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錦集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太陽的外形特征,了解太陽與人類、動物、植物的關系。
2、通過欣賞兒歌,了解太陽的重要性。
3、對大自然中的現象有興趣,有探索欲望。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每一位幼兒一副太陽鏡。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1、聽謎面,猜謎語,引出主題。
教師念謎面:早上從東出,晚上從西下,照亮了大地,溫暖了萬家。
2、引導幼兒去戶外觀察太陽的活動。
選擇一個清朗的天氣,教師引導幼兒來到戶外,提醒幼兒每人都帶上墨鏡,觀察太陽。
啟發幼兒想一想:為什么要帶著墨鏡看太陽?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太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3、組織幼兒圍繞太陽進行討論,了解太陽的主要特征。
(1)剛才你帶著墨鏡干什么?你喜歡太陽嗎?
(2)你發現太陽時什么樣子的?太陽是什么形狀的?什么顏色的?
(3)你知道太陽有什么本領嗎?太陽照到身上有什么感覺?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說說:畫上有什么?太陽的陽光照到那里,那里的植物生長的怎樣?還有什么也需要太陽?
5、幼兒欣賞兒歌《紅紅的太陽》,了解太陽的作用。
說說:太陽對人類、動物、植物有什么好處?帶領幼兒一起閱讀畫面念兒歌《紅紅的太陽》,進一步了解太陽的作用。
6、組織幼兒討論。
(1)太陽對我們人類還有哪些作用?
(2)假如沒有太陽,會怎樣呢?
活動反思:
活動的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收獲也很多。只是幼兒在做實驗中急于想動手操作,沒聽清老師的注意事項,活動紀律比較混亂。可見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選擇探索活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可直接控制,而應以尊重和支持,引導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所以,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環境來鼓勵幼兒積極探索。
小百科: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活動:
認識中秋節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體驗民族節日的快樂。
2、喜歡民族節日,了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
3、知道吃月餅的意義,體會分享的愉快。
教案準備:
1、每一個孩子準備一塊月餅,并請家長告訴孩子月餅的品名。
2、民間《常娥奔月》
教案過程: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有叫團圓節。
3、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
問:你是怎么過中秋節的? 你喜歡過中秋節嗎?為什么?
4、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A、 月餅有很多種,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月餅? ——引導孩子們從形狀、顏色、味道來介紹。
B、月餅為什么是圓的呢?
C、老師小結。
D、分享月餅。
5、聽《常娥奔月》。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1.現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定向思維,沒有自己的思想,為了使幼兒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建議培養5~6歲幼兒的的探究能力,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目標:
1.知道繩子會發出聲音。
2.會運用觀察比較與分析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3.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歡探索。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難點重點:
1、難點:比較與分析法的運用
2、重點:幼兒自己探索使繩子發出聲音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事物的經歷,會通過比較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
2.物質準備:若干個兩孔的扣子和數條細且結實的繩子。
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在活動結束創設小小音樂家的情景,激起幼兒對小樂器的探索,為活動延伸幼兒和家長共同制作一個樂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 操作法是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這個活動的整個過程都是以幼兒的操作為主,充分調動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活動過程:
1.教師自制一個能使繩子發出聲音的裝置,請幼兒閉上眼睛,使繩子發出聲音,并拆開裝置,讓幼兒看到教師手中的繩子和扣子,請幼兒睜開眼睛,猜測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2.給幼兒一人發兩顆扣子,一跟繩子,請幼兒使繩子發出聲音。(幼兒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請幼兒展示出自己的組合,輪流用自己的繩子做樂器演奏并伴唱。
4.猜測自己的繩子為什么會發出聲音。
5.討論你的樂器是繩子發出的聲音還是扣子發出的聲音。
結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樂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樂器伴奏。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家長的幫助下制造一個不一樣的樂器。
活動反思:
