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題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預備: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三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一個月內,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月相、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發現與描述月相變化規律。
2.能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正確處理圖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月相變化規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觀察月相的興趣。
、卜e極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3.樂于征求小組成員意見,嘗試多種方法調整月相圖片排列順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月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月相圖片進行觀察、排序、裝訂成冊等方式,使學生對一個月內月相變化規律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難點:根據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給月相圖片排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一個月的月相圖片、燕尾夾。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月相變化圖片或視頻。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月相圖片。)根據圖片,說一說月亮和太陽的不同點。(預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圓有缺,而太陽沒有。)
2.講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亮這種圓缺變化的情況,月亮在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
3.追問:(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通過以前的學習和日常的觀察,大家能說說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嗎?(預設:月相每天都不一樣,月缺的情況比較多,農歷每月的月中會出現圓月。)
4.揭題:這節課我們來探索月相變化的規律。(板書:月相變化的規律)【設計意圖】月相變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提問“月相變化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同時也引出本課的探究問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動:分發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月相。(教學提示: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觀察時間。)
2.提問:這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中,哪些是你們曾經觀察到的?哪些是你們沒有觀察到的?(預設:觀察過圓月、凸月和殘月,沒有觀察到新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能幫助學生清晰地確認哪些是自己已經觀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沒有觀察到的月相,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探索二:試著給月相圖片排序
1.過渡:大家現在初步了解了一個月內會出現的各種月相,其實這些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接下來我們要將這些月相圖片按時間順序擺放。(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按農歷月初到月末的時間順序排序。)
2.講解:大家在排序的時候,可以先按照農歷月初、月中、月末的時間將圖片劃分為三大類,明確哪些月相出現在月初,哪些出現在月中,哪些出現在月末。
3.交流:引導學生分組交流,匯總小組排序結果。(教學提示:學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樣的,組內要保持良好溝通,統一即可。)
4.活動:指導各小組按照統一的方法給月相圖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結果,小組間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確的月相變化圖,讓學生觀察變化規律,并對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設計意圖】給月相圖片排序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月相變化的規律。排序完成后進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學生對正確的'月相順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樂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質。
探索三:制作月相變化手冊
1.活動:指導各小組按月相變化的順序疊好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再用燕尾夾夾住,快速翻動,觀察“月相變化動畫片”。
2.交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觀察到的結果。
3.提問:在農歷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是怎樣的?(預設: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大致是從缺到圓再到缺;農歷上半月亮面偏右,農歷下半月亮面偏左。)
【設計意圖】制作“月相變化動畫片”在前兩個探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月相變化連貫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月內連續的月相變化。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狀。一個月的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農歷初一的新月開始,亮面從右邊開始出現并逐漸擴大,到月中形成滿月后,從右邊開始由盈變虧。
2.拓展:觀月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國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
3.布置任務:大家課后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時間,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拓展環節引導學生課后觀察月球運動,向古人學習,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夭文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并不要求學生進行長時間(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和記錄,這樣操作耗時太長。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月相圖片、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個月之中的變化過程,以此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
本課首先是觀察月相圖片,使學生對一個月中月相的各種形態有一定的認識。接著讓學生嘗試給月相圖片進行排序,這個活動可以很好地揭示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判斷。之后展示正確完整的排序,讓學生對照修正,加深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把排好順序的月相圖片裝訂成冊,快速翻動,學生就可以像看動畫一樣直觀地感受月相的連續變化,從而把握月相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形狀,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從而產生持續觀察月相的興趣。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40第一~三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ㄍ赜淦D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三年級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
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布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3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目標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繛槭裁?(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小?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三年級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密封罐養好的小草、紙飛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兩個同學撥河比賽(一個較大,一個較小),猜一猜誰會贏,第一局大個子贏,第二局小個子贏----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苯沂菊n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2、學生能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動態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ㄒ唬┦彝庥^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ǘ┦覂扔^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渥ⅲ喝绻鞘覂扔^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案8
《科學是……》教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案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2、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于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布置任務:
1、下節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于大樹這種植物已經了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校園里的植物》教案
1、觀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了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說說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為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了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說說你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說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里去觀察這些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里的植物名稱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 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匯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么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圖案有什么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畫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后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校園里的小動物》教案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于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為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并做出解釋,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動物植物人》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了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范圍擴展開來,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卜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并匯報。
1、兔子和蘿卜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卜、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卜: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制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后,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卜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卜的,但兔子和蘿卜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別,發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么,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并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生命離不開水》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觀察水》教案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安全意識。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礦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飲料等(粘的液體),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
教學活動建議: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許多性質和用途。本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就是要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領域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歸納認識事物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水的特點及其屬類——液體的特征,并采用競賽活動的形式鞏固學生對液體特征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礦泉水。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如果沒有水我們能活多久?關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嗎?你想怎樣來研究水的秘密?
