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地表緩慢變化”單元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本課將引領學生對引起山脈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進行想象、分析、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的作用與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是一個不斷進行、永不停息的復雜過程。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學情分析:
在五年級上冊“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利用多種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的不斷作用與平衡所導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塊運動、造山運動以及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對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也有了一些總體的認識。山村的學生對形態各異的山脈都會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間接的有所了解。同時他們對“幼年山脈”是怎樣向“老年山脈”轉化的會非常感興趣。
設計理念:
作為科學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觀察、實驗等各種探究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在學法上,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行探究。新的課程標準更加強調要突出實驗教學,因此,本課始終都是讓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去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結構。在探知的過程中,啟迪出新的問題,帶著問題進一步完成探究獲得新的發現。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有根據的推測“老年山脈”初期的形態特點。
用模擬試驗的方法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能通過分析模擬試驗的結果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地球表面巖石的變化。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解釋“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的含義。
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造成地球表面的巖石不斷破碎的原因。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風化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設計模擬試驗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法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踐操作——得出結論——拓展延伸——評價總結
教學材料:
教師準備:不同山脈形態的圖片、山脈形成、風化作用視頻材料。
學生分組材料:玻璃、酒精燈、試答夾、氣球、燒杯、水、小石子、磚塊、酸溶液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美麗的山川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
2、多媒體出示:山脈風光,學生欣賞后說說感受。
3、師:這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讓我們贊不絕口,那它原來就是這樣的嗎?
4、學生思考回答。
5、師:山脈是不斷變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樣變化的嗎?今天學習《山脈的變化》一課。(板題)
6、師: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不斷作用與平衡導致地殼板塊運動形成山脈,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內部自然力量外,還有一些來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對山脈進一步塑造,使山脈形態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就探究一下影響山脈形態變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體再現自然美景,喚起學生對山脈已有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現兩種山脈的特點,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二、猜想假設
1、師:山脈形成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兩張不同的山脈照片,說說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學生觀察、描述兩種山脈在外形上的特點。(有的險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緩。)
3、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指向圖片)同學們猜一猜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學生猜測。)
【學生不一定能夠猜對,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師:同學們,山脈占地球陸地的面積不足五分之一,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3億年以前,我們稱它們為“老年山脈”,而這一類陡峭、險峻的山脈大概形成于6000多萬年以前,我們稱它們為“幼年山脈”。
5、師:同學們想一想,起伏平緩的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子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過的知識大膽猜一猜險峻陡峭的幼年山脈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變成平緩的老年山脈的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并說出你的理由、根據。
(多媒體出示設計提示: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造成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巖石破碎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學生在以往的科學課中已經學習了熱脹冷縮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當中見到過玻璃受熱不均勻破碎、植物根的生長使地面凸起……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據。】
6.大膽猜想。
①學生認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組內討論:先各自說一說自己的猜想,討論是否有切實、合理的依據,從而去除一些不切實際的猜想,然后把本組的討論結果記錄下來,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組交流猜想,并說一說猜想的依據。
(教師適時啟發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有可能影響到山脈形態變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這樣想?”追問學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師以板書整理學生的發言。
學生可能會想到的因素有
a.溫度的影響。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長)。
d.其他物質的腐蝕作用(如酸)。
c.風的力量
【通過猜想讓學生明確影響山脈變化的各種自然力量使以下實驗方案的確定更有針對性。但學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猜想情況進行適當補充或提示,學生的猜想是一個發散與集中的過程。讓學生將自己的假設與其他同學交流,可以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設。】
三、設計方案
1、師:關于引起山脈變化的原因,你們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用什么辦法證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呢?(學生會想到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請每組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案。
(多媒體出示設計提示:①根據猜想首先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可以選擇一個或兩個題目。
②根據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經驗設計一個模擬實驗。(注意: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巖石的破碎是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想想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模擬什么樣的環境?)
③你準備如何操作實驗?實驗中可能出現什么現象?能說明什么?)
