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教案錦集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感知水的特征,喜歡玩水,體驗玩水的快樂。
二、重點難點:
感知水的特征,體驗玩水的活動。
三、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玩水經驗,喜歡玩水。
2、物質準備:水桶、氣球、水球、漏斗、水槍、管子、瓶子、水等。
三、活動過程:
1、提出玩水活動,介紹玩水的材料。
2、 引導寶寶嘗試用不同的工具玩水。
(1)嘗試用海綿吸水,用漏斗漏水,讓小船漂浮在水上等。
(2)注意觀察寶寶的游戲表現,如發現有獨特的玩法,可引導其他寶寶觀察。
(3)提醒寶寶將工具拿的低一些,以免將水濺到同伴身上。
3、鼓勵寶寶用玩過的水給植物澆水。
-引導寶寶用能夠吸水或盛水的用具給植物澆水,如海綿,小船等。
科學教案 篇3
一. 學習目標:
認識我們的牙齒,知道牙齒的作用。
二.學習重點:
學習正確刷牙方法。
三.學習難點:
牙齒對我們有哪些作用。
四 .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
五、學習準備: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刷牙”這一課。牙齒的用處可大了,你知道牙齒有哪些作用?看誰知道的多?
生:小組討論,進行回答。
(二) 說一說: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保護牙齒最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刷牙嗎?
生:選用保健牙刷的優點:刷頭小,在口腔里轉動靈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于清洗和干燥.毛尖設計合理,對牙齦刺激小。刷牙的時間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鐘,飯后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專用,每次刷牙后都要把牙刷洗凈甩干,牙刷頭向上放于杯中,這樣就會減少細菌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長以免得病。最好選用含氟、含鈣牙膏刷牙,牙刷要三個月更換一次。
師:誰還查找到了有關刷牙的知識?
生:刷 牙 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刷左邊,刷右邊,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齒沒蛀牙。張張口,笑一笑,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
七、板書:
刷 牙 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張開小嘴巴。
刷左邊,刷右邊,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齒沒蛀牙。
張張口,笑一笑, 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
八.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鰓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螞蟻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金魚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螞蟻和金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
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學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觀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質;
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認識“水”;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交流、樂于發現探索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和材料準備: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水的性質特點。
教學難點:水是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下一課時將作主要研究)
注意點:觀察要有一個合理的順序;
課前準備(每組):礦泉水、牛奶、有色飲料(芬達)、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內裝:沙子、 醋、牛奶、醬油、糖水、酒、礦泉水、食用油);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板書篆體的“水”
2、古代的人通過觀察水,發明了“水”字,我們今天也來認真地觀察水,看看會有什么發現呢?
板書:一杯水的觀察
[評析:從篆體的水字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課堂中來,學生對于這個字的觀察和猜測也經歷了一個簡單的研究過程。把科學的理念和古代的燦爛文化有機結合,有新意。]
3、用感官觀察水
1、每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準備用哪些感覺器官來觀察這杯水呢?
2、學生匯報;
3、按學生說的順序板書;
4、這么多方法,可老師只給你一杯水,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順序?
5、老師調整板書順序;
6、馬上要開始實驗了,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兩個人記錄。好,開始實驗吧!
7、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8、學生匯報;
9、到現在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怎樣的東西?
師選擇性板書: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
[評析:運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是這個學期重點要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先自由地發表想法,說說準備用什么感官來觀察一杯水,然后老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觀察是要按一定順序的。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課堂上有所提高和收獲。]
再用感官,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教學過渡:
教師:(出示玻璃)這個東西也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
學生:不是。是玻璃。
1、那玻璃跟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我們可以繼續用感覺器官,把玻璃和水進行比較,這樣就能有更多的發現。
板書:比較
2、接下來我們就用比較的方法繼續觀察和研究水;
老師這里有幾組東西,小黑板出示:
實驗一:玻璃和水比較;
實驗二:牛奶、芬達和水比較;
實驗三: 兩個瓶子里的東西比較(有一瓶是水)
3、各組可以自由選擇做哪一組實驗,要求運用感覺器官進行比較,發現水和這些物體在哪些方面有不同點?其中實驗三不能打開瓶子。如果覺得實驗有困難,可以參考老師的實驗提示卡。各組組長上來領實驗器材、和提示卡;
4、學生做比較實驗。老師巡視;
5、各組交流;
(1)實驗二請一個小組整個小組匯報。(組內成員互相補充,其他組有什么新發現也可以補充。)
(2)實驗一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交流。
(3)實驗三,老師請其他組的一位代表采訪做實驗三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不打開瓶子就知道是水的;
6、老師:大家真聰明!很會做實驗,很會研究,真像一個個小科學家呀!
