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大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將有關聯性的物體進行匹配。
2、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表達相關聯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連線筆,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你們有好朋友嗎?說一說好朋友是誰?為什么你覺得你們兩個是好朋友?
2、:好朋友都喜歡在一起,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和高興的事情,愿意和好朋友分享;遇到困難的時候,好朋友之間會互相幫助。
3、如果沒有好朋友,會感覺怎么樣呢?
二、幫物品找朋友,理解關聯性的含義
1、小朋友們都希望自己有好朋友,但是不會說話、不會動的一些東西或物品,它們有沒有好朋友呢?
2、桌子的好朋友是什么?(椅子)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對好朋友?誰是VCD機的`好朋友?為什么它們是好朋友?可以依次說出碗、瓶子、電視機、錄音機、畫筆、鎖等,請小朋友幫它們找一找好朋友,并說一說為什么它們是好朋友。
3、:有的物品吸一個好朋友,有的物品不止一個好朋友,如果這些物品的好朋友不在一起會怎么樣?
三、自主發現相關聯的一組物品
1、請幼兒在活動室里找一找誰和誰是好朋友,并說一說為什么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把是好朋友的幾個物體連起來說一句話。
四、出示掛圖。完成上面關聯性的對應連線
1、請幼兒看掛圖,讓好朋友們拉拉手,完成連線。
2、把三個好朋友連起來說一句話,再想一想每一組物品還有沒有好朋友。如:雨—雨鞋—雨傘的好朋友還有雨衣。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春天是個多風的季節,孩子們對“風”這種自然現象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室外組織了活動“好玩的風”。小朋友說,“我們把風搬到室內,我們自己制作風”。于是我與幼兒共同想辦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風,并將這些計劃畫在記錄表中,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收集材料。于是,我們共同開展了“我們來制造風”的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目標:
1、大膽嘗試、尋找制造風的多種方法。
2、能運用繪畫、語言講述的形式表達制造風的過程。
3、在制造風的過程中體驗探究與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感受風、尋找風的經驗,并對如何制造風有了自己的設想。
2、物質準備:
(1)幼兒按照制造計劃收集的扇子、電風扇、打氣筒、氣球、硬紙板、布、吹風機、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樹、大黑板、記錄紙張。
重點、難點:
大膽嘗試、尋找制造風的各種方法。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前些天我們到外面找風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風了呢?
幼兒:柳樹、小草、頭發、衣服。
教師:你是怎么發現風的?
幼兒:我看見柳樹、小草、頭發都動了,衣服都飄起來了。
幼兒分享自己關于“如何制作風”設計記錄。
(1)你們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風?
幼兒:我想用扇子扇風。
幼兒:我用手抓緊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風了。
幼兒:我想用打氣筒打氣,就有風了。
幼兒:我用吹風機,可以有風。還有用布扇。
幼兒:我用硬紙板扇,就能有風了。
(2)你為了制造風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兒:我準備了扇子。
幼兒:塑料袋。
幼兒:氣球、打氣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風了呢?
