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3-12-06 09:21:31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優選]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篇1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冰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在三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知道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通過這節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集中探討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教學目標分析里面,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目標來看:

  在科學概念里面,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在過程與方法里面,通過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及其變化,了解冰的特點,并比較冰和水的相同與不同。第二呢,要培養學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同時激發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教學難點是: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

  根據這樣一些,我們本節課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上學期已經知道了水的特點,那么能否根據水的特點來推測冰的特點呢?這個時候讓學生為主體,他們進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接著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然后通過實驗觀察來證明,我們的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我們通過多媒體等這些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學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用理論來指導水結冰的知識的學習,同時知道,對同類物質進行比較,這里主要是對冰和水的各自特點的比較,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程序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講好教學程序,我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小結;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

  在導入新課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識回顧;第二步,引入視頻;第三步我來設置問題。知識回顧是“你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水都有哪些特點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通過交流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種特點,接著我們會看一個水結冰的視頻,通過這樣一個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覺,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變成了固態的冰,是因為溫度下降了。接著我來設置問題,既然水結冰了是因為溫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溫度時,水開始結冰了呢?這個問題的設置,同樣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急切的了解水結冰的溫度。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前面講到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以及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所以我讓學生從測量水結冰前,結冰時的溫度來學習這節內容。首先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一袋食鹽,一個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溫度計的大試管,在這里呢,我對這個實驗裝置進行了改良,本來這個溫度計需要學生手拿的,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我用一個帶孔的橡膠塞把這個溫度計固定住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穩定地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試管的水中央。接下來就開始做實驗了,首先我們在這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中插入這根大試管,用溫度計觀測試管中水溫的變化,此時,同學們都很期待試管中的水能變成冰,但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個時候,我會問學生,溫度計的溫度下降了,但是試管中的水卻沒有結成冰,說明,水的溫度降的還不夠低,誰有辦法讓這溫度變得更低呢?接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到底應該怎么做?預設1,學生知道方法,加鹽;預設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來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

  學生重新開始實驗,在碎冰中加入較多的食鹽,觀察水開始結冰前以及結冰時的溫度變化,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水結冰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0℃,在這里,使學生糾正這樣一個錯誤認識,我們學生一直認為水結冰時的溫度在0℃以下,和環境溫度的變化相混淆。

  實驗中用到了食鹽來加快冰塊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溫度,根據新課程當中,要求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會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在下雪的馬路上撒點鹽,來加快雪的融化,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價值。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這里我會啟發學生思考,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我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我學到了哪些學習方法,我還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怎樣的一種建議,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來學習科學知識。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這里我會出一些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直接完成,使得他們加深對水結冰本節課的理解。

科學教案 篇2

  都站起來吧!

  設計意圖:

  在一次上課的時候,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將書平放在桌上認真的看圖說話,而有個孩子卻將書打開撐在桌上,雙手沒有扶書跟著小朋友一起看圖說話,一副悠哉游哉的樣子…….本次活動就是抓住幼兒的這一“小聰明”,以“平時不能在桌面立起來的物體,使之能夠在桌面上立起來”,為探索目的。于是,我就讓幼兒去探索為什么有的物體能立在桌面上,為什么有的物體不能立在桌面上。從而發展幼兒探索的能力,增強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活動目標:

  1、 通過參與分類活動,了解物體立起來與接觸面的關系。

  2、 大膽探索使物體立起來的多種方法,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悅。

  3、 交流探索結果,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教師知識經驗:知道各種物體的材質,了解物體立起來的原因。

  幼兒知識經驗:了解各種物體的名稱及材質。

  2、 物質材料準備:

  (1) 能立和不能立的物體:瓶盒鉛筆水彩筆積木書紙吸管(粗、細)羽毛、

  (2) 記錄表每人一份。

  (3) 錄音機,磁帶。

  3、 環境的準備

  (1) 活動區投放各種輔助材料,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沙子、膠帶、皮筋、剪刀、等。