誰來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什么東西?
[評析:三個對比實驗的設計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進行自主地選擇,也使學生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觀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得到最大的收獲,所以我讓學生從三個實驗中任選一個實驗。后面的交流使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三個實驗,可通過其他組的不同形式的匯報和相互交流也能從中收益。在一個個對比實驗中,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增強,對水的認識也逐步完善起來,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概念是在實際的實驗中逐步生成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增強了知識的實踐性。另外,由于是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提示卡給實驗有困難的同學提供了幫助,真正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
鞏固加深認識,課堂延伸
1、今天同學們運用感覺器官研究了水,發現了水的不少秘密。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這些瓶子中間只有一瓶是礦泉水,誰能把它找出來?
2、出示瓶子,請一位同學上來。
(1)能先不打開瓶子嗎?
(2)注意點: 聞:指導聞的方法。
嘗: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嘗的哦。
(3) 表揚獎勵。
3、今天我們的研究用了身體的哪些器官?
4、人體的器官真神奇呀,幫助我們發現了很多奧秘,我們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
5、水的秘密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繼續研究。可以做實驗(但是要注意安全哦),可以看書查資料,還可以上網。
[評析:最后的游戲性實驗無疑使學生興趣盎然,不管能否找到那瓶水,學生都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而且對他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說不定有的孩子課后還會找別的液體繼續探究。老師最后的總結也不是終止這堂課的研究,而是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課雖然結束,新的研究也許又將開始。]
四,教后思考:
通過前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能用不同的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本課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兩種或幾種液體的比較,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事物。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他們的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隨興所至,探究過程簡單、短暫且不嚴格,這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研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觀察,從而發現更多水的秘密。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是開放性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盡量體現《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1、 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三年級科學課上冊教材將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這個單元提出讓學生學會運用感覺器官,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并能體驗從中的樂趣。
2、 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課試圖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本課的探究活動都是以四個觀察活動的形式展開的,前一個活動是尋找基本的性質,形成初步的概念,后三個活動是思維的碰撞,是運用多種感官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液體進行比較,體現探究活動的層次性和嚴密性。
3、 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液體進行科學的探究,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走近課堂,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7
六、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并認真觀察,收集證據,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桿,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么現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厘米貼一個記號;然后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并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并做好記錄。
4、交流匯報:
(1)當地球公轉運動時,星星怎么運動?
(2)當地球運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4)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發現什么?
5、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1)閱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么人們長期未能發現恒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么能發現恒星周年視差?
(3)恒星周年視差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于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么?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周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周期為一年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思想】
一、力求教師認識到位。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二、力求教師指導到位。科學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是針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認為應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三、力求思維訓練到位。我們要把課的重點放在實驗計劃的制定、交流、討論、修正、完善、篩選上,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實驗仍舊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在這節課的沉浮實驗里,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由于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對木頭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后面進行。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材質有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每組兩份或兩份以上大小、形狀相近的木材、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水槽、多媒體課件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6500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億年的'歷史。這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請學生發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學生發表意見。
3.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境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學生交流。
3.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展。
4.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學生討論、交流。
6.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生的反復變化。
1.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1.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讓學生來認一認。
3.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談話:近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不斷發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你們了解這些新發現嗎?
2.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知道新發現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有關科學教案06-12
手的科學教案10-26
《種子》科學教案09-30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氣球》科學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