幼兒:可以吹在臉上感覺一下,就知道有沒有風了。
幼兒:讓一個人來試就知道了,把風吹在臉上。
幼兒:可以用吹風機吹我們的門簾,如果門簾動了,就說明有風。
幼兒:還可以吹頭發、衣服,如果動了就說明有風。
2、幼兒按照計劃制造風。
(1)提出實驗規則。
①請幼兒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進行試驗。幼兒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進行試驗,當你用完一樣材料后要把你的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谡垖嶒灧椒ê徒Y果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樣實驗的,制造出風了沒有。
、塾行┯變旱膶嶒灢牧闲枰玫诫姡堄變鹤⒁獍踩,不要用手觸摸插銷。
(2)教師巡回指導,觀察幼兒的探究并及時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制造風的時候,用很小的一塊布去扇高處的門簾,門簾沒有動。她很沮喪地回到座位記錄。于是我請她再用布扇扇我,讓我感受一下有沒有風,同時讓她觀察我的頭發有沒有動。她高興地發現我的頭發動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馬上告訴我她感覺到風了:“涼涼的!庇谑歉吲d地把結果記錄了下來。
情境二:
陳頎林用塑料袋實驗時,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緊,再用手捏塑料袋,所以制造的.風很小,幾乎感覺不到。于是他請我幫他往塑料袋里吹氣,然后從吹滿氣的塑料袋中擠出了風,他高興地說:“這回的風大多了。”我問他:“你剛才是請別人幫助你制造風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己就可以制造出風呢?”他想了一會兒,高興地告訴我:“我想到好方法了。”他用手拿著塑料袋再空中晃動,把空氣裝到塑料袋里再進行擠壓!帮L來了!”他高興地大喊,并將把實驗的方法畫了下來。
(3)幼兒分享制作風的過程及結果。
①請幼兒借助實驗記錄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實驗中的發現。
頎林:我把塑料袋口這打開,然后這樣(用動作演示,用塑料袋裝空氣)。然后把口抓緊了,再一捏,就有風了。我在我畫的實驗下面打了個鉤,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師一起做試驗,有風,因為教師的頭發都動了。(邊說邊為別的小朋友扇了起來)我也畫了個鉤。
、谝龑в變簩⒅圃祜L的記錄貼在記錄板上,同伴相互交流與欣賞。
3、教師小結。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氣球,有的用打氣筒打,用吹風機吹,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風。
我們在外面找到的風是自然風,我們今天用這些方法制造的風是人造風。你們,還可以開動腦筋再想一想,還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風,下次我們再試一試。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教師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引導性,問題層層深入。在活動時教師能發現幼兒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引導,幫助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活動后能及時小結,幫助幼兒梳理、提升已有經驗。
2、活動中的不足:
(1)活動中提問的準確性不夠。如提問幼兒:“你怎么才能成功?”應說成:“你制造出風了嗎?”這樣會更適宜。
(2)在記錄中,幼兒只畫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沒有畫出試驗的過程,在這方面老師還需進一步引導。老師最后總結時,還可以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說有些東西動了(如柳條、頭發),就證明你制造出了風?”為“風是怎樣來的”延伸活動做準備。
主要內容:
1、教案重點突出、有層次性。教師思路清晰、節奏準確,但語言要準確,例如,“你用什么方法制造風?”“怎么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簡單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還可以開展“風的利與弊”的延伸活動。
2、每個環節結束部分都有小結,及時幫助幼兒梳理、提升幼兒已獲得的經驗。
3、幼兒設計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另外,由于材料是幼兒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兒對活動非常感興趣,都很愿意去證實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有集體的目標,幼兒有個人的方法,實現了小組活動中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4、整個活動給了幼兒很大的自由,自由的空間也引發了幼兒的積極性。在活動區投人許多有關風的活動材料,可以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繼續探索和發現。
5、教師的引導很有層次,先“讓幼兒回憶”“自己想辦法”“材料是什么”“怎樣讓別人知道有風”。在活動時有幼兒使用吹風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知熱風和涼風。
綜合評析: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學習,表現在活動的來源、活動中幼兒自己對方案的預設、材料的選擇、實驗的方法都源于決定。每個幼兒在實驗環節中材料和過程不統一,而是富有個性的,即尊重了每個幼兒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方案。
活動中還有一個明顯的優點是教師的敏銳觀察,發現幼兒在探究中的畏難情緒和挫敗情緒,給予及時的啟發、鼓勵和支持。如在活動中當一個幼兒扇窗簾而沒有動時,幼兒產生了沮喪的情緒,這時張老師說:“你扇扇我的頭發吧!苯Y果幼兒試驗成功了,再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建議:教師讓所有的幼兒都體驗用一個塑料袋制造出大風與小風;教師讓幼兒用同樣的力氣拿布和扇子來制造風,比較哪個制造的風大,哪個制造的風小。之后,再讓幼兒討論制造大風的過程,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空氣流動能產生風。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大膽提出假設,并樂意在探索活動中驗證。
2、知道線、筆、光、氣等物體能否穿過彎管。
3、培養幼兒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習慣,初步學習記錄的方法。
活動準備:
1、記錄表、彎管、線、筆、手電筒。
2、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了解彎管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這是我們經常玩的積木,看,這個積木是怎么樣的?這個洞洞有什么特點呢?
