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認識各種冬天的用具,知道他們給人們保暖或帶來溫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品,學習用打勾的方式記錄自己家里的家用電器。
3、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了解一些簡單的常識。
4、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準備:
幼兒用書,筆取暖用具:古老的碳盆、暖手爐、熱水袋、火爐、空調、電熱毯。
幼兒自帶冬天的用品。
過程:
1、提問,引出冬天的保暖用品。
天冷了,怎樣使自己的身體不冷?你身上那些東西是冬天用的保暖用品?
你還知道哪些冬天的保暖用品?他們使用什么材料做的?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圖上有哪些冬天的用品?他們有什么用處?
總結:棉衣、棉帽、圍巾具有保暖的作用。空調、火爐、取暖器有取暖的'作用。
3、幼兒講述自己帶來的用品,進一步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冬天的用具。
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怎樣使用?怎樣幫助我們取暖和保暖?幼兒示范方法。
引導幼兒了解各種取暖用具不同的發熱反復法及不同的用法。
火爐用煤碳取暖;炭盆用木炭取暖;電熱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
4、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
還見過哪些取暖用具?他們怎樣發熱?怎樣使用?
為什么要使用各種各樣的取暖用具?你喜歡哪種用具?為什么?
長大以后,你想發明什么樣的取暖用具?
觀察圖表,打勾記錄。
5、初步建立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幼兒安全使用各種取暖用具,防止燙傷、燒傷,使用電器時要在成人的指導下使用。
重點:認識各種冬天的用具,說出它們的名稱。
難點:學習用打勾的方式記錄自己家里的家用電器。
教后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多次討論取暖用具的名稱和發熱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從同伴哪里得到許多新信息、新經驗。讓幼兒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這比教師告訴幼兒更能讓他們接受,我設計了分類的環節,將這些取暖用具按用電和不用電進行分類,加深幼兒對取暖用具發熱方法的了解。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新的《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興趣。我設計的這個小火箭的科學活動就重在于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通過一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火箭上天,讓幼兒通過親身活動,在獲得大量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及操作活動基礎上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大氣壓強的作用,積極思考動腦,自主的加以歸納、概括,最終得以真正理解與掌握。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空氣流動的力量,感受大氣壓強的作用。
2、嘗試探索小火箭發射的高度與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關系。
3、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的精神。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幼兒經驗基礎--對空氣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準備:小火箭及發射器人手一個;記錄表水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讓幼兒自由嘗試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體討論
你用什么方法讓火箭上天的.?
你最喜歡哪一個方法?
3、幼兒再次探索、游戲。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為什么我們拍瓶子,小火箭能飛起來?
2、把瓶蓋蓋起來
現在小火箭還能飛起來嗎?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時用力大小的關系
1、請兩位幼兒比一比,誰的火箭飛得高。
啟發提問:為什么一樣的火箭,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呢?
2、請幼兒操作,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力氣大小之間的關系,填寫好記錄表。
3、小結:拍瓶子力氣用得大,火箭飛得高;力氣小,火箭也就飛得低。
活動反思:
幼兒對科學經驗的吸取和積累、認知結構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學習,部不是在一次科學活動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過點滴的逐漸積累。不同角度、多樣化的科學活動,將使幼兒科學概念的內涵不斷得到補充,外延不斷得到擴展,知識得以遷移和運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斷鍛煉和發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設計,教師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個瓶蓋,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想象、探索的空間,激發他們繼續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玩魔術瓶,熟悉各種顏色,并能自己用兩種以上的顏色調配新的顏色。