2、學生開始小組研究、設計,師巡回指導。
【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驗,懂得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一些猜想。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證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讓學生在實驗前對實驗方法進行設計,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3、交流實驗方案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適時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對實驗方案進行評價:是否有明確的模擬對象、模擬實驗材料的選取是否恰當、實驗中是否存在危險、應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中養成相互評價的習慣,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趨向科學,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習慣。】
4、確定小組實驗內容
師:剛才同學們設計了這么多方案,下面咱們根據這節課時間和分組實驗材料看一下哪個方案比較適合咱們今天課上完成?
【學生想象力豐富,一定會設計出多種模擬實驗方案,由于時間和材料因素,一節課不可能把這么多模擬實驗都做一遍,這時教師有必要引導,讓學生比較選擇出適合本節課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溫度變化會不會對山脈的變化構成影響,關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再做實驗驗證。
四、實驗探究
1、學生小組實驗。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剛才設計的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研究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①千萬要注意安全!
②小組合作實驗,要分工明確,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單的填寫。
③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實驗,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填寫記錄單)
【學生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搜集觀察實驗中的大量信息,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
五、交流總結。
1、請各個小組匯報各自的研究和發現,同時還要注意把其他小組的研究與木組做對比,記錄有價值的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匯報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同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記錄、積累別的小組的發言,體現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
2、通過剛才的研究,你認為使巖石發生變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師板書學生們得出的結論)
3、揭示風化作用。
師:同學們,剛才通過實驗驗證,和觀看老師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溫度變化、雨水侵蝕、水結冰膨脹是造成山上巖石破碎、山脈變化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也會對山脈的變化造成影響。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多媒體出示風化作用即引起山脈變化的各種因素:溫度變化、水、生物、酸的溶蝕……)
【利用視頻這樣一個清晰直觀的工具,可以使學生對上課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親自驗證的猜想進行補充,也是對學生課堂探索的一個總結和完善,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4、得出結論。
溫度變化、水、生物、酸的溶蝕……
六、拓展延伸
1、你現在能知道山脈變化的原因了嗎?
2、認識蘑菇石
設計實驗、解釋形成原因。
3、課下完成實驗2結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恰當引導學生課下進行拓展活動,利用學生強烈的揭謎心理,既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將探究活動持續到課下,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及各項探究能力持續發展。】
七、評價總結
1、自我評價
1、我能從多個角度猜想使山脈發生變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合作、交流。
3、我能設計一項模擬實驗,并獲得成功。
4、我學到的內容是( )。
2、總結
多種內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質運動不斷地改變著地球表面的形態,今天咱們探究的山脈的變化就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山脈形態的過程。
除了山脈,地球上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鐘乳、丘陵……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們的變化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呢?請同學們課下多搜集一些資料、圖片,今后的科學課上我們會繼續研究,探索。
科學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被壓縮的空氣》一課是科教版科學小學三年級第二單元《空氣》中的第二個(第三課時)教學內容。“空氣”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氣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呢?這種物質有什么性質?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空氣”這一單元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面,引導學生來探索空氣的性質和初步認識氣體。使學生知道空氣的性質、空氣和我們的關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探究空氣的性質、空氣和我們人類的關系的過程,獲得觀察、實驗、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歸納與概括等科學方法的訓練。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相互之間聯系緊密,“被壓縮的空氣”一課給足球、籃球充氣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經歷,在這一單元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了解空氣后到使用空氣,引出壓縮空氣的特點和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本課時主要是研究被壓縮的空氣,了解它的特點,課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讓學生觀察打足氣的足球,從生活的實際出發,自然地進入到對空氣的探究中,但我在實際的教學中用籃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更體現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的結合。這部分的內容是要讓學生對籃球氣的足與不足與籃球彈性的好與不好的感知,對空氣的性質產生各種猜想,對壓縮空氣有一個模糊認識。