2、師:“很多東西都想到彎管里面做游戲,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東西?”老師一一出示教具,讓幼兒熟悉并了解。
二、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設想。
1、你認為哪些物體能穿過彎管?
2、引導幼兒預測所準備的物體能否穿過彎管,并做記錄。
3、老師介紹表格的用法,請在“猜一猜”這一欄里,用“√”表示能穿過彎管,用“×”表示不能穿過彎管。幼兒在自己的實驗表格中進行猜想記錄。
4、老師與幼兒一同猜想,在黑板上的表格進行記錄。
三、幼兒動手操作,在實驗中驗證猜想。
1、老師發放材料,強調用同樣的方法在表格的第三欄“實驗后”做上記錄。
2、老師巡視,并做個別指導,提醒幼兒有順序地進行實驗操作并做好記錄。
四、統計分析實驗結果,了解哪些物體能穿過彎管。
1、統計實驗結果。
2、分析哪些物體能穿過彎管,哪些物體不能穿過彎管?為什么?
3、小結:氣是會流動的,會從彎管中流出來;鉛筆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彎,不能從彎管中出來;線是細細的、軟軟的,能根據彎管的形狀穿出來;手電筒里射出來的光是直線的光,不能從彎彎曲曲的管里跑出來。
五、遷移彎管的作用。
1、你還在哪見過彎管,它有什么作用?
2、直管用起來很方便,為什么人們還要用彎管呢?
3、小結:彎管能改變物體前進的方向,讓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六、延伸
1、在科學區中,教師準備一些物品,如水、沙子、米粒、綠豆、紙片等等,供幼兒繼續探索,并粘貼表格,幫助幼兒整理歸類。
2、教師另外準備大大小小的彎管。提問:鉛筆不能穿過小彎管,能否穿過大彎管呢?請幼兒繼續探索發現。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活字印刷術的原理和特點。
2、能動手操作體驗印刷術的過程,認識到印刷術對世界的促進作用。
3、進一步體驗人民的智慧,為人自豪和驕傲。
活動準備
1、8年奧運會上字模的`表演視頻。
2、活字印刷術的印刷視頻。
3、硬紙板和水粉顏料。
活動過程
1、教師請小朋友們欣賞視頻奧運會上的字模表演,引起幼兒對字模的興趣和驚嘆,引出活字印刷術的主題。
2、教師拿出一本書本、報紙等,請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書本上的字是如何來的,書本是怎么制作出來。
3、待幼兒討論完畢后,教師一(大考吧幼兒教育 )邊出示相關圖片,一邊簡單講述雕版印刷術的故事。
4、然后請幼兒討論一下雕版印刷術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改進這些缺點。
5、教師講述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然后播放介紹活字印刷術的印刷過程和原理的視頻,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印刷術。
6、教師講述印刷術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以及如何促進了世界的發展。讓幼兒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對世界的貢獻,為作為一名人自豪。
7、教師繼續引導幼兒討論,你作為一名人,也想為發明一些什么,如何發明?
8、討論完后,教師請幼兒到美工區,體驗印刷術,制作字模,并且在紙上印刷出一行字或者一幅畫,幾個人合作制成一本小書。
延伸活動:請幼兒創編出一個字模舞蹈。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一、設計意圖。
對稱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對稱的形式不僅美化著我們的生活,而且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知識。而折印的方法就像一座學習的橋,讓小朋友很容易就能理解對稱的原理。我們力圖通過這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形象,培養幼兒關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學習、思考的習慣。
二、活動目標。
1、了解、欣賞對稱圖形的美,嘗試制作對稱的藝術作品。
2、培養幼兒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卡紙、水粉、剪刀等。對稱的物品若干(蝴蝶、橋、風箏、中國結等)。
2、知識準備:幼兒排練過有對稱動作的舞蹈,進行過有關對稱的親子裁剪活動等。
3、收集各種圖片,如:蝴蝶、亭子、風箏、小船、寶塔、楓葉、天安門、獎杯、汽車、窗子、古代青銅器、天壇、中國結、窗花、鐵橋、飛機等,并準備好小組學習的資料。(分為六個小組。)
四、活動過程。
。ㄒ唬┩婺g游戲。
1、以魔術游戲導入。
老師在一張對折后有中心軸印的紙上,緊靠著軸線用水粉畫大、小圓兩個,請小朋友看老師玩魔術游戲,對折紙后會出現什么現象。
2、幼兒討論現象出現的原因。
師:你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你能變這個魔術嗎?
