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教案[精品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對中草藥產生興趣。
2、認識幾種常見的中草藥,知道它們可以治病。
3、知道中草藥最早是中國人發現并使用的,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些常見的中草藥實物,并知道其名稱與作用。
2、課件(1):中草藥的由來與采制。課件(2):可以用作中草藥的各種動植物及礦物質等。課件(3):李時珍及《本草綱目》。
3、準備一些常見的中草藥
活動流程:
一、導入部分
師:前幾天,老師讓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些中草藥,這幾天小朋友帶來了這么多的中草藥,你在哪兒找到這些中草藥的呢?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中草藥?引導幼兒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想一想,說一說,從而激發幼兒探究中草藥的愿望。
二、展開部分
1、引導幼兒認識一些常見的中草藥名稱及作用
師:老師把大家收集到的中草藥布置成了一個小小的藥店。現在,老師想請小朋友們來仔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這些藥材,看看你認識多少種呢?它們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作用?是植物類的還是動物類的呢?一會兒老師請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幼兒自由觀看)
(1)提問個別幼兒,介紹自己認識的藥材的名稱及其功效。
(2)教師介紹名貴藥材——靈芝
師:老師也認識一種藥材,它是生長在山林中的一種植物,是一種非常名貴的藥材,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它叫靈芝,可以治很多病,還可以增強抵抗力,延長壽命呢。據說千年靈芝還可以讓快要死去的人活過來呢,神奇吧!
小結:原來,植物做成的藥材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幫助的,有些還可以治病呢!
2、了解中藥的由來與采制
師:小小的植物也能治病,是哪個國家的人這么聰明發現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課件你就會找到答案的。播放課件(1)。
師:現在大家知道了嗎?對!就是我們的祖先發現的,是我們中國人最早發現植物可以治病的,所以我們稱這些藥物為中藥。你覺得我們祖先聰明嗎?他們的確非常聰明,不僅發現了有些植物可以治病,而且還發現了許多動物和礦物質也可以做成藥材用來治病呢!那么,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這些做成藥材的動植物和礦物質呢?播放課件(2)
師:原來,大自然中到處都可以找到用來制成中藥的動植物和礦物質呢,又方便又便宜,而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離不開大自然,我們要保護好大自然。
師:在明朝,有個非常有名的'大夫,叫李時珍,為了給老百姓尋找治病的藥材,不怕苦,不怕累,帶著徒弟走遍了千山萬水,親自嘗盡各種奇花異草,最后終于編寫了著名的醫藥用書《本草綱目》,這本書里面記載了一萬多種中草藥的作用,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珍貴產物。因為中藥的副作用特別小,所以很多外國人十分佩服我們中國的中醫藥,也來學習我們用中藥來給病人治病。李時珍爺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呀!
三、結束部分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很多關于中草藥的知識,誰能告訴大家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關于中草藥的知識?個別幼兒發言,教師總結(如:靈芝是名貴藥材,中草藥是中國人發現的,李時珍是一位名醫等等)。
拓展延伸:
組織幼兒參觀附近的中藥店,增加對中草藥的親身體驗。沒有條件參觀中藥店的幼兒園,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區域,請幼兒進行中藥店的游戲。
活動反思:
科學研究應從幼兒身邊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本次活動從幼兒熟悉的幾種常見中草藥入手,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并通過參觀實物、觀看課件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讓幼兒了解中草藥的有關知識,從而達到活動目的。
幼兒園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了解和樹有密切關系的事物,增進對樹的了解。
2.教育幼兒懂得愛護大自然。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松鼠,樹林1,鳥窩,
2.各種動植物、自然環境的卡片。
活動過程
一、交流:我見過的大樹
1.教師:小朋友,我們都見過很多的大樹,現在我們來說一說你都見過什么樣的大樹?
2.啟發幼兒結合已有的知識講述各種各樣的大樹。
3.教師:小朋友見過這么多大樹,你知道這些大樹有哪些好朋友嗎?
引導幼兒思考大樹和動物、自然環境有哪些聯系。
二、了解:大樹的朋友
1.出示圖片:大樹和啄木鳥
(1)畫面上有什么?(大樹,啄木鳥)
(2)大樹和啄木鳥是好朋友嗎?為什么說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觀察樹與其他事物的.關系。
(1)出示圖片:鳥窩
提問:樹上有什么?(鳥窩)
鳥窩是誰的家?為什么安置在大樹上?
鳥窩和大樹是不是好朋友呢?
(2)出示圖片:陽光和大樹
引導幼兒討論:陽光和大樹是好朋友嗎?如果沒有陽光大樹會長成什么樣子呢?