板書各種感官的名稱。
引入課題 板書:觀察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有這么多的方法,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觀察順序?為什么這樣安排?
現在,請兩個同學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記在同一張紙上,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學生實驗,師巡視。匯報觀察結果。師選擇性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等相關的學生用語。
三、再用感官,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發現更多的`水的秘密嗎?
出示牛奶,有色飲料等,它們與水一樣嗎?只要比一比就能發現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
請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飲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們與水一樣嗎?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透明)請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
總結:誰能說說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
通過比較,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水知識。再比一次,同樣是水,礦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認識周圍的水環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況。)
四、區分常見液體中的水
今天我們研究了水,現在能把水找出來嗎?大家試試看。
出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學生上講臺找一找,說說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聞或嘗?
五、拓展
實驗探究水滴大小與流動快慢的關系。
分別將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盤的同一“起跑線”上,慢慢傾斜塑料盤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種水滴跑得快?
觀察實驗并思考:
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動塑料盤?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線”上?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
我們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樣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們應愛護自己的身體。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2、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現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據,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渴望,然后教師可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為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著引導學生了解凈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為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用水現象,使學生自覺節水、護水。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常見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于他們是什么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認識這些材料,了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幾課的興趣,近而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原料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
教學過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匯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里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么標準分的?怎么分?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為兩類: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來自于大自然,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制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 (3)匯報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材料來制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匯報。 (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也可以介紹有關“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識。
(3)學生談談了解了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體會。
(三)拓展應用:
1、觀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讓你發明一種新型材料,你將發明什么材料,用來做什么?
《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深入的探究。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2、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并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3、意識到保護天然資源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體會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各種不同的紙、放大鏡、滴管、紅墨水、火柴。
教師準備:投影片。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上一課的次級研究課題。紙這種材料,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容易引發學生進行比較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各種紙制品或者紙來進行討論,在交流中認識一些紙,了解一些紙的用途,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特殊的不常見的紙制品,以擴大學生對紙的認識領域。在探究階段,通過學生的動手比較活動和觀察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紙的多個特點和不同紙的不同性質。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給具有相同性質的不同紙進行排序,這樣更容易滿足學生的探究愿望,獲得更多的學習收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講述: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物品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例如書是由紙做成的,桌子是由木頭做成的,輪船是由金屬做的等等,今天我們來重點認識一下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材料: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提問:隨著科技的進步,紙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紙?它們都有什么用途?
2、學生分組討論,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
3、出示各種紙制品,提問:為什么要用紙來做這些物品?為什么要用不同類型的紙來做這種物品?主要是運用了這種類型的紙的什么特性?(板書紙的各種特性)
4、信封、信紙、筆記本、紙桶、紙杯、紙扇、紙袋、衛生紙、報紙、紙燈籠等。
5、研究紙的性質:
(1)、講述:紙有很多有趣的性質:同一張紙從縱向、橫向的結實程度是不一樣的;紙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鏡下卻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紙吸水性強,有的吸水性弱……。
(2)、實驗研究:
A、不同方向紙的結實程度實驗。
把報紙按縱向、橫向裁下兩條長寬一樣的紙條;
把裁下的.紙條對折后相互勾住,兩個人拉一拉,你有什么發現?
換一張其他的紙重復上面的實驗。
B、用顯微鏡觀察紙。
將學生用放大鏡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紙的表面和撕開后紙的毛邊,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樣子。
C、吸水性實驗。
學生動手小心地將有顏色的水在每種紙的中央滴一滴,觀察哪種紙上的顏色擴散得最快或最慢。
討論:滴水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為什么要注意這些問題?
D、透明度實驗。
把幾種紙分別對著光亮看一看。比較哪種紙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紙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嗎?
學生認真填寫實驗記錄單。
6、了解造紙的過程。
(1)、談話:大多數的紙的主要原料來自木材,廢紙、稻草、舊棉布等也可以造紙。為了保護木材資源,我們要注意節約用紙。
(2)、造紙的過程:砍伐樹木→剝去樹皮→將木頭切成小片→將木片煮爛成漿→攪拌紙漿→漂白紙漿→瀝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壓成紙張。
(3)、教師介紹其他紙的知識。
(三)、拓展應用:
1、課后搜集有關紙的知識、造紙術的發明以及現代造紙法。
《紡織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為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現代人穿什么,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于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于紡織材料的信息,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后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2)、提問:書中這些都是常見的用紡織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學們仔細觀察觀察,看一看,總共有幾塊布料?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4)、講述:同學把自己穿的衣服脫下來,認一認上面的標記,你知道這些衣物是由什么紡織材料織成的嗎?