2、激發幼兒對調色活動的興趣,逐漸養成喜歡探究的習慣。
3、培養幼兒把自己探究的過程用簡單的方法記錄下來并能大膽地講述出來。
重點:通過玩魔術瓶,熟悉各種顏色,并能自己調配新的顏色。
難點:能調配新的顏色,并把自己探究的過程用簡單的方法記錄下來,大膽地進行講述。
準備:各種透明的塑料瓶很多、各種顏料及幼兒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透明瓶子,變魔術使瓶子里透明的水變成有顏色的水,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幼兒自己變魔術,把透明的水變成有顏色的水并探究為什么。
三、幼兒把探究的結果告訴大家。
四、教師出示記錄表讓幼兒猜其中的意思,并看教師示范如何在瓶蓋上用兩種以上的顏色調出新的顏色。
五、幼兒嘗試做“飲料”用兩種以上的顏色調出新的顏色,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探究的過程。
六、幼兒把自己的記錄大膽地講給同伴聽。
七、各種飲料去超市活動結束。
設計意圖:
班級的區域活動我發現科學角的調色區每次總是人滿為患,有的幼兒還經常為此而和同伴發生糾紛。因此結合本次的主題活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以調色為主的玩魔術瓶的科學活動。考慮到幼兒的興趣,我把整個活動始終貫徹到玩魔術瓶當中。讓幼兒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調色,而是把調色這樣一個過程放在瓶蓋上,再通過搖瓶使整瓶水的顏色發生變化,從而過度到我們一起來調飲料這樣一個游戲的情節當中,讓幼兒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玩……
教材分析:
調色其實是一節比較傳統的課,如何使傳統的課有一定的新意,是捆饒著我這次上課的問題。班級的角落里有許多空的飲料瓶,這是我們給手工區準備的,但我經常看見幼兒把水灌在里面倒來倒去玩得非常的`開心,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調色這樣一個過程和瓶子結合在一起呢?讓幼兒在玩瓶子的過程中調色,又在調色的過程中玩瓶……
說重難點:
考慮幼兒對調顏色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我把重難點確定為能調配新的顏色,并把自己探究的過程用簡單的方法記錄下來,大膽地進行講述。本來考慮設計一個幼兒用來記錄調色過程的表格,但由于幼兒發展水平的差距,除了第一排由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兩種顏色讓幼兒來調配以外,其他的都由幼兒自己來選擇,根據他們不同的水平來調配顏色。他們可以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來進行調配。其實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由幼兒自己的探索的過程中自己來解決的。
說過程:
一、教師出示透明瓶子,變魔術使瓶子里透明的水變成有顏色的水,激發幼兒的興趣。
引起幼兒的興趣,并留有一定的懸念。。
二、幼兒自己變魔術,把透明的水變成有顏色的水并探究為什么。
幼兒看了教師的表演后都想自己來試一試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是水變顏色呢?可以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使他們找到魔術瓶的答案。
三、幼兒把探究的結果告訴大家。
四、教師出示記錄表讓幼兒猜其中的意思,并看教師示范如何在瓶蓋上用兩種以上的顏色調出新的顏色。
這個環節首先要讓幼兒能看懂自己記錄的內容,讓幼兒知道應該如何進行記錄,把自己操作的過程用標志記錄下來。
五、幼兒嘗試做“飲料”用兩種以上的顏色調出新的顏色,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探究的過程。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解決了活動的重難點。
六、幼兒把自己的記錄大膽地講給同伴聽。
七、各種飲料去超市活動結束。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意圖:
大自然是活教材,對于較少接觸大自然的孩子來說,對大自然的事物很好奇,尤其是昆蟲,為此開展了此次活動《昆蟲寶寶藏在哪》。以此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去深入探索自然與發現自然。
活動目標:
1、認識昆蟲,根據外形特征分辨不同的昆蟲。
2、提高觀察能力,激發對昆蟲的喜愛。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秋天到了,蟲兒們在樹林里玩捉迷藏游戲,找找有哪些昆蟲。
二、分辨樹林里的昆蟲
找找樹林里的昆蟲
(1)瓢蟲
提問:身體半球形,身上幾顆星,你知道是誰嗎?
小結:瓢蟲穿著漂亮的衣服,很醒目。身上的點點代表著它是幾星瓢蟲。
(2)知了
提問:這是什么昆蟲。
小結:知了的翅膀很薄。
(3)蟋蟀
提問:蟋蟀的特點是什么?
小結:蟋蟀的尾須很長。
(4)天牛
提問:這是什么昆蟲?你是怎么認出來的?
小結:天牛的觸角是一節一節的。(出示天牛圖片,細述天牛的觸角)
(5)螞蟻
提問:誰能說說螞蟻長什么樣?
小結:螞蟻的身體很小。
(6)螳螂(局部特征)
提問:這是什么昆蟲,你是怎么認出來的?
小結:有大大鉗子的昆蟲是螳螂,大鉗子是保護自己的武器。
提問:這些昆蟲長得都不一樣,那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總結:昆蟲們長得都不一樣,但是它們都有六條腿,兩個觸角。
三、幼兒操作:它們藏在哪?