3.幼兒操作:找找好朋友
讓幼兒在卡片中找出大樹的好朋友,并說明理由,為什么和大樹是好朋友。
如:花在樹旁靜靜地開放,一只小松鼠在樹枝間跳來跳去,一頭熊在樹洞里東面,
一只啄木鳥在為樹捉蟲等等。
4.拓展活動
啟發幼兒給大樹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幼兒園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蠶一生的主要成長階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蠶的食物是桑葉。
2、了解蠶的多種用途,知道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激發幼兒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課件、蠶寶寶生長過程圖片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引出主題。
觀看圖片,提問:
1、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
2、你們覺得它們長的像嗎?
3、有沒有其他小動物也是這樣,小時候一個樣,長大后又是一個樣?
二、幼兒欣賞圖片、觀察回答問題:
1、你們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樣的?
2、小時候像什么?長大后又變成了什么?
3、幼兒再次欣賞圖片,教師講解蠶寶寶的生長過程
三、蠶寶寶的食物--桑葉
教師:你們知道蠶寶寶吃什么嗎?是不是每種樹葉都吃呢?蠶寶寶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蠶寶寶是吃桑葉長大的)
四、蠶的作用大
1、蠶對我們的生活有用處嗎?我們養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兒欣賞圖片--蠶絲織物
3、小朋友們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蠶除了蠶絲有用,還有其他什么作用嗎?(蠶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蠶絲可以做成舒適的衣服、被子之外,蠶蛹還是一種營養很豐富的食物呢)
五、幼兒操作,給蠶寶寶生長過程排序,教師巡回指導。
六、教師布置任務,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現在的季節剛好已經過了養蠶季節。正好是蠶寶寶結繭的時間,有幾個孩子家里養了蠶寶寶。有許多孩子從來都沒有接觸到蠶,所以顯得有些陌生。
在活動開始,先提問幼兒:蠶寶寶從哪里來?孩子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在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自己家養蠶寶寶經驗的幼兒很有發言權,蠶寶寶的仔是繭子中的蛾生出來的。于是我接著幼兒的答案出示了蠶的一生圖片。原來是飛蛾產的卵就是蠶寶寶小時候的樣子。過了幾天小蠶寶寶就出生了。讓幼兒了解蠶寶寶要休息的叫眠。這一天它不吃桑葉的還要換衣服,然后讓幼兒了解蠶由頭和身體構成,頭上有嘴和兩只小小的眼睛;身體圓長而軟,有環節;身體下面有許多對小腳,身體旁邊有氣孔,氣孔可以呼吸和散熱;尾部有小尖,叫尾角;會爬行。讓幼兒了解蠶寶寶的外形特征這個環節就在VCD中完成,因為沒有現成的.蠶寶寶也沒有一定的觀察過程。這個活動唯一的缺點是沒有讓幼兒實踐飼養蠶寶寶,沒有生活經驗的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沒有真正的感受。但在活動中孩子們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另外,通過看了錄象,使他們對蠶寶寶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蠶寶寶是我們的好朋友。
幼兒園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觀看乒乓球和玻璃球放在水中出現的不同現象,并產生好奇。
2、引起幼兒對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這一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玻璃球,乒乓球若干,水盆。
2、透明塑料容器里裝有水。
活動過程
1、教師把盛有水的透明容器放在桌子上
(注意是讓全體幼兒都能看到的地方)
2、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你們看老師兩個手里的小球一樣嗎?
讓幼兒觀察玻璃球和乒乓球。
3、教師操作,幼兒觀看。
(1)把乒乓球放進水里。
(教師的`動作可以夸張一些,有意從高處掉落)
教師:仔細看看乒乓球落在了哪里?
(讓幼兒發現,乒乓球漂在水面上。)
(2)把玻璃球放進水里。
教師:小朋友,玻璃球呢?
(讓幼兒發現,玻璃球落在了水底。)
(3)提問
為什么乒乓球能漂起來,玻璃球就沉下去了呢?
(讓幼兒互相討論一下)
4、觀看沉浮
(1)教師:我們讓乒乓球也到水底去吧!
教師雙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將球摁入水中,
邊摁邊說:下面好涼快喲!
小朋友看好啦,老師放手了。
引導幼兒發現教師放開雙手,小球浮上來了。
(2)教師:我們讓玻璃球到水面上玩玩吧!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老師一放手,玻璃球就沉下去了。
5、總結
我們把放到水里后沉下去的這一現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漂在水面上的這一現象叫浮。
幼兒園科學教案5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2.桌子八張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幼兒園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認識宣紙,并探索、體驗其吸水性強的特點。
2、了解宣紙著色部位和其涂膠水部位形成對比的有趣現象。
3、學習耐心的做事,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順序操作。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涂色、涂鴉的經驗。
物質準備:圖畫紙2張、宣紙2張、膠水1瓶、液體顏料2瓶、飲料罐2個、畫刷1個、紙巾2張、教師示范用的宣紙、圖畫紙和畫(自備)。
活動過程:
一、認識并探索作畫材料。
(一)、膠水的特點1.(出示膠水,宣紙,圖畫紙)今天我們進行活動的材料有這些,(拿起膠水)看,這是什么,你知道嗎?