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的出現也正是孩子認知沖突的關鍵時刻,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現問題并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愿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驗的需求動機,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抓住問題的要害,一語道破天機,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狀態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于學的高效。本次活動氣氛較好。
小百科:繩子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數萬年前。在人類開始有最簡單的工具的時候,他們便會用草或細小的樹枝絞合搓捻成繩子了。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探索中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各樣的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養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植物的判斷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身邊的植物。
活動準備:
各種植物、白色手帕若干、刮畫筆若干;視頻《植物色素的用途》;記錄表人手一份;蠟筆。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1. 師:小朋友們,最近老是新學了一個魔術,看我給你們露一手。(出示一塊白手帕)看,一塊手帕,什么顏色的?(拿出青菜葉)一片青菜葉,什么顏色的?白手帕、青菜葉,變變變!(老師將綠葉子包在白色手帕里,搓、擰、拍等,使手帕上染上綠色。)
2. 快速打開手帕,引導幼兒觀察,手帕變成什么樣了?(找到葉子)青菜葉變成什么樣了?手帕怎么會變綠了呢?青菜葉里有什么呢?(引出葉子里有色素)
小結:原來青菜葉里有色素,就藏在它們身體的里邊,當葉子別捏壞了、擰爛了,他們身體里邊的色素就跑出來了,所以老師的手帕上就染上了綠色。
二、指導探索,找到植物色素。
1. 提問:那么除了青菜葉,其他葉子中有沒有色素呢?我們來研究研究。
2. 介紹材料和方法:每組都有一個框子,里面有每人一塊白手帕,還有各種葉子,(依次介紹菠菜葉、蔥葉、生菜葉)請你選擇一種葉子試試看,看看你試的葉子有沒有色素。然后把你的發現記在記錄表上,如果你找到了色素,就在相應葉子的格子里畫個勾。
3. 巡回指導幼兒操作實驗,個別展示,集體講評。
小結:原來各種葉子里都有色素。
4. 提問:這些葉子是什么顏色的?色素都是什么顏色的呢?
小結:其實這些色素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就做葉綠素。
三、組織操作,幼兒再次探究。
1. 師:我們已經在葉子里找到了葉綠素,那么除了葉子,植物的其他部位里會不會有色素呢?它們的色素是什么顏色的呢?
2. 介紹材料,提出要求:下面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植物(依次介紹:紫甘藍、胡蘿卜、小番茄、橙子皮等。)試試看把它們捏爛、擰爛,或者請你們的刮畫筆幫幫忙,看看能不能把它們身體里的色素找出來。如果你發現了色素,那請你也在記錄表里記錄好。不過這次在你們記錄之前,請你們先看看你找到的色素是什么顏色的,然后用相應顏色的蠟筆進行記錄,聽明白了嗎?
3. 巡回指導幼兒操作探究,個別展示,集體講評。
小結:原來植物的身體里藏著各種顏色的色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四、播放視頻,了解植物色素用途。
1. 師:植物的色素有什么用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一起來看看。
2. 提問:你看到植物色素用什么用處?幼兒回答。
小結:植物色素可以做藥、讓食物的顏色變得更漂亮、可以做成化妝品、水彩筆、還可以用來染布……植物色素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可真大。
五、延伸活動:洗手帕。
1. 引導幼兒觀察植物色素用水能否洗干凈。
2. 探索用什么能洗掉植物色素。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及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在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會學勝過學會,學會學習已成為幼兒園語言教育培養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和其他領域相結合,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為此,我特別設計了這個浪漫且充滿溫暖的語言綜合活動“溫暖”,通過為幼兒創造一個看、聽、說的環境,調動幼兒愛說、愿說、愛做的欲望,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言及運用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理解散文內容,產生聯想,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
3.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楓葉卡片若張,郵票一張,小紙條六張,郵筒一個,房子、火爐、棉衣、被子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看、聽、說等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散文內容,初步學會有表情地朗誦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難點:在理解散文的基礎上,近一步拓寬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過程
一、導入:收禮物
“咚咚咚…….咚咚咚……”一陣敲門聲,一位郵遞員叔叔送來一個大包裹請老師簽收。原來是大風車欄目組為小朋友寄來的.圣誕賀卡。
(以此形式引入主題,激發幼兒興趣。)
二、設疑:挑戰
欄目組的叔叔阿姨說,我們需要通過六關才能得到這份禮物,這些考驗題目就藏在這些小紙條里面,請依順序打開。
三、基本部分:感受溫暖
1.打開第一張紙條:請看看卡片上有些什么?并自己試著念念散文詩。
圣誕老人、花紋、楓葉和散文詩……
2.打開第二張紙條:老師朗讀卡片上的散文詩,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著小聲地念。
老師根據要求有感情的朗讀散文詩“溫暖”,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著一起小聲地念。
3.打開第三張紙條:
冬天來了,天氣發生了什么變化?