3、幼兒嘗試這個游戲,了解這種處理方法――折印,了解這種處理效果――對稱。(重點幫助幼兒理解對稱,就是樣子和大小都一樣,而方向不一樣。)
4、展示幼兒嘗試的作品,引導幼兒分享、欣賞他人的創作。
(二)新的折印方法。
1、提出更新的折印方法:
師:有沒有其他的折印方法,出現新的折印效果呢?老師給你們材料,大家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注意怎樣才能折出不同的對稱圖。
幼兒分組進行討論是不是對稱圖,為什么。各組整理討論結果,清晰地表達組內的`想法。
2、幼兒操作,通過折印畫檢驗自己的想法。
師:用你想到的辦法能把它表現出來嗎?你愿意去試試嗎?
3、幼兒互相欣賞作品。
(三)生活創造。
1、利用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學習。
師: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許多東西是對稱的,我們先從收集的圖片資料中找找,能發現什么呢?
幼兒分成六個學習小組。分析收集到的圖片,并將分析的結果清晰地表達出來。
師:你認為對稱的理由是什么?不對稱的理由是什么?
2、游戲:猜猜這是什么?
教師出示只有一半圖形的物品圖案,請小朋友看圖猜這個物品是什么。
3、幼兒運用對稱手法進行設計比賽。
師:會動手動腦的小朋友,應該會靈活運用學到的本領。我們可以用色彩來表現對稱的物體,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表現對稱的效果。想想還可以用什么形式來表現呢?幫助幼兒確定一個主題進行設計比賽,鼓勵幼兒用剪紙、模型、舞蹈等形式來嘗試表現對稱的效果。
五、設計評析。
進入大班,小朋友們更會利用資料進行學習了。這個活動從小的知識點入手,通過多層次的操作游戲,針對一個原理讓小朋友們不斷思考、操作嘗試,實現自己的想法,并發現新的方法。希望這個活動讓這些小朋友進入小學后,能夠運用學習到的有用原理,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遷移及推理,從而有效提升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概念。
2、能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征。
3、樂意與大家交流自己的發現結果。
活動準備
1、字卡:樹、常綠樹、落葉樹
2、圖片:春夏秋冬的四張柳樹及松樹圖片、科學資料書一本、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每人各一片。
活動過程
一、說樹
1、出示字卡(漢字:樹):認識這個字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關于樹的話題。
2、你在哪里看到過樹?
小結:在馬路邊、公園里、小區里、小河邊、家旁邊都會有樹,是啊,我們生活周圍到處都有樹。
3、你認識哪些樹?
小結:你們認識的`樹可真多呀,今天我也帶來了幾棵樹,看看。是什么樹?
二、理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概念
1、出示四季的柳樹:認識這棵樹嗎?
2、這是一顆生長在季節不同的樹,請你看看,它們分別生長在哪個季節,為什么?
3、根據幼兒回答,教師提煉內容。
小結:像柳樹這樣春天樹葉都發芽了,冬天樹葉都落光的樹,我們叫它“落葉樹”。(出示圖及落葉樹的字卡)
4.出示松樹:看,這棵樹在一年四季中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小結:像松樹這樣長出新葉掉下老葉,一年四季都綠的樹,我們叫它常綠樹。(出示字卡:常綠樹)
三、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征
1、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葉子一樣嗎?
2、我這里準備了兩種樹葉,請你各拿一片,看一看摸一摸,這兩種葉子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拿樹葉觀察。
4、小結:常綠樹的葉子比較厚、表面很光滑,因為上面有層蠟,而落葉樹的葉子很薄,表面有點粗糙。
5、出示兩棵樹干,讓幼兒將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進行分類。
6、糾正錯誤的選擇,強調落葉樹和常綠樹的區別。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由于溫度的高低,會發生變化的物理現象。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成冰。
2.通過實驗驗證水的三態變化,發展探究能力。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請幼兒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實驗。
。病蕚湟恢幻籂t、鍋、燒杯。
。、掛圖一幅。
活動過程:
一、朗誦散文詩《會變的水》,引導幼兒思考水是否真的會變,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回憶生活經驗和在家做的“水變冰”的小實驗,講述“水是怎樣變成冰的”。
三、幼兒觀察水遇熱的變化
教師操作實驗,引導幼兒觀察:
。、你們發現水燒熱后有什么變化?
