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認識了解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美。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二、重點:
探究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事例。
三、難點:
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教學準備:
絡搜索查找有關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事例與資料。
五、教學程序:
(一)探究學習: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美
(1)課件展示太空星云圖片。
①圖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們用肉眼能看到這么美的景象嗎?(天文望遠鏡)
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我們在遙遠太空中發現了藝術的美景(板書出示: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的美)。
④你們還想再看一些這樣的美麗的星云嗎,下面我們就用美術的眼光來欣賞,這些美麗壯觀的景象。(多幅星云圖片欣賞)
⑤你能不能用美術語言,說說看到這些圖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學拓寬了人們藝術欣賞的新視野,為藝術的創作插上科學的翅膀。(出示課題)
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感受一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
2、用藝術表現科學。
(1)展示《下樓梯的女人》。
①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著名畫家杜尚的油畫作品《下樓梯的女人》。給你什么特別的感覺?這種現象你在哪里見過嗎?(一個人在下樓梯,而且好像是連續的動作畫在了一起)
②點擊出示:用數碼相機拍攝合成的擊劍運動連續動作圖片,與《下》對比觀察:這張照片是用數碼相機選用連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這幅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繪畫是在平面上表現一個靜止的瞬間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攝影機拍出的連動畫面才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用獨特的藝術創作表現了全新的科學技術。這幅作品打破了貫常的表現形式和局限,進行了新的有意義的嘗試。
(2)欣賞修拉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畫家則是研究并運用了光學原理來作畫。請欣賞法國畫家修拉的“點彩畫”。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畫家是怎樣運用小色點來排列作畫的。
②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細節圖)
③畫家作畫時沒有將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將需要調和的小圓色點按照一定的規律并列排點在畫布上,利用光學原理和人眼對環境色的自我調和功能而達到色彩的自然調和效果。是科學的發展激發了人們藝術創作的新靈感,用藝術去表現科學的新技術。
3、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
(1)飛檐與斗拱:
①展示世博館圖片:世博會期間館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萬觀眾排隊參觀,你認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寬下窄)有沒有什么想問的問題?(為什么要選用這樣的造型?設計師受到什么啟發?下面的面積這么小,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寬大的頂部?)
②請大家小組內交流一下,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參與、指導。
③:館的屋檐設計靈感源于我國古建筑的傳統造型“飛檐”,其中的木架結構“斗拱”這一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們對建筑造型美的設計創想。
④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斗拱。
⑤展示各種斗拱的結構圖片。
⑥欣賞“浙江寧波保國寺”的建筑圖片。(造型宏偉別致的飛檐不僅給人以建筑藝術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減少雨水對屋身墻面的浸蝕。那么這么大而重的飛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撐起來的呢?)
(2)藝術與科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一直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藝術不斷激發著人們創造的想象和靈感,科學則為藝術的創新表現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首先感受攝影的藝術美,在欣賞的同時思考探究藝術創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學藝術考察活動。
1、每組桌面上有一些同學們課前在互聯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作品,請各組進行探究考察活動,并填寫好圖下面所提出的問題:
(1)它的藝術美體現在哪?
(2)它的科學性體現在哪?
3、各小組進行考察活動。
(1)鉆石藝術。
(2)壁紙藝術。
(3)電腦繪畫藝術。
(4)橋梁建筑藝術(趙州橋)
(三)交流匯報。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考察結果,其余同學補充。
(四)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
(2)用藝術表現科學。
(3)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2、課堂小檢測。
3、拓展:(圖片欣賞)
(1)梵高《向日葵》(這是誰的作品?)
(2)二氧化硅納米顆粒(圖片里是什么?)
(3)納米材料圖片欣賞。
4、從古至今,人類從未間斷過以藝術和科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發明與創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時代的具有藝術與科學實用價值的物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發展情況。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 2
教學目標:
1. 了解藝術和科學的關系。
2. 通過實踐,感受科學對藝術的影響。
3. 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4. 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教學內容:
1. 藝術和科學的關系。
2. 科學對藝術的影響。
3. 科學方法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展示一些科學和藝術相關的圖片和實物,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和藝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二、探究科學對藝術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科學對藝術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和分享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科學對藝術的影響。
教師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入了解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如達芬奇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就是在解剖學和透視學的基礎上完成的。
三、實踐探究
教師設計實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對藝術的影響。例如,通過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讓學生感受科學對色彩和形狀的影響。
教師通過示范和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拓展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探究藝術創作中的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將科學方法應用到藝術創作中,例如運用光影效果和色彩變化等。
五、總結歸納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和應用,讓學生了解到科學和藝術之間的緊密聯系。
教學評價:
學生能否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思維。
學生能否運用科學方法,解決藝術創作中的問題。
學生能否理解藝術和科學的關系,感受到科學對藝術的影響。
學生能否將藝術和科學相結合,創作出有創意和價值的作品。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考察活動,學生了解人類的發明與創造是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體現。
2、學習制作圖文并茂的簡單的考察報告。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體會探索樂趣,認識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感受人類創造發明的偉大之處。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以科學考察的方法找到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事例。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圖片、資料、夾子、報告表、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并與普通畫法的作品進行對比。
介紹點彩派及修拉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藝術作品中蘊涵著科學。
二、欣賞感悟暢想
用放大鏡觀察細胞切片,體會微觀世界的美。提問:
怎樣表現出有秩序的美?
在其他的自然界中或生活中,你能發現蘊涵的科學美與藝術美嗎?
能找到表現方法嗎?
素材:宏觀世界:城市中建筑的變化,如體育場、橋梁、房屋、亭、塔等。
微觀世界:病毒與人類抗衡的演變圖,不同的細胞切片,有意菌、植物的生長資料、蠶寶寶的生長過程等。
三、體驗表現創新
創作交流:引導學生針對觀察對象進行討論、分析和表現
四、展示交流
組織學生在校園或社區中考察,并舉行小型科學與藝術報告會。
五、小結。
略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探索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互動;
2. 學習并掌握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觀察、描述、解釋藝術作品;
3.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發展藝術素養。
二、教學內容:
1. 介紹藝術和科學的關系;
2. 觀察和描述藝術作品;
3. 探索藝術作品的科學原理;
4. 運用科學知識創作藝術作品。
三、教學過程:
引入:
(1)老師出示一些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
(2)讓學生思考藝術作品和科學之間的關系。
探究:
(1)老師介紹一些藝術和科學的交叉點,如:藝術作品中的`光影、色彩等;
(2)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解釋藝術作品來探索藝術作品的科學原理。
創作:
(1)讓學生利用科學知識創作自己的藝術作品;
(2)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創作,如:用光影、色彩等去創作藝術作品。
總結:
(1)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成果;
(2)回顧今天所學內容,總結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系,強調科學對于藝術的重要性。
四、教學資源:
1. 藝術作品展示;
2. 藝術創作工具。
五、教學評價:
1. 觀察和描述藝術作品;
2. 探索藝術作品的科學原理;
3. 運用科學知識創作藝術作品;
4. 學生創作的成果展示。
六、教學建議:
1. 老師可以利用一些實物或圖片等來輔助教學;
2. 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
3. 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創作成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教案】相關文章:
插上科學的翅膀作文07-18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征文11-13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征文11-13
經典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征文11-13
插上科學的翅膀作文[優選]09-05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作文03-04
(精選)插上科學的翅膀飛作文07-18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作文07-11
[通用]插上科學的翅膀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