2.這是膠水,和固體膠一樣都是可以用來干什么的?是的,可以用來粘東西的,有粘性,看看這個膠水是什么樣的,它有顏色嗎?
3.膠水是水嗎?將手沾一點膠水(桌子中間用紙盤放著一點膠水和毛巾),用兩個手指搓一搓膠水,你有什么感覺?你看到了什么?
4.小結:原來膠水是透明的,還有粘性的,可以粘物品的呢!
二、宣紙的吸水性強1.(取出宣紙和圖畫紙)這個是什么紙你們知道嗎?這是宣紙,這是圖畫紙,我們上次課就已經認識了紙巾水彩顏色爬高速度是最快最高的,圖畫紙和牛皮紙水彩顏色能爬高,只是速度比較慢,還記得嗎?
2.那么今天這個宣紙和圖畫紙我們一起也來比較一下吧。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再來說一說你的發現。(幼兒桌子上放好一份材料:宣紙、圖畫紙)3.宣紙摸起來什么感覺?宣紙和圖畫紙比起來有什么明顯的不同。
4.請你用手蘸點水把它滴到宣紙和圖畫紙上,分別來觀察它們的變化。
5.你有什么發現?宣紙上滴水發現上面水怎么樣,印染的'很開,吸收的很多,圖畫紙上呢?宣紙就像個餓肚子的寶寶一樣,一下子就能吃很多,而圖畫紙就像吃飽的孩子,只能慢慢吃,一點一點慢慢來。
三、今天我們用膠水在宣紙上畫畫,你覺得會是什么樣的?膠水會像剛剛的水一樣很快散開來嗎?
1.(桌子上放著操作筐,人手一個)請你等一下拿出自己材料中的操作紙和膠水,打開瓶子,將膠水倒到碗里,輕輕蘸蘸膠水,在宣紙上面畫你想畫的圖案,記住畫好了以后要記得吹一吹,膠水需要晾干哦。
2.關注幼兒用膠水作畫,畫好了你可以給它吹一吹,也可以看看邊上小朋友畫的是什么圖畫。
3.現在請小朋友像上次一樣將顏料倒入顏料碗并加入少量水,然后用畫刷在用膠水畫過的宣紙上均勻地涂色。
4.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涂色好的小朋友可以用紙巾鋪在畫紙上,輕輕地用紙巾吸掉畫紙上的水分,揭去紙巾后你的作品就全部完成了。
5.完成的小朋友可以拿給家長看看,讓家長和你一起找找你用膠水畫的圖案,涂膠水的部位和旁邊的顏色有什么不同?
6.為什么要等膠水干了之后再涂色呢?你膠水多一些的部位和膠水少一些的部位,顏料涂上去后形成的對比效果有沒有不同,可以讓家長幫你一起找找看。
四、活動延伸1.今天的探索活動中,因為宣紙吸水性怎么樣?宣紙吸水性很強,加了水的顏料能夠在上面很快地擴散。用膠水作畫,干了以后,顏料就不能深入到膠水部分,在有膠水部分和無膠水部分就出現了不一樣效果。
2.宣紙還能這樣做更加漂亮的圖案哦。(出示成品)知道這個是怎么做出來的嗎?它是用丙烯顏料畫畫,水彩顏料涂色變出來的,有興趣的回家去嘗試一下。
活動反思:
在本次藝術活動中,我充分尊重孩子的生活和活動,選取孩子熟悉的活動作為操作的內容,使活動自然拓展、延伸。充分調動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為每一名幼兒都提供了參與的機會。活動中,幼兒帶著愉快的情感體驗參與創作,作品生動鮮活。在活動中,我注重兼顧群體需要與個別差異,關注每一個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并對不同水平的幼兒及時給予鼓勵與引導,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成功體驗,并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活動整體效果很好。
幼兒園科學教案7
一、說教材及設計思路
顏色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顏色遍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布滿顏色的世界里,萬物沒有了顏色,我們的生活也會暗淡無光。顏色使世界美麗,顏色也美化幼兒的心靈,所以我們的生活及我們生活的整個世界是不能沒有顏色的。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顏色有一定的經驗,也比較感興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將活動目標確立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區別紅色、黃色、綠色,在活動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
2.觀察氣球由小變大的`過程,培養幼兒探究新事物的興趣。
3.引導幼兒按物體顏色分類。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活動目標而服務的,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的需要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各色氣球若干、打過氣的氣球、貼有紅、黃、綠氣球的紙箱、自制月亮一個。這個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認識、區分紅色、黃色、綠色;難點是在活動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
四、說活動過程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去完成。
(一)認識顏色
活動一開始,我以“神秘的盒子”引出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變出一個氣球,幼兒觀察氣球由小變大的過程,并能說出氣球的顏色。
(二)尋找相對應的顏色
這個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我通過“開氣球商店”,讓幼兒根據自己喜歡顏色來買氣球。并能完整說出“我要買一個x色的氣球”。
(三)送氣球回家,通過游戲讓幼兒按游戲分類。