第二部分:通過用注射器做定量實驗,探究出注射器里具體體積的空氣可以被壓縮到一定量,當松開壓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內的壓縮空氣要回到自由的狀態,就產生了彈力,把活塞彈到接近原來的位置,讓學生從實驗中具體知道:空氣是可以被壓縮的,壓縮的空氣有彈性,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做科學實驗記錄的好習慣。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內容,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具體的教學出發,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能通過實驗去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的性質。激發學生應用壓縮空氣的性質進行探究,提出創新的方案 。
3.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培養學生通過實踐,自己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科學的初步方法。培養學生敢于探究科學、敢于創新的膽量。
三、教學重點
認識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的性質。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從實驗中發現現象,探究問題,得出結論,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了解壓縮空氣的特點,并能談談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教學難點
能通過實驗去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的性質。
五、教學材料與教具
貝克漢姆精彩進球片段、籃球(氣足、不足的各一個)、打氣筒、注射器、練習紙、吸管、馬鈴薯、“被壓縮空氣”課件。
六、 教法和學法
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生喜歡的學習環境,探究的環境,點撥、引導、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探究中獲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認識,并能解釋自己的猜想。
而學生則是在一個積極探究的環境中大膽地假設,通過協作,共同觀察現象,動手實驗,認真做好實驗記錄,得到對壓縮空氣的認識,并能對自己的假設做出合理的解釋,談談在生活中壓縮空氣的應用。
七、 教學過程
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這一環節中,我利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給學生觀看貝克漢姆的精彩進球片段,一方面讓學生對于運動員踢足球做個感性認識,為后面探討空氣性質作好鋪墊;另一方面,也可以用這個片段的觀看,來組織學生課前的情緒。當然我并沒有統一組織,而是在學生陸續到來的過程中讓學生觀看。
在觀看后通過探討兩個有趣的問題:(1)足球運動員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腳卻不會受傷,為什么?(2)足球被踢后能夠飛出很遠,為什么?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把學生的思路引到課題上。
2、激發思維,做出假設
通過現場拍籃球,比較籃球的氣足與不足對籃球彈性的影響,來獲得對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的初步認識。通過大膽的猜想和探究,并通過實際操作:給氣不足的籃球充氣,并探究同一個籃球氣足比氣不足時彈性要好,來初步得出結論: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3、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個環節是讓學生大膽地探究,為學生準備注射器,通過用注射器進行定量實驗,從中進一步觀察和體驗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的空氣有彈性。在實驗過程中做好實驗記錄,并在反饋的基礎上分析實驗數據,探討和總結結論,用這個結論來解釋前面引入部份的兩個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將整個自主探究的過程分成三步來完成:(1)拋出我的問題:如果給“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玩”注射器的思考與探究,引起他們探究注射器的興趣,也以此來適當引導他們探究的大致方向。(2)發給小組注射器,讓他們自由地去玩。學生經過剛才對“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討,他們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預謀的,同時,我并沒有對他們如何進行操作作統一規定,也不會和不可能阻止學生的各種有創意的探究活動,通過這種操作和小組內的合作,學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創新精神的。(3)對探究的經歷和獲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展開討論,總結出結論。
4、拓展應用
真正的用還可以體現在這個環節,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壓縮空氣,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但他們卻沒有留意的利用壓縮空氣的例子,給學生展示利用壓縮空氣制作的小玩具,啟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課計劃教學一個課時,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學生因素、課堂具體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一些不足和考慮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師見諒,并歡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寶貴意見。
科學教案 篇3
材料準備:杯子、鵪鶉蛋三個、鹽、醋若干
活動過程
1. 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今天,老師要用蛋寶寶來變個魔術。你們看看,桌上有什么呢?
2. 教師將蛋放入水中,引導幼兒觀察:蛋寶寶放入水里后怎樣啦?
3. 引導幼兒猜測:把鹽水到入杯子后,蛋寶寶會怎樣呢?