(5)、學生分組進行,通過紡織材料的標志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后用手扇著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么不同?
(3)、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后(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后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1、講述:我們的祖國幅圓遼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如果我們從廈門去東北游玩的話,需要帶很多的衣服,出門旅游很不方便,F在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為未來的衣服設計設計,你希望將來的衣服是什么樣的?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揮作用。
5、課后搜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金屬》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為什么用金屬制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塑料》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塑料的優缺點。
2、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3、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書、衣服 、剪刀、小尺,教學掛圖,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四個次級研究主題的最后一個,直接指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減少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本課在環保方面的意義深遠。在教學中,用塑料與其他材料比較時需要一組組的進行,這樣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優點,學生分析時,教師不必作評價,在總結時再進行概括,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塑料的優點;在研究塑料缺點活動中,教師應以圖文想結合的形式,展現廢棄塑料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減少白色污染,樹立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書、衣服、剪刀提問: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問: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談話:對,塑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優點。
1、觀察書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優點。
2、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3、學生匯報本組的比較結果。
4、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輕便、彈性好的優點;
(2)、和紙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對牢固,不怕水的優點;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燙手的優點;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輕便的優點;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輕便,易疊放,不占地方的優點。
(二)、討論總結塑料的優點。
1、講述: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知道塑料的許多優點,同學們分組總結一下塑料的優點有哪些?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輕便、易塑形、不易碎、導熱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點及治理方案。
1、講述:剛才我們了解了塑料的優點,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有優點必然有缺點。那你們知道塑料有什么缺點嗎?
2、學生討論、回答。
3、講述:塑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缺點:它們不易分解(腐爛),埋在土里幾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對環境是極為有害的。
4、提問:不易腐爛的塑料,對環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5、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6、教師播放錄像資料,學生觀看。
7、講述:通過剛才播放的資料片我們看到,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極其嚴重的,如廢塑料堆積如山,占用土地;威脅海洋動物、影響市容等。
8、談話: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樣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9、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0、教師總結:
(1)、用布袋購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應用:
1、提問:各種廢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產,你對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議?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總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4、課后搜集有關塑料的資料閱讀。
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并體驗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著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跡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里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后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用布包著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么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饑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游戲。折好飛機后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么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么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學會提問題并分析問題,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2、比較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找出問題的核心。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問,善于選擇問題,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的行為。
教學準備:
吹泡泡游戲需要用的配料:洗潔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鐵絲。
乒乓球、尺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后,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為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游戲提問題
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啟發學生思考: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么做?
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信息卡,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
2、自己通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復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
2.知道不同動物一生所經歷的時間不同,身體形態發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
4.知道像狗那樣,胎生、身上長毛、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特點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不同動物的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2.能根據動物的共同特征,區分更多的動物。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更多動物的一生產生持續的探究興趣。
2.樂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動物,體會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和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不同形態特征。
難點: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共同的規律。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狗的一生”視頻、“動物特殊行為”視頻、“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蠶在各生長階段的圖片。)蠶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階段?(預設:卵、蟻蠶、蠶寶寶、蠶蛹、蠶蛾。)
2.講解: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成長、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根據身體形態特征,蠶的一生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3.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動物的圖片。)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會經歷哪些過程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圖片進行描述或介紹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勵學生踴躍表達。)
4.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幾種動物的一生。(板書:動物的一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驗和知識,結合生活中發現的現象和真實事例提出假設,激發學生對其他動物的一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雞的一生
1.過渡:出示蠶和雞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觀察。
2.提問:雞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預設:相同之處是雞和蠶都是從卵開始它們的生命歷程的,不同之處是雞要孵卵,雞不經歷蛹的階段,沒有變態的過程,而且雞的壽命比較長。)
3.講解:母雞孵蛋時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用自己的體溫保持雞蛋溫度相對恒定。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雞身上長滿絨毛,1個月左右絨毛褪去,換上羽毛。6個月左右,小雞長成成年雞,母雞開始產卵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鳥類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卵生,身上都長有羽毛和翅膀。)
5.小結: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鳥類的一生會經歷“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三個主要階段,幼年期生長較快,成年期開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動:播放“狗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
2.提問:和雞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預設:小狗是胎生的;剛生出的小狗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小狗需要吃狗媽媽的奶長大;狗活的時間比較長;……)
3.講解:狗是胎生動物,母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閉著眼睛,耳朵聽不到聲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睜開,靠吃媽媽的奶獲取營養;6個月左右,小狗長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個月,小狗發育成熟,開始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動物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長毛,都是吃媽媽乳汁長大的。)
5.小結: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出生后都會經歷“幼仔→成年”的生命過程。
探索三:了解我們的一生
1.過渡:我們了解了雞和狗的一生,那么,我們人類的生命歷程又是怎樣的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不同年齡的人的圖片。)
2.活動:指導學生整理這些圖片,并按照年齡排序,然后說明理由。
3.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叫胎兒,出生后我們會經歷“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幾個主要階段。人從出生到年老,除了身體長高長大,外部形態特征沒有明顯的'變化。
4.提問:如果人生經歷這樣幾個階段,你們會對不同年齡段的自己說些什么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并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探索四:對動物做出判斷