五、說教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運用了游戲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活動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六、說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觀察、講述、游戲,讓幼兒認識和區分紅色、黃色、綠色,并盡量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幼兒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表現力和辨別能力。
七、說延伸活動
課后讓幼兒在美工區運用涂色的方法,給每個區域制作不同顏色的標記牌;在益智區放置各種顏色的物品,讓幼兒按照顏色進行分類;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相關的顏色活動。
八、活動小結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注重個體差異,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由易到難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體驗、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
幼兒園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通過玩撲克,鼓勵幼兒大膽尋找讓撲克站立的方法。
2、通過操作,了解簡單的力學原理。
活動準備:
1、撲克牌人手二十張。
2、記錄紙、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呀?撲克牌是用來干什么的?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和撲克牌來玩新游戲。
二、幼兒探索怎樣利用兩張撲克牌讓其站立在桌子上。
教師:老師在每個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兩張撲克牌,你們去試一試,看能不能讓撲克牌站在桌子上。然后把你們的方法記錄在紙上,待會來告訴大家。
1、幼兒第一次嘗試。
2、嘗試后交流。
(1)你是用什么辦法讓撲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請幼兒出示記錄紙并進行解釋和示范)。
(2)為什么這個方法能讓撲克牌站在桌子上呢?
(3)我剛才看見有幾個小朋友也用這個方法讓撲克牌站起來,但是后來又倒了,這是怎么回事?
(4)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5)他這個方法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兒第二次嘗試。
剛才小朋友想出了幾種讓撲克牌站立的方法,現在老師請小朋友用這幾種方法你都去試一試,待會你來告訴大家,哪一種方法可以讓撲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穩。
4、嘗試后交流。
你覺得這幾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可以讓撲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穩?為什么?
三、引導幼兒綜合利用剛才的'辦法,將撲克牌搭建的更高。
1、教師:剛才我們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讓撲克牌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討論了哪一種方法可以讓撲克牌站的更穩,現在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20張撲克牌,干什么呢?老師要請你利用這些撲克牌來搭小房子,看看誰的房子搭的又高又牢固,待會也請你把搭房子的方法記錄在紙上。
2、幼兒嘗試。
3、請先搭好的小朋友拿著自己的記錄紙和他人進行交流。
(1)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
(2)交流剛才在搭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困難,你是怎樣解決的。
4、集體交流。
(1)教師:誰來介紹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師將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來與幼兒的記錄紙進行比較)(2)你向小朋友來介紹一下自己的記錄紙和搭房子的辦法。
(3)你剛才在搭房子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誰有更好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
四、延伸活動:幼兒合作搭建。
剛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待會我們大家一起設計圖紙,用更多的撲克牌搭更高的房子好不好?
數學活動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能把抽象的數學生活化并讓幼兒在玩中學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快樂這是非常難得的。撲克牌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能有這么多的數學的奧秘,是教師注意觀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數學提升到課堂,幼兒在這種趣味數學活動中不僅學到到數學知識,也會自覺地的尋找生活中數學發現,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體驗。撲克牌簡便輕巧,玩起來千變萬化,引人入勝,可以有效地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操作撲克,來玩數學游戲,幼兒能在撲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數學游戲和數學奧秘。教師通過撲克游戲,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游戲化,使孩子玩得輕松,學得愉快。