4. 教師將紅色的鹽水沿杯壁倒入杯子里。
5. 提問:將蛋放到醋里會怎樣呢?(提問后教師將蛋放到醋里,引導幼兒觀察蛋的變化)
戶外活動:
1.組織一部分幼兒玩蹦蹦床,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要互相推擠。
2.為幼兒提供會唱歌的公雞、皮球、籃球架,讓幼兒自由選擇。
離園活動:
預計幼兒發展目標:
能選擇各種工具、材料,大膽地表現各種水果,體驗參與美工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毛筆、油畫筆、排筆、牙刷、沙網、印章、水果切片、水彩顏料、剪刀、大圖畫紙
指導重點:
1.出示材料,介紹活動內容:今天下午,,我們來和水果娃娃做游戲。你們看,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許多材料,這邊有什么 材料呢?(毛筆、排筆、油畫棒和水果娃娃)我們可以玩什么游戲?(給水果娃娃畫像) 這里有牙刷、有模板和顏料,可以用它們玩什么?(刷畫)這邊又有些什么呢?(印章)這個是新的水果印章,它是用什么水果做的?小朋友們可以用這些印章給水果娃娃設計漂亮的新衣服。頑皮的水果娃娃想跟小朋友們在外面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到外面來瞧瞧!他們否藏在那呢?小朋友用刷子蘸顏料在白紙上刷一刷,看看誰能把水果娃娃找出來。(教師邊講解邊示范)
2.提出要求:
(1) 游戲結束后,小朋友們要記得把材料送回家。
(2) 刷子蘸了顏料后,要在顏料罐旁刮一刮才畫。
3.幼兒分組進行活動
(1)給水果娃娃畫相(寫生):鼓勵幼兒大膽地畫出水果的形象,引導形象畫得小的孩子,再畫個大點的;提醒幼兒根據各種水果的顏色進行涂色。
(2)漏印畫:引導幼兒將漏印好的水果形象剪下來,粘貼在盤子里
(3)捉迷藏:引導幼兒說說:在哪里找到了什么水果娃娃?
(4)給水果娃娃設計新衣(印章畫)引導幼兒有意識地選擇兩種印畫工具交替進行印畫,提醒能力強的幼兒使用水果印章印畫后,添畫五官組成生動形象的水果娃娃。
4.引導幼兒互相欣賞作品,請個別幼兒協助教師收拾、整理材料。
科學教案 篇4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閱多種信息源,了解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受到的挑戰。
科學知識:
●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知道自然淘汰、物競天擇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十分奇妙的。
●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資料。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1、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一部分學生分課題查閱好有關資料,在課堂上,研究相同課題的幾個人組成專家組進行匯報交流,最后各“專家”回到本組,向本組的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組織學生當堂上網查閱資料并在網上交流。
2、在討論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的同時,教師結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選擇綿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間捕捉白色綿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個業已得到確認的觀察基礎上:
(1)在每種機體內部的遺傳因素中,都存在某些變化;
(2)某種遺傳因素使某些個體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過其他個體的優勢;
(3)這些具有遺傳優勢的個體造就了更多的后代,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過其他個體。
結果,數代成功的繁殖以后,這種具有遺傳優勢特征的個體數量逐漸增加。——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3、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發現挑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漸進的”這一觀點。達爾文的觀點受到挑戰,并不有損于他本人的偉大。——這只是又一次證明了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對本學期收集到的有關運動的資料進行較為系統的整理。
2能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分類。
3能用多種形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
4能對本學期所學的有關位置、運動、力等知識進行系統總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愛護自己長期收集的資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來。
2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學習成果。
3能形成收集資料、制作卡片的習慣,并能認識到整理總結資料、展示成果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學重點:
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歸納、總結和分類。
教學難點:
展示出自己的學習成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放有本學期收集制作的各種資料卡片、學習記錄、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資料的“科學小本本”或“科學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網頁等;教師準備展示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內容:
活動1 整理我們的學習資料
1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本學期圍繞運動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呢?
2在學習中我們大家都收集記錄了一些與運動有關的資料,你們想展示給大家看嗎?