誰看見了楓葉?把它當做什么?
最后怎么樣了?
教師根據情境發展出示相應的教具,讓幼兒充分感受小動物們的溫暖,并創設情境表演小動物們到楓葉里面的動作。
4.打開第四張紙條:冬天來了,小動物們把楓葉當房子、棉衣、傘,來給自己溫暖,你們是用什么使自己溫暖的?
教師啟發幼兒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對應的一些圖片。
5.打開第五張紙條:我們也有很多物品或方法使自己在冬天感到溫暖,那我們可不可以把小動物換成自己,念一句話或散文詩,如“冬天來了,天冷了,我鉆到房子里面擋霜凍”教師啟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學用散文詩的語言。
根據幼兒的回答,一起做相應的表演。
6.打開第六張紙條:一起朗讀散文詩,感受溫暖。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那絲絲的溫暖。
在溫暖中,幼兒得到了卡片。
四、結束部分:傳遞愛
我們溫暖了,可是還有一些人卻住在透風的房子里,他們沒有足夠的棉衣,棉被過冬,沒有火爐烤……你們愿意和他們一起分享你們的溫暖嗎?老師也愿意,我想把我這份禮物,這份充滿愛和溫暖的卡片寄給災區的小朋友,希望他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愿通過畫畫畫出來,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
教師指導,幼兒操作。送上自己的祝福,郵寄出去……
活動反思
活動以大風車欄目組為小朋友寄來圣誕賀卡為主線,通過欣賞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這也正是本活動的目標。
“溫暖"不容易表達,所以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幼兒的生活經驗,多次運用情景表演讓幼兒充分感受溫暖,體現整合理念,努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環境,讓孩子們懂得愛,懂得給與,和幫助,善待每一個人是當今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教師,我們只有不失時機地有目的有意識地渲染和提升幼兒關愛情感的培養,才能使幼兒形成比較穩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質.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在觀察中我發現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創造思維(主要是求異性和發散性)上有了明顯地發展,他們已不滿足于已經發現的幾種玩法、用法,而是喜歡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舊”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紙時,幼兒常用平面的紙當扇紙;到了大班下學期,如果再請他們做善子,則多數采用摺摺皺的方法。
教案目的:
1、樂意參加操作活動,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在探索過程中,懂得紙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積和支撐點有關
3、學習記錄并培養合作精神
教案準備:
1、書本每組6"10本(兩人一組)
2、長方形似名信片的紙若干,硬紙板若干
3、雙面膠若干、磁鐵若干
4、記錄紙每組一張(如圖)
教案流程:
一、說說紙的用途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說說紙,我們見過有哪些紙?這些紙可以用來干什么?(寫字、畫畫、擦窗、做紙工、看報紙……)
2、你們知道嗎?有人說兩張紙可以做桌子,一張做桌面,一張做桌腿組合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在這張紙桌上能放上很多很多的書。你覺得這件事,是真是假?為什么你覺得是真或是假?(幼兒明確的闡述自己的理由)
3、你們有什么辦法來證實這件事的真假?小結:小朋友想用實事求是的辦法來試試。誰說得對,誰說得錯?
