自由猜測)
——教師:咔嚓,蛋寶寶裂開來了,瞧,誰出來了?(恐龍出來了)
——教師:原來這是一個神秘的恐龍蛋,小恐龍就是從這個恐龍蛋里鉆出來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龍。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龍的資料,現在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知道有哪些恐龍?它們是什么樣的?它們有什么本領?
——幼兒交流講述。
3、設疑:我還想知道什么。
——教師:小朋友真能干,已經知道了這么多恐龍的知識。那除了這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你們還想知道哪些恐龍的知識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答。
——鼓勵幼兒大膽提問,教師對幼兒的提問用文字的形式及時地記錄在大記錄紙上。
4、觀看《恐龍世界》錄象,解答幼兒疑問。
——小朋友提了這么多恐龍的問題,怎么辦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象,找一找有沒有我們要的答案。
——幼兒觀看錄象后,教師針對記錄紙上的問題讓幼兒自己解答。
5、恐龍是怎么滅絕的?
——可是,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億七千萬年以后卻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請你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
——幼兒自由討論、猜測并交流。
——教師小結:就象你們的猜測一樣,我們的科學家也作了各種猜測,但卻都沒有根據,所以恐龍的滅絕,至今為止,仍然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小朋友,你們覺得恐龍神秘嗎?希望我們小朋友努力學習,不斷地去探索、研究恐龍,早日找到答案。
6、結束活動:玩恐龍蛋。
——幼兒自由玩恐龍蛋玩具自然結束。
活動建議和延伸
1、有條件的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參觀恐龍園。
2、可組織幼兒繼續收集恐龍的圖書、圖片、錄象資料,了解恐龍之最,舉行“恐龍知識大比拼”的比賽。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為什么用金屬制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三)制訂方案 實施探究 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五)、拓展創新: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從物質變化的本質引出自然界物質變化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如物態變化、機械變化、地球運動等,而且在水和空氣的學習中,學生也接觸了一些化學變化,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可使學生初步明確物理和化學兩個變化的含義,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習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為接下來學習物質的變化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物質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不同物質的形態和運動形式發生著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技能目標
1、了解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2、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3、固體物質加熱的實驗裝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接受物質是變化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難點: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酒精燈、錐形瓶、試管、硝酸鉛溶液、碘化鉀溶液、發黃的落葉、硫酸銅晶體、綠葉、細鐵絲、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雞蛋清。
【教課思路與方法】
⒈“演示法”和“實驗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本節教材貫穿一系列的實驗,難度較高的由教師演示,較易的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明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含義,同時得出物質的性質。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質在不斷的變化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質變化,接著問要想知道物質是否發生了變化,該如何來判斷呢,從而引入“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這一部分內容分兩部進行,第一部籠統的來了解物質在發生變化時有什么證據,第二部分以一個具體的例子(硫酸銅晶體的變化)來加以說明。最后是物質變化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整個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結合新學期的一些變化來舉例,使學生感到熟悉,活躍課堂氣氛)
引出課題:物質的變化
一、 物質是不斷變化著
師: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在不斷的變化中,請你談談你發現了哪些變化?
生:云中的水有時會凝結成雨水而落下,
小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 木材燃燒, 瀑布的水落下。
討論:自然界中的這些變化是什么變化?
投影:圖1-1 下雨
請學生講講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師再總結分析:空氣中的水氣在遇冷的情況下凝結成小雨滴,越積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師問:整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在這個過程發生的是水的三態變化。
投影:圖1-2 木材燃燒
學生分析:木材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圖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通過葉綠體,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
投影:圖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從高處落下,位置發生改變,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問:若將以上的四個變化進行分類,你準備怎么分?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生:根據在變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把以上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下雨和瀑布下落沒有生成新物質,在變化中沒有生成其它物質,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木材點燃發熱、發光生成了新物質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和氧氣。在變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質,這類變化叫化學變化。
鞏固練習: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1、 鋼鐵生銹
2、 打開小手電筒,發光發熱
3、 鎂帶能燃燒
4、 用條形磁鐵吸引鐵釘
5、 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出示: 水分子電解的模型
請學生從微觀角度來判別水電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生: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水電解生成了氧氣和氫氣。構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屬于化學變化。
教師指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過度:我們周圍的物質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判斷變化是否發生了?
二、 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師;要了解物質的變化,必須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變化的證據。
演示實驗1:取適量的硝酸鉛溶液放錐形瓶中,再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碘化鉀溶液,觀察反應前后的現象。
問:有沒有發生變化?
生:有
現象:反應前溶液無色透明,反應后生成黃色沉淀。
分析實驗現象:在此反應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
師:在這個變化中,兩種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是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證據。
出示:發黃的落葉,與綠葉做對照
提問:你知道葉子為什么會發黃嗎?
生:落葉的黃色是由于缺含鎂的無機鹽或溫度不適等因素引起葉綠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師:從這兩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發現物質的變化時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投影:圖1-7 鋼鐵廠的高爐
分析:鐵在高溫下熔化變成鐵水,狀態發生變化,但物質的組成本身沒有變化,這種物質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演示實驗2:拿出桌上的一段細鐵絲,觀察顏色、狀態、形狀,彎曲成各種形狀,并用剪刀把細鐵絲剪成幾段。
問:細鐵絲在形狀變化中,發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屬于物理變化。
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質,如。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性質,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可用來識別該物質。我們可把物質的性質分為兩大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小結: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物質的顏色、形狀和狀態、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標準。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ó攲W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ń處熃o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W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ɑ蛘咴诮淌依餃蕚湟槐K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A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ń忉專涸虑蚴且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崩钏恼f:“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ù鸢福簭埲钣锌赡苁亲锓浮R驗榇汗澥钦鲁跻,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科學教案范文匯總5篇】相關文章: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04-06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6篇05-05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5
【推薦】科學教案匯總10篇05-01
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六篇05-11
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五篇05-09
【精選】科學教案匯總6篇05-09
有關科學教案匯總7篇05-08
【精品】科學教案匯總五篇05-08
【推薦】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