3那需要整理我們收集到的這些資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學習資料,是《科學》課學習的重要方法。我們經驗自己確定資料的分類標準,并給資料編號,便于今后查找。
4個人活動,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料。給資料分類,可以按單元、課次、不同的運動主體、運動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來源、摘錄時間等來分。
5把自己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和同學交流后,針對這個和資料卡片的內容展開互評和自評。
第二課時內容:
活動2 展示我們的學習成果
1觀看科技館展覽、六一作品展覽錄象片。對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鋪墊。
2設計布置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題明確、布局合理、資料豐富、版面美觀、淺顯易懂等。
3展開評比活動,記錄優缺點,以備改進不足、發揚優點。
4在“科學采蜜集”上記錄下本學期主要收獲。
5愛護學習成果,長期保存教育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本課設置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熱愛科學”德目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著重進行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教育,讓學生知道科學與迷信是根本對立的,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小學生要從小相信科學,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二、欄目意圖
1.導入部分“想一想”欄目以學生學過的語文課《河伯娶親》導入。本課以此為出發點,一則能取得學生對迷信思想、迷信活動害人不淺的統一認識;二則可以讓學生直接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
2.課后練習“講一講”,要求學生“講幾個因迷信上當受騙的事例”。通過講述進一步強化教育觀點:迷信是無知的表現,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要相信科學不迷信。
3.“議一議”欄目設計了一個情景:小強生病后,奶奶讓他喝香灰水。處理此題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設想多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過本題的處理,要讓學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動;
二、自己不參與迷信活動;
三、能積極勸阻迷信活動。
4.“讀一讀”欄目要求學生讀故事,談感想。這一欄目選取的是一個日本小孩新島襄的故事,旨在告訴學生一些有關宗教本質的知識,教育學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議:
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會迷信是騙人,教師可以通過演示科學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做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要相信科學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相信科學不迷信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難點:對迷信的原因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育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河伯娶親”的故事嗎?
2.學生講河伯娶親故事。
3.教師提問:
給河伯娶親就能避免災害嗎?為什么?
板書:迷信
4.師: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5.教師提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6.小結:我們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書:破除
7.師:有人曾說:“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懼,人之所以恐懼,只是由于無知。”過去,由于人們無知,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迷信思想。認為打雷是雷公在發怒。下雨是龍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纏身。
8.教師提問:
你們現在相信不相信這些?為什么?
9.小結:
以前,人們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許多現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以為這些是上天主宰,命運注定的。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對于過去人們弄不清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能用科學原理去解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強化觀點
1.學生讀課文第2自然段。
2.教師提問:
(1)當牧場里的幾百匹馬出現各種奇怪癥狀時,當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學家做了些什么?科學家的研究充分證明了什么?
板書課題:相信科學 不迷信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本來不該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現實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國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醫院治療,卻把巫婆、神漢請到家中。難道巫婆、神漢真的能治病嗎?
3.學生自讀(課文3-5自然段)
4.教師提問: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嗎?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斬鬼見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師演示:姜黃汁與堿水反應的實驗。
6.教師提問:
要認清巫婆騙人的把戲,沒有科學知識行嗎?為什么?
7.小結:
迷信活動是蒙騙、愚弄人的。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們就是要運用這個武器,反對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動。
板書:科學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聯系實際,辨別是非,指導行為
1.學生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當受騙的事例。
2.學生討論:
聽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這樣的事例應該怎樣對待?
3.教師小結:
迷信是愚昧無知的表現,迷信害人。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相信鬼神和違反科學的事情,不參加迷信活動。
板書:努力學習 不相信 不參加
4.討論:遇到下面的情況應怎么辦?
5.教師出示投影:
小強生病了,奶奶從香爐里弄了一點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對小強說:“你把它喝下去,病一會兒就好了。”
6.教師提問:
如果你是小強,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強的同學,看到這一情況怎么辦?
7.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問題。
8.小結: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還要積極勸阻別人不要相信。
板書:積極勸阻
五、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1.學生閱讀“讀一讀”的小故事,談感受。
2.教師總結:
同學們,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抵制迷信思想,反對迷信活動。
板書設計:
六 相信科學不迷信
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學習 不迷信 不參加 積極勸阻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泡泡09-18
科學教案《病毒》10-16
走進科學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