幼兒園科學教案9
設計意圖:
小班正在進行“真好吃”主題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孩子一邊玩彩泥一邊自言自語:“這是必勝客的匹薩。”、“那是元祖Much蛋糕。”……應該說,他們對身邊熟悉的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生活經驗;小班后期,孩子對于顏色的認知又處于敏感期,因此,旨在培養孩子對玩色興趣的角度,圍繞“真好吃”主題的脈絡,我預設了這一美術游戲“烤面包”:
以各種顏色和熟悉的水果相對應想象,引出整個活動,孩子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擴散思維:“黃顏色的果醬是檸檬醬,也可能是香蕉醬。”“紅顏色的果醬是草莓醬,也許是紅蘋果醬。”“綠顏色的果醬大概是獼猴桃醬。”有一個孩子還說:“綠顏色的果醬是西瓜皮醬。”……這種用顏色和實物“替換”的想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也留給孩子滿足自己大膽想象的空間,無所謂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要樂意表達。
我提供的材料是普通的漿糊里摻入各種顏色的顏料,調勻后與真的“果醬”十分相似,也滿足了小班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生活真實場景的游戲意愿,通過“舀”、“抹”、“涂”、“撕”等各種小肌肉動作的練習,小班孩子精細動作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活動臨近結束時,又加入了小年齡孩子最喜歡的“娃娃家”的游戲情節——扮演“爸爸”“媽媽”給娃娃吃面包,再一次滿足孩子的游戲需要,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轉化為游戲中的“模擬道具”,從而進一步推動班上孩子社會性角色游戲的發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常見的顏色,說出它們的名稱
2、嘗試在“娃娃家”中運用繪畫材料進行游戲,豐富游戲內容
活動準備:
1、在黃、綠、藍、玫紅、白等水粉顏料內調入少許漿糊,盛在小罐里,每個小罐內放一把小勺
2、用稍厚的白紙剪成兩片連在一起的“切片面包”
3、餐巾紙盒做成的“面包烤箱”若干
4、各色彩紙若干,淡黃色油畫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分辨顏色名稱,聯系自己生活經驗,想象各種常見的果醬顏色,如黃色為色拉醬、綠色為獼猴桃醬、白色為奶油、藍色為藍莓醬、玫紅色為山楂醬、大紅色為草莓醬、橙色為橘子醬等
二、操作過程:
1、將兩片“面包”打開,“面包”上涂抹果醬:任選一、兩種顏料,用小勺舀少許,四散地放在面包上涂抹,,再加上少許白色后,把兩片面包合攏。
2、烤“面包”:用黃色油畫棒在“面包”外面隨意涂色,邊涂邊說“烤面包,烤面包,面包烤得香噴噴”
3、夾“面包”:將“面包”打開會發現顏色已調和成美麗的淺色花紋,然后撕些彩紙想象成蔬菜、魚、肉夾進“面包”內。
[NextPage]
三、我做爸爸,我做媽媽,抱抱娃娃一起吃“面包”
第一次活動效果記錄:
周三進行了第一次活動,由于人數較少,時間持續了15分鐘左右,雖然幼兒的參與度很高,興趣也很濃厚,但我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開始部分我還是太著急,急于過渡到下一部分講解環節,因此,幼兒沒有充分地圍繞各種顏色的果醬討論,每一種顏色的果醬也只講了一種水果醬的名稱,其實,完全可以放輕松一些,讓孩子多講一些果醬的名稱,擴散思維做得還不夠;問題與回應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一些,如:“是嗎?紅顏色果醬是不是只有蘋果醬呢?”“綠色的果醬除了西瓜皮醬,還會是什么醬呢?”“白色的是什么醬呀?”……
其次在講解示范的環節中,我的思路還有些混亂,沒有將“涂抹果醬”的過程講清楚,結果造成幼兒操作時使用不當,“漿糊”要么太多漏出來,要么太少擠在角落里;其實可以通過形象的兒歌進行講解:“舀上一點點,倒在面包上,輕輕抹一抹,果醬到處有,合上小面包,輕輕按一按,打開瞧一瞧,哇!顏色真好看。”
在示范講解時出現一個亮點,可以在后一次活動中加以借鑒,就是孩子生成的語言——“果醬不能涂很多,否則太甜了吃了要蛀牙的。”這樣就形象生動的解決了涂抹漿糊“量”上的指導問題。
用餐巾紙盒做成的“面包烤箱”可以事先放在桌上,上面還可以粘貼一些“按鈕”“開關”等,更具真實性,可以讓孩子一邊操作一邊自由模仿“烤面包”的動作,滿足想象。 提供的黃色蠟筆太硬,不適合小年齡孩子,在后一次活動中改換成油畫棒,可以減少操作難度,效果也好一些。等到幼兒涂抹得差不多了,再介紹“撕貼夾心”的方法,這樣,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比剛開始一股腦兒講完要好,更適合小班孩子邊做邊想的心理特點。
第二次活動效果記錄:
第二批幼兒人數比第一次多了一倍,但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還是很高漲,吸取上一次活動的教訓,我在開頭環節里讓孩子充分談論有關各種果醬的顏色和味道,每種顏色的果醬孩子們都能能講出好幾種味道的.名稱,“綠色的果醬是獼猴桃醬、西瓜皮醬”、“紅色的果醬是蘋果醬、草莓醬”、“黃色的果醬是檸檬醬、香蕉醬”、“藍色的果醬是藍莓醬”、“橘黃色的果醬是橘子醬、橙子醬”、“白色的果醬是奶油、色拉醬”……這樣讓孩子們充分地講,滿足了幼兒表達的愿望,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講解示范;