1.過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動物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你們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區別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2.布置任務:請大家分組討論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達成一致后將結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3.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雞的一生,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鳥類的共同特點;通過了解狗的一生,引導學生發現哺乳動物的特征;通過開展資料整理活動,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經歷的幾個階段,感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鞏固學生對動物的認識。這個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討匯報
羽毛:被覆在體表,質輕而韌,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飛翔等功能。
鳥類:體均被羽,恒溫,卵生,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
拓展與小結
1.拓展: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發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動物身體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如變色龍;有的動物行為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冬季來臨,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教學提示:播放“動物特殊行為”視頻。)
2.布置任務:請大家課后了解更多動物,收集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個科學小報。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動物行為的多樣性,了解更多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從這個角度出發,做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滿的科學小報,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物的生命活動現象。
教學反思
本課由“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過程”引出“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的問題,這是由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推廣到對普遍現象的關注,是提出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生活經驗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節課依然以蠶為切入點,與前幾節課相呼應,引導學生回顧蠶的一生經歷的幾個階段,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通過搜集證據和交流的方式總結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鍛煉。最后把研究的對象轉為人類的生命歷程,又大大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一”觀點的建構。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四、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W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W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ㄉ鷧R報方案)
。ㄈ┯^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征;
●會借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么這樣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回答。
【評析】這里主要是想讓學生發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面"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么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后動手和面,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面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面時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后,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于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么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里面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并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于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這里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面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么?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匯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里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面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么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么?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里面揚稻谷,要把兩種谷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ㄟ@里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面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么樣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干凈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面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面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并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面粉時,面粉怎么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干凈,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水放進面粉里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開始是干的,后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一組發現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么,這時的面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后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1、《太陽和影子》教案
教學目標:
1.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2.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識太陽的視運動規律。
2.續一天的觀測和記錄。
教學準備
手電筒、鉛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謎語:
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生猜謎。
3.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ㄒ唬┊嬜约旱挠白印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現:
1.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現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發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勢。
5.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現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現。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現。
。ǘ┊嬈渌矬w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系。
3.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現?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發學生材料。
2.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茖W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現,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流討論:
。1)有什么發現?說明什么?
(2)這些發現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理日影儀上的數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現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現?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ㄕn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 總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要求學生回答,老師做適當的點評。
2、播種發芽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鳳仙花種子以及其它植物種子的外形特征及內部結構。鼓勵學生對種子的生長變化進行有根據的預測,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觀察“種子生長過程”的觀察活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培養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3、組織、指導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中,獲得對種子內部結構、播種以及發芽實驗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適量的土壤。教師準備:
1、提前一周播種。
2、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
4、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許多植物的種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來: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今天,老師也拿了一粒種子,我把它種進土里,同學們想一想,它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么?
。▽W生回答、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親自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同學們有信心嗎?好,我們看看哪些同學堅持的最好,記錄的最完整。誰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也就可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二、觀察種子
看書24頁或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鳳仙花、黃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麥等植物的種子。
1、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觀察與描述其它種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嗎?
(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
4、分組解剖植物的種子,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討論和交流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并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ń處熖峁┙葸^的種子并進行指導,學生匯報時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它的種皮、兩瓣子葉和芽。)
三、播種活動
1、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那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等等。
2、教師可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總學生選一種種植方法并做上標記。)
3、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做好標記。
4、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情況地栽或盆栽)
5、預測種子在一周內所發生的變化。
6、記錄播種的日期。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1-08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02-15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2-15
【熱門】三年級科學教案02-06
三年級科學教案范文02-06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02-04
【熱】三年級科學教案02-04
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