。、你們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水氣是從哪里來的`?
4、水變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沒有少?
。、水在什么時候變成水蒸氣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把水蒸氣變成水?”
。、提問:我們能不能把水蒸汽變成水?
2、幼兒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
。场⒗脤嶒灢牧线M行操作驗證。
五、幫助幼兒梳理有關水的三態變化規律的經驗:當水的溫度在“0”度
以下時,水就變成冰。冰融化了變成水。水熱了就會變成水蒸氣了。水蒸氣遇冷又會變成水。
六、跟讀散文詩《會變的水》,啟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觀察水的變化。
活動反思:
反思一:創設環境有利于孩子發展。
這次活動是以通過實驗讓幼兒了解水的三態變化,所以我選擇在室外進行活動,讓一部分幼兒坐在兩排臺階上,一部分幼兒圍坐成圓圈,以便能讓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實驗的全過程,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情緒愉快輕松,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隨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當我出示孩子們自己帶來的冰塊問“水是怎么變成冰”時,由于從冰箱中拿出來有段時間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開始爭論:“冰怎樣變成水了?”“這個冰塊怎么這么小了?那塊還很大呢?”……這是我在教學中沒有設計到的,顯然大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們討論,將幼兒分成小組,進行小實驗。鼓勵他們用各種辦法把冰塊變成水。如太陽曬、暖氣烤、開水澆、涼水泡、小手捂等。讓幼兒比較哪種方法能讓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導幼兒發現溫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當提問不利于幼兒活動時,及時引導,加以調整
在活動中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水可以變成水蒸氣,我們能不能把水蒸氣變成水?” 幼兒一時難以回答上來。我就請幼兒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提示在歌曲《云》中這樣唱:“白云白,藍天藍,……不裝魚,不裝蝦,裝的卻是小雨點”。對幼兒講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會變成白云,遇冷后會變成雨水落下來。提問:小朋友在洗熱水澡的時候,有水蒸氣嗎?墻上為什么會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兒思考,我們現在有什么辦法讓水蒸氣變成水。這樣一下子就啟發幼兒想出了好多方法。“找來冰箱里冷的空氣!薄安A抢涞,把玻璃蓋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讓它變成水”……
反思四:重視幼兒的探索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在把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當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氣上,水蒸氣也會變成水時,小朋友都圍過來試一試。這時我很猶豫,是阻止還是支持呢?結果我沒有阻止他們,而是在一旁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等他們都一一親自實驗過,然后與他們一起討論這是為什么。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將引導幼兒回到主題。
小百科: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種狹義不可再生,廣義可再生資源。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體驗科技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能根據自己制定的標準將傳遞信息的`方式分類。
教學準備:
1、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到的各種傳遞信息方式的圖片。
2、教學掛圖《信息從哪兒來》。
3、《科學》下p.14~15。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奇奇就要過生日了,他想邀請樂樂來家里做客,請小朋友幫他想一想,都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奇奇得到這個消息呢?
二、開展討論。
1、說一說,幼兒分別介紹自己的方法。
2、想一想,觀看教學掛圖《信息從哪兒來》,還有哪些方式可以傳遞信息。
3、看一看,請幼兒一起看同伴收集來的傳遞信息的方式的圖片。
4、分一分,教師與幼兒一起制定分類的標準。
三、信息傳遞方式多。
1、教師引導幼兒觀看畫冊《信息從哪兒來》,了解信息的多種傳遞方式。
2、請幼兒從中找出最快遞的傳遞方式是哪一種,說出為什么。
3、鼓勵幼兒大膽設計出傳遞信息的新方式。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認識日歷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他們在移動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紙桌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玩斜坡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認識磁鐵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好忙的蜘蛛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種子變變變_大班科學教案06-30
大班科學教案:水珠寶寶_大班科學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