在示范講解時,我也借鑒了第一次活動中以我為主的介紹方式,而是第一次由我做、第二次由幼兒操作的方法,這樣既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需要,又可以發現幼兒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及時糾正。同時我省略了“撕貼”夾餡的環節,而是秘而不宣,與操作材料一起投放在桌子上,觀察幼兒是否會使用到,以達到“生成”與“預設”共存的效果。果然,動作快的孩子在涂好顏色后,發現了盤子里還有一些彩色紙條,就拿了一張放進面包里,還樂滋滋地告訴我:“這是胡蘿卜。”“這是蔥。”“這是辣椒。”“這是雞肉。”“這是香腸。”……有些孩子比較細心,還特地撕成一小條一小條夾進面包里,因此,我便“順水推舟”,向其他幼兒作了介紹推廣,這遠比老師單方面的教要來得自然貼切,又容易被幼兒所接受。
結束時孩子們想到了“分享”,于是,他們中,有的把面包送給聽課的老師品嘗,有的送到娃娃家給娃娃品嘗,還有的走到樓上的班級去送面包了……整個活動在溫馨的氛圍中自然結束。
總結不足之初,如果幼兒在涂抹果醬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再抓住他們對顏色變化的注意,不露聲色地引導他們觀察變顏色的秘密,就更好了。如“怎么你涂了藍莓醬和檸檬醬,結果打開來卻變成獼猴桃醬啦?”幼兒也許就會對“藍色加黃色會變成綠色“的顏色變化加以關注了。
幼兒園科學教案10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家用電器、交通工具、植物、動物(每組幼兒一套),再增加一套大的操作材料。
幼兒記錄用的表格人手一份(記錄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記號筆人手一支。
字卡:有生命的、無生命的。
白紙兩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使幼兒了解生命的含義。
能夠區分生活中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體。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起幼兒進行分類活動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好多物體的卡片,請你們按它們的特征分類。"(請3--4位幼兒到前面進行操作)。
(2)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分類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分類情況,并說出自己是按照物體的什么特征進行分類的。重點:按照家用電器、交通工具、植物、動物這四個類別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理解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無生命的。
(1)引導幼兒說出植物的特征,并用幼兒認為合適的標記記錄下來。(植物能夠長大、會呼吸、能夠繁殖后代、需要喝水、需要營養……)
(2)引導幼兒說出動物的特征,并用幼兒認為合適的標記記錄下來。(動物能夠長大、會呼吸、能夠繁殖后代、會運動、需要喝水、需要營養……)
(3)引導幼兒找出植物和動物相同的地方。
教師小結:像植物和動物一樣,能夠長大、會呼吸、需要營養、會運動、能夠繁殖后代的物體,我們叫他有生命的物體。(出示字卡"有生命的")
(4)引導幼兒發現家用電器、交通工具是沒有生命的。
教師小結:像家用電器、交通工具一樣不能長大、不會呼吸、不會繁殖后代的物體,我們叫它無生命的物體。(出示字卡"無生命的")
3、引導幼兒發現我們周圍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體。
師:"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物體,請你找一找哪些物體是有生命的,哪些物體是沒有生命的,好嗎?"請幼兒用語言表達出來。
活動延伸
請幼兒到戶外找找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體,并用記號筆把它們記錄下來。
幼兒園科學教案11
【設計意圖】
在玩玩具的時候,發現幼兒只認識少數的兵器。《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用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看去聽去摸一摸,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設計這節課就是想讓孩子們了解到更多的兵器。通過自己選擇最喜歡的兵器,調動了幼兒學習積極性!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和現代的主要兵器。
2.通過自己選擇最喜歡的兵器,調動了幼兒學習
3.感受兵器的造型美。
【活動準備】
1.各類兵器圖片、模型。
2.幼兒收集各種兵器的圖書或模型,建立“兵器博物館”。
3.各種紙質材料、彩色電線、軟管、剪刀、顏料。
4.掛圖《中國古代兵器》和《現代兵器》。
【活動難點】
制作“我喜歡的兵器”。
【活動重點】
認識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兵器。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起幼兒興趣。
出示圖片《木蘭拿弓箭》,幼兒觀察,提問:
“你們看花木蘭拿的兵器是什么?(弓箭、刀……)木蘭使用的弓箭是什么樣的`?怎么用?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兵器?(劍、刀、弓箭……)
二、欣賞現代兵器圖片或模型。
1.幼兒觀察其他小朋友收集的各種兵器的圖片或模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兵器。
“我們已經了解了古代時候的兵器,現在我們來了解現代的兵器。你們今天也帶來了很多兵器。
2.教師出示現代兵器圖片,講解兵器的名稱和用途。
三、制作“我喜歡的兵器”。1.引發幼兒制作的興趣。
“我們剛才認識了很多的兵器,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兵器為什么有那么多種?究竟哪一種最厲害?你想做哪一種兵器?