二、嘗試兩張紙做紙桌
1、無論真假,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做紙桌的一條腿,讓腿能站穩。
2、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用折卷的方法讓桌腿站起來。
3、集中討論:“我的紙桌站起來了”(幼兒用語言表述或結合實物表述);教師用一張硬紙做桌面,檢驗紙桌是否能站立。
用折的方法:將紙對折立起來變“∧”型,寫在黑板上,并讓幼兒取名更容易記——小山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折兩折變成“門“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四折變“M”型——折扇型
用卷的方法:將紙卷成圓柱型
4、將這些典型方法以記錄紙的格式畫在黑板上
三、 進一步嘗試用兩張紙做紙桌
1、 試試在紙桌上輕輕地平放書本,看看哪種形狀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書本最多?并將紙桌承受的書本數記錄在記錄表上。
2、 鼓勵幼兒嘗試實驗各種形狀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領,教師巡回指導。
組織交流:你的紙桌上放了幾本書?它是什么形狀的桌腿?你發現哪種形狀的桌腿比較牢,桌面上可放書本多些?在嘗試做紙桌的過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
3、教師示范并證實探索結果
四、 師生共同小結
1、 紙的本領很大,通過折、卷的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后,可以“站”起來,變成一張桌子。
2、 小朋友想出了各種方法來造各種形狀的紙桌,發現圓柱體的桌腿比“∧型”、“門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書本數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得出結論:因為圓柱體圍起來在上面形成了一個面,叫支撐面,有了這個支撐面就可以放很多東西了。
3、 還有什么形狀的桌腿也像圓柱體的桌腿一樣,有一個支撐面,在桌上可以放許多書本呢?幼兒再次探索。
4、 教師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積木一杯水,證實朋友說的話是可信的。
5、 小結:有時聽別人說的話,你覺得有點信、有點不信,最好呢!我們去動手試試,因為事實會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
一、說目標
本活動的目標主要是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學會探索,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究事情的真實性,并學會記錄。通過活動,幼兒達到了這個目標。但也有學習小小的遺憾,就是沒達到幼兒之間相互合作這一目標,如:朱琦和田新玉之間,操作都以個人為中心,在記錄書本數時寫了兩份答案,所以,以后要通過其它更多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進一步體會合作。
二、說準備
教案準備很充分,投放的書本都能達到實驗目的,原先也準備了一些木頭積木,讓幼兒去探索其它物體對紙桌的影響,由于時間太長,所以只能將這一環節放到課后操作。
三、說過程
整個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基本很順利,從說說紙的用途到嘗試兩張紙做紙桌再探索哪一紙桌更牢固,環節一步步下來,就是在操作的時候幼兒過于雜亂,可能是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不夠明確,特別在記錄這方面。許多幼兒記錄不夠“及時”,應該跟幼兒事先講解清楚,要試一個紙桌記錄下書本數,可以相互合作,一人操作一人記錄,或輪流操作和記錄。所以操作過程投入的時間過長,導致整節課的時候過長。以后,要讓幼兒多參加一些操作活動,了解操作活動應注意的事項,如操作后,將垃圾投入垃圾箱。
四、總結
總得看來,我這節課很完整,但是好像沒有亮點,過于平淡。以后還需要加強自身的教學經驗,把活動上得更有生氣,更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只要看到孩子們的微笑,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鏡子的反光現象,知道許多物體都能形成光斑。
2.初步感受光源、鏡子、光斑的關系。
3.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一面平面鏡(形狀不同:圓形、方形等;)
2.準備若干可以反光的和不可以反光的物品擺放在活動室周圍,如:不銹鋼調羹、茶杯、臉盆、光盤、手表等其他各種表面光亮的金屬或玻璃物品。
3.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室內有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光斑從哪里來?
1.游戲:鏡子和光。
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墻壁上。
2.提問與交流:
(1)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么?(光斑)
(2)光斑是從哪里來的?它為什么會動?
(3)光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3.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墻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鏡子的形狀和形成的光斑的形狀一樣!
二、引導探索——哪些東西能形成光斑?
1.引發幼兒回憶、講述已有經驗。
請你們想一想,除了鏡子,還有沒有什么東西也可以象鏡子一樣在太陽光下一照就形成光斑呢?
2.幼兒尋找可以反光的物體。
我們周圍有許多東西,你們去玩一玩,看一看哪些東西也能形成光斑?
3.幼兒探索,教師觀察和指導。
4.組織幼兒交流
(1)為什么這些東西能夠在太陽光下一照就會在墻上形成光斑呢?
(2)他們有什么秘密呢?
三、深入探索——還有哪些光源也能使鏡子形成光斑?
1.提出疑問:手電筒照在鏡子上是不是也會有光斑呢?(幼兒猜測)
如果能產生光斑,形成的光斑亮度一樣嗎?
2.幼兒探索和交流
教師小結:原來亮度強的,照人明顯的物體,形成光斑的亮度也強。
四、延伸活動:
找尋生活中還有哪些光源能形成光斑?光斑的形狀能否有變化?
教師評語:
教師能充分調動孩子進行科學探索的積極性。活動過程富有游戲性。
【【熱門】科學教案錦集7篇】相關文章:
【推薦】科學教案錦集9篇05-13
科學教案模板錦集6篇05-10
【熱門】科學教案匯編7篇05-14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6篇05-12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6篇05-11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9篇05-08
【熱門】科學教案合集7篇05-07
【熱門】科學教案匯編6篇05-14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05-14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匯總九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