  (2) 活動前一周請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物體(盒子、瓶子、羽毛等物體)

  活動過程:

  1、 將物品分類。

  (1) 觀察:哪些物體可以站立?哪些物體不能站立。

  (2) 操作活動:將簍子內物體分類,并做好記錄。

  2、 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物體能站立,有的物體卻不能站立。

  3、 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1) 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使紙立來。

  (2) 在使紙立起來的 基礎上,利用輔助材料,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其它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3) 幼兒討論:為什么利用了這些東西就能使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4) 小結:只有物體接觸面大才能使物體立起來。

  4、 游戲:糊涂的餐廳老板

  有個糊涂的.餐廳老板總是記不住客人點的菜,他想請小朋友幫他想想辦法,讓他能夠記住每位客人點的菜。每組幼兒通過現有的材料做一個簡單的餐桌號牌。

  5、 成列展覽,相互交流。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

  課后找出家里壞掉不能立起來的物體,通過這個活動也能幫助它們立起來。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于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著強烈的興趣。于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只小螃蟹,兩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里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么?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么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只腳。

  幼兒4,不對,有四只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只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后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并沒有什么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欲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鑒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欲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的有關知識;

  2、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發、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篩選信息,勾玄提要

  教學過程

  導入

  自然科學是是基礎科學,科學技術推動著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科學的有關知識,這一單元,我們就將閱讀幾篇自然科學的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能夠通過勾玄提要從中篩選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閱讀筆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才能逐漸積累我們的科學素養,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一課時《數學與文化》

  一、簡介數學與文化

  簡單介紹數學與文化的定義。

  數學: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模式與秩序的一門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文化: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

  二、閱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邊閱讀邊將文章中的重點語段標注出來。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1、數學文化的幾個特點

  2、數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3、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數學中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關系

  四、總結擴展

  快速閱讀《論數學(節選)》或《關于數學和科學的隨想》,結合自己學習數學的體會,談談對這一學科的認識。

  第二課時《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一、引入“熵”這一名詞

  熵

  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志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

  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系統狀態可能出現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的程度。

  二、閱讀課文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找出作者論述的要點,并作簡要分析。

  四、擴展延伸

  熵在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系統狀態可能出現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的程度。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第三課時

  自讀第三、四課,作閱讀筆記,寫出文章的內容提要。

  第四課時

  教師選取歷年高考科技文閱讀作為訓練題目,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

  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讓孩子們親眼見到西瓜蟲真正的樣子,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了操場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帶來的鏟子在泥土里尋找西瓜蟲。角落里到處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爛的樹葉,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爭著去挖泥土。老師激勵孩子們用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西瓜蟲”。孩子們高興極了,開始了“尋找西瓜蟲”之旅。幼兒親自參加活動感到非常興奮,現在社會的孩子,他們平時遠離自然,西瓜蟲,讓他們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讓幼兒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在玩中學,玩中樂。回到教室后,孩子們還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初步感知了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孩子們對小蟲子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還學會了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2、“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么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1、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并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么發現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么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帶領喲額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4、引導幼兒運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西瓜蟲頭上有什么?身體是什么樣子的?有幾只腳?它的.腳長在那里?當它碰到危險時會怎樣?

  5、請幼兒模仿西瓜蟲的樣子.尤其是遇到危險后縮起來的樣子。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畫西瓜蟲,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2、“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3、小朋友在墻角里找西瓜蟲。

  活動反思:

  讓他們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于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相關信息:

  西瓜蟲:別名鼠婦;俗稱 潮蟲。分布中國各地。寄主在田間主要為害瓜類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漿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黃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莧菜、空心菜、萵苣等葉片及食用菌等。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9-28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精選]科學教案10-17

(精選)科學教案11-23

[經典]科學教案11-15

科學教案【經典】07-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精品视频 | 思思热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