2.教師提供多種材料,幼兒討論制作方法。
3.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制作“我喜歡的兵器,如:刀、槍、劍、大炮、坦克、飛機、戰艦等。
4.活動延伸:將幼兒作品布置成“兵器展覽會”,供幼兒欣賞。
【附】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于元曲。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種兵器。
后來演變,亦稱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
十八般兵器為中華武藝和武器的象征。民間相傳古代精通者為項羽和呂布。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锏、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于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镋棍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
幼兒園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探索并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2、了解球的種類,體驗玩球的樂趣。
3、通過動手制作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球:如:籃球、足球、乒乓球、鐵球、氣球、網球、壘球等。
2、裝有水和吹起來的氣球若干。
3、制作球可選擇的材料:報紙、海綿、棉花、泥土、沙土、布、橡皮泥、膠帶、塑料袋、水、藥丸殼等。
4、木板做成的斜面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球,探索球的特性。
1、提供各種球,請幼兒自由玩球。
2、提問:球是什么樣的'?(幼兒自由討論回答)
3、教師在幼兒探索的基礎上小結:球大多數是圓的,能滾動,能跳起來,有的輕有的重,有的大有的小。
二、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空心和實心球的不同。
1、提供裝有水和吹起來的氣球若干個,請幼兒試著玩一玩。
2、提問:這些氣球有什么不同?
3、幼兒討論回答:一個裝了水,一個沒裝水;裝水的沉,沒裝水的輕;一個軟一個硬;裝水的彈不起來,沒裝水的能彈起來。
4、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小結:裝有水的氣球是實心的,沒裝水的氣球是空心的。
5、請幼兒嘗試將教師提供的各種球按空心和實心分開。
三、提供多種材料,請幼兒動手做一個球。
1、教師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請幼兒尋找自己認為最適合做球的材料,動手做一個球。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使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
四、游戲:看誰的球滾得遠教師提供斜面若干,請幼兒嘗試滾動自己的球,比一比誰做的球滾得遠。
五、討論: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球?它們都是圓形的嗎?
六、延伸活動:
請幼兒找一種材料,做一個跳得最高的球。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活動《好玩的球》,幼兒們都能體驗到一起玩球的樂趣。在開始部分幼兒們做運動的過程中,幼兒們興趣都很高。
在選擇喜歡的材料來玩球時,幼兒們積極性非常高。但個別幼兒由于性格內向、接受能力差,所以不能自己去選擇材料,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需要加強練習這方面的知識,爭取面向全體,要使每個幼兒都能全面發展。
幼兒園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尋找生活中的數字,初步了解數字在不同物品中所表示的含義。
2.感知數字在生活中的應用,知道生活離不開數字。
3.發現運用數字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數字1-10。
2.物質準備:邀請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生活中有數字的物品日歷、時鐘、電話、尺子、溫度計等。課件:生活中的數字。
活動過程:
1.結合數字象形歌出示數字1-10,幫助幼兒區分鞏固數字1-10.
2. 出示部分有數字的生活常見物,了解數字的用途。
(1)這些物品上的數字有什么用途?
(2)你覺得數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用處?
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回憶,講述生活中見過的數字。
3.引導幼兒觀看PPT課件,進一步了解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
小結:原來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數字,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的世界中,數字在我們生活中十分的重要,數字可以幫助我們區分車牌、電話號碼、身份證、門牌號等等。沒有它,我們的生活將會有許多的不方便。
4.討論: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
5.游戲:設計電話號碼。
為幼兒提供記錄紙與記號筆,引導幼兒按要求自編電話號碼。
活動反思:
《綱要》指出:科學探索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善于觀察和發現。中班幼兒正處于數學學習的啟蒙時期,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
數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而且孩子們每天都會和數字打交道,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字,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幾乎都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數字的存在。本次活動我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字作為內容,通過綜合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內容、經驗化的拓展、游戲化的延伸,讓幼兒發現、了解生活中的數字,并在生活中運用數字。