1、教師指導
今天這些小昆蟲帶來了許多好朋友和我們一起玩捉迷藏,他們就藏在樹林里面。
找到一種昆蟲,圈出它和它的好朋友,并且數一數,它們各有幾只?把數字貼在圓圈里。
2、幼兒操作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數出不同位置的昆蟲數量。
3、驗證
提問:你找到了幾只瓢蟲?一起看看,你找對了嗎?
(驗證其他昆蟲)
活動結束:
小朋友真厲害,把在捉迷藏的.昆蟲們都找到了,下次我們去室外找找昆蟲朋友。
活動反思:
活動以提問游戲為線索,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緊扣著他們的心弦。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征,在幫助昆蟲找朋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運用相關的知識經驗,體驗著游戲的樂趣。幼兒期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學習語言的最初意識源于說話,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逐步產生用語言表達自己愿望的需求,這是幼兒語言開發的心理依據和客觀實踐過程,教師需要努力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良好語言習慣,加強幼兒口語交流,鼓勵幼兒仔細觀察生活,提高認知能力。激發幼兒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
2.了解昆蟲的基本特征。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玩具卡:《獨角仙大賽》
2.掛圖:《昆蟲大集合》。
3.獨角仙相關參考資料。
4.觀察記錄表。
5.有關描述昆蟲的圖畫書。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掛圖,說一說:
--哪些昆蟲是曾經見過的?
--它們叫什么名字?
2.請幼兒觀察圖片上昆蟲的外形特征,并將幼兒所說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錄表格上。
3.和幼兒一起討論剛才記錄的內容。
--我們來比較這些昆蟲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體分成頭、胸、觸角、有殼等。)
猜謎游戲:
--把幼兒分組。
--教師根據昆蟲的外形和特征出謎面,請幼兒說出謎底。
--進行搶答,大隊一次得一顆星,得星最多得小組獲勝。
活動反思:
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特點,了解昆蟲的基本形、色彩、結構,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的想象并進行創作,在課堂中我的教學設想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匯: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里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么樣呢?(出示沉↓、浮↑卡片)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呢?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余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里,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四、經驗遷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里,我們人也會沉到水里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么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五、結束小結。
科學家很聰明的,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里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后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東西。
設計思路
孩子們在游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么會浮在水上走?為什么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里?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探索身邊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并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科學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猜想和發現中,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目標
1.在探索物體沉與浮的過程中,體驗操作與探索的樂趣。
2.感知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并能對其分類;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嘗試記錄猜想與發現,學習預測和驗證的科學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積累有關水的'經驗,初步感知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材料準備:棗、鐵夾子、塑料瓶、積木、石頭、泡沫、沙子,記錄紙、筆等。
活動過程
1.觀察樹葉和鑰匙放進水缸的現象,簡單了解物體的沉與浮。
(1)教師分別將兩樣東西放入水缸中,請幼兒觀察。
指導語:這兩樣東西放入水中會怎樣?
2.觀察材料,猜測物體的沉浮現象。
(1)逐一觀察材料。
指導語:你的籃子里有什么?
(2)玩游戲"猜一猜"并記錄。
指導語:如果把這些材料放在水里會怎樣?我們來統計一下人數。
3.動手操作并記錄,驗證物體的沉浮現象。
(1)觀察記錄紙,討論記錄方法。
(2)自由探索物體的沉與浮,并記錄操作結果。
4.交流操作結果,對沉浮物體進行分類。
(1)分別展示記錄結果,驗證猜想。
(2)共同小結。
指導語: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東西很大,一開始很多人猜它會沉下去,可是一試卻發現不是這樣。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試一試才知道。
(3)根據沉浮現象進行分類。
指導語:現在我們給這些東西來分類,你打算怎么分呢?
5.動手制作潛水艇,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1)討論方法。
指導語:現在老師要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請你們用塑料瓶來做潛水艇,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浮起來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2)動手制作潛水艇,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3)個別介紹,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結果。
(4)共同小結。
指導語:瓶子就好比是一艘潛水艇,石頭和水等就好比是潛水艇的壓艙物。當瓶子充滿水時,壓艙物就有足夠的重量,潛水艇便潛入水中。如果我們把潛水艇內的水等排出艙外,隨著壓艙物的減少,潛水艇就浮了起來。
6.播放潛水艇視頻,擴展經驗。
指導語:小朋友都很聰明,科學家也很聰明,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里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后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東西。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捉泥鰍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磨豆漿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玩沙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美麗的春天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秋葉飄飄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花貓釣魚_中班科學教案07-01
中班科學教案:果汁的顏色 中班科學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