活動開始,首先投放了與幼兒一起朗讀有趣的數字兒歌,對數字有個初步的概念。
接著,我準備了幼兒生活中常見物,如:有數字T恤衫、時鐘、尺子、鞋子、食品袋等幼兒身邊物,讓幼兒發現數字的存在,知道不同的數字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著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采用PPT課件的方式,引導幼兒在經驗講述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現數字給我們生活中帶來的方便。并通過小組討論,發現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師幼共同編有趣的電話號碼結束活動,體驗玩數字的樂趣。
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是活動的重難點,我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將整個社區生活搬到課件中,在各個場景中,孩子們很快地發現了秒表、地鐵公交站、機場屏幕、各種儀器、溫度計、信號燈、身份證、股票、電話、門牌、海報等等生活物中的數字,大家不禁感慨:啊!數字真是太奇妙了。紛紛打開思維,暢談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數字。
多媒體課件的充分利用,讓我的活動開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科學教案14
設計背景
孩子們雖然知道春天的某些特征,比如樹葉發芽,天會下雨等,但認識還是不夠全面,孩子們的認知是直觀的,通過這次教學活動,引發幼兒對春天的特征的思考,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各個季節的變化。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
2、對一年四季的變化特征的思考。
3、鍛煉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孩子們了解春天來了,萬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孩子們對季節的特征了解不夠全面。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了解一年有哪幾個季節。
物質準備:
1、喇叭狀紙筒;
2、柳樹、桃花、燕子、青蛙、雨滴,小鳥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與小朋友談話引出一年中有四個季節,分別是春夏秋冬,引導幼兒對各個季節的理解,讓每個小朋友都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師再給全面的正確的補充,讓小朋友能更加全面理解各個季節的特征;
基本環節:
1、師:這節課我們重點要學習一下春風,就是春天吹的風,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春天來了,那會有什么變化嗎?都跟老師說說看,看哪個小朋友最棒。
2、哇,某某同學真棒,那還有哪位小朋友知道春天外面的小動物,小植物有什么變化呢,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跳的,都可以說說,來哪個朋友小朋再說說;
3、好了,聽了很多小朋友的發言,老師覺得很開心,因為你們都很聰明,都知道了,那老師現在跟你們玩一個很好玩的游戲,老師吹著紙筒的時候,下面的小朋友就讀 “春天呀”,因為老師吹的就是春風,然后老師叫上六位小朋友,老師把圖片貼在他們的胸前,六個小朋友排成一條線,排第一的就是柳樹,其后就是桃花、燕子、青蛙、雨滴,小鳥,記住一定要按順序出來(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讓小朋友能迅速記住詩歌的內容),老師吹一下第一個小朋友就站出來,下面的小朋友要把圖片的內容說出來,老師再吹一下那下個小朋友也要站出來了,下面的小朋友也要把圖片的`內容說出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參與其中,那讓我們開始吧。
結束環節:今天的小朋友表現都很不錯,都理解我們這首詩歌的意義,那我們再一起來大聲誦讀一下詩歌好不好。
延伸環節:小朋友都理解春季的特征,但其它季節有其它不一樣的變化嗎?那請小朋友再想一下,小旁邊的小朋友都討論一下,等一下跟老師一起分享,好不好?
教學反思
自評: 這節課我采用談話引導小朋友進入課程內容,讓小朋友自由發表想法,能更好鍛煉她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想像能力,課程安排活躍,所有小朋友也能參與其中,讓他們發揮豐富想像能力,不僅學到了春天萬物的特征,也大概了解了一年四季,基本達到了活動目標;
反思:
1、材料準備過于簡單,如果能更豐富一點的話,小朋友參與其中的興趣會更大;
2、老師對課堂掌控過多,小朋友能再自由一點就好了。
幼兒園科學教案15
名稱 有趣的回形針 區別 科學探索區
價值取向:
回形針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見的,但又是“觸摸不及”的物品,往往是老師手中的操作物。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可以引導孩子首先來探索回形針的形狀,從它的形狀來理解“回形針”這個名字的含義。接著,鼓勵孩子自己動手來擺弄回形針,創造出屬于自己想法的玩法,真正做到“一物多玩”。隨著孩子對回形針的認識、熟悉,教師可以進一步挖掘孩子的創造能力,利用各種輔助材料來讓孩子在上面進行裝飾。
材料設計:
1、普通的回形針、彩色的回形針。
2、娃娃等毛絨玩具、各類小掛鉤。
3、紙張若干。
玩法提示:
1、引導幼兒把回形針一個一個串連起來,感受回形針的特殊玩法。
2、讓幼兒用回形針別出各種簡單的造型。
3、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別出多種造型,并利用輔助材料讓幼兒進行裝飾活動。
4、引導幼兒嘗試用回形針進行夾紙活動。
指導要點:
1、提供彩色回形針引起幼兒的'興趣。
2、幼兒掌握別回形針的方法后,鼓勵幼兒喜歡什么就別出什么。
3、在一半幼兒會別回形針后提供娃娃、小熊等絨毛玩具,引導幼兒裝飾、打扮它們。
4、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在別物體時,注意色彩的搭配。
【幼兒園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教案01-10
幼兒園科學教案01-19
幼兒園科學教案05-13
【精】幼兒園科學教案08-04
【薦】幼兒園科學教案09-11
幼兒園科學教案【薦】05-16
【精】幼兒園科學教案12-12
【熱】幼兒園科學教案12-12
【推薦】幼兒園科學教案12-12
幼兒園科學教案【熱門】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