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5-03-16 10:14:46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教案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科學教案五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1.時間的單位,停表的正確使用

  2.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難點

  停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動手實驗、教師點撥。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提前收集有關記時間測量工具的資料。

  教學器材:常用的計時器、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激趣導入

  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

  時間的單位

  用停表測時間

  國際單位簡介

  復習鞏固

  思考并回答

  學生匯報自己資料,相互合作學習。

  學生同桌實驗:測量從1數到100需多長時間

  同桌相互并補充完善

  提問: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個別答疑

  引導學生歸納

  教師精講

  安排課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記時工具,下節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

  提問:世界上最寶貴的,人人都擁有的.東西是什么?(啟發并允許學生有多種回答,最后點明是時間)

  講解: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時間呢?時間又應該用什么來測量呢?請同學們自學回答如下問題:1。時間測量的工具和方法。2。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二、新課教學

  學生以學習小組(4人一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有關古今中外的記時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學習

  時間測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師可以結合古代在記時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和主義教育。

  常用:手表、鬧鐘、電子停表、機械停表原子鐘

  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秒、分、時、天、月、年……

  1小時=60分1分=60秒

  設問:你知道現在最先進的計時方法什么嗎?

  教師簡介:世界時、銫原子鐘(也可以讓學生代表上講臺介紹,教師根據情況補充)

  設問:如何使用秒表測量時間呢?

  3.時間的測量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學生同桌相互并補充完善

  實驗室常用工具: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開始、停止,讀數。

  讀數方法:機械表中的短針讀出的是分,長針讀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學生練習:學生同桌實驗:測量從1數到100需多長時間。相互測量每分鐘的脈博

  強調:機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電子停表長時間不用時應取下電池。

  教師簡介:國際單位制。

  三、復習鞏固

  :讓同學們自己進行。

  課堂練習:P21T1——4。

  四、布置作業

  1.練習冊

  2.查找當今中外最先進的記時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書設計

  第八節時間的測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工具:鐘、表(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2、時間的單位:秒、分、時

  1時=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開始、停止、讀數

  注意:機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電子停表長時間不用時應取下電池。

  教案點評:

  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燃香、沙漏(滴漏)、日晷、節拍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變化等,并使學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時間的單位學生已經比較熟悉,可以簡單介紹;實驗室的計時工具的正確使用與讀數,由于學生接觸較少是個難點,教學中通過動手實驗多次練習,讓學生從中找到規律;時間秒的規定和國際單位制都可以向學生作以簡介,培養學生的興趣。

  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古今中外記時的方法與工具課堂上交流,即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信息的能力,又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條件;停表可以隨堂發給學生練習使用,可以進行1分鐘內同桌誰數的數多或數到100誰用的時間短的比賽,還可以同桌相互測一分鐘的脈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和處理】

  內容分析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說明文,內容上與實際生活能夠緊密聯系起來。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云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說明文的內容上的科學性,結構上的條理性和語言上的準確性都體現出來了,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教材的處理】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說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并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利用電腦導入新課,學生欣賞美麗的畫面,聆聽美妙的音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導入新課。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氣預報嗎?誰知道今天的天氣如何?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天氣預報知道天氣情況,可是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人們要想知道天氣情況怎么辦呢?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經驗,根據天上的云彩判斷天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與天氣有關的知識短文《看云識天氣》。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檢查預習情況、交流提綱內容

  對課前下發的預習提綱進行檢查。預習提綱應該有的放矢,尤其是兩個表格的概括應用好。讓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了解文本。老師不要講太多,主要通過學生的讀書、小組之間的討論和教師的答疑來完成。

  研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文章的總括句、過渡句等以及說明文結構的條理性和層次性此環節解決。

  三、朗讀課文,讀出美感

  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反復朗讀,并說出美在哪里。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把握生動形象的語言并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說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后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

  四、統觀全文,了解主要說明方法

  師生共同交流。老師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說明方法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對號入座,初步掌握幾種主要說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學生質疑

  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先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師點撥補充。

  六、總結課文

  先由學生自己說一說本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師再小結。

  七、課堂練習(電腦展示)

 通過練習題,檢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反饋。

  八、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查找有關資料或請教家里人及有經驗的人),并解釋說明。

  2、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看誰預報得最準確。

  這些作業,有利于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激發學生觀察生活、了解自然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3

  教 材 :河北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

  1、科學知識: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冷水和熱水“相遇”之后,熱是怎樣傳遞的。

  2、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的操作和分析曲線圖,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對實驗的結果分析結論。

  教學重難點:實驗條件的控制

  分組實驗材料:

  鐵架臺、燒杯、錐形瓶、溫度計、冷水、熱水、保溫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冷水和熱水。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




二、提出問題,進行猜想。




當我們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熱水的容器中時,兩個容器中水的溫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為下面實驗做好鋪墊。




三、明確思路,進行實驗。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材料。




2、講解實驗方法。(播放課件)




(1)測量兩個容器中水的初始溫度。




(2)把盛有冷水的錐形瓶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




(3)把兩支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調整溫度計的位置。




(4)用保溫板蓋住杯口。




(5)觀測冷水和熱水每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并做好記錄。





學生認識實驗材料,明確實驗方法。





小組討論分工情況。




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分組組裝實驗儀器,進行實驗。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





學生以小組形式組裝實驗模型,做實驗,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找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





實驗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的能力。




四、整理數據,歸納結論。




1、教師講解曲線圖的繪制。




2、從曲線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3、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學生繪制曲線圖。




觀察、分析曲線圖,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根據對實驗現象及數據的分析,通過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學習用曲線圖整理實驗信息,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科學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鞏固運用。




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




培養學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服務于生活”。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復習鞏固大小、長短、前后、上下的概念。

  2.培養幼兒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動手動腦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大、小球(與幼兒人數相同)、大小盆各一個、長繩短繩各一條、長短毛線繩與幼兒人數相同、長橋短橋各一座、玩具娃娃(娃娃前放有8片雪花片,后放有8個易拉罐)、大樹一棵(樹上有與小圓點幼兒數相同的小果子,樹下有與大圓點幼兒數相同的大果子)大圓點、小圓點的粘貼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附兒歌《大家拍手笑哈哈》。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幼兒自由選擇大圓點、小圓點進入活動場地。兒歌《大家拍手笑哈哈》導入。簡單說明戶外活動要求。

  (二)基本部分:

  1.復習鞏固區別大小。

  出示許多大小球大盆小盆讓幼兒觀察。

  幼:有的球大有的球小。

  師:請大花把大球拿起來,放到大盆里,請小花把小球拿起來放到小盆里。

  幼兒邊操作,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你拿的是大球還是小球?再交換活動一次。

  幼兒之間互相比較,誰的大誰的小。

  2.復習鞏固區別長短。

  出示二根繩子,一根長繩,一根短繩。

  師:場地上放有兩根繩子,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著兩根繩子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繩子長,一根繩子短。

  師:請大花走長繩小花走短繩。

  幼兒邊活動,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你走的是長繩還是短繩?再交換活動一次。

  幼兒每人取一根毛線繩,互相比較長短。說出誰的長誰的短。

  3.復習鞏固區別前后。

  出示玩具娃娃讓幼兒觀察哪是前面哪是后面。

  師:請大花去娃娃前面玩,請小花到娃娃后面玩。

  幼兒邊活動,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玩.幼:我在娃娃的前面玩或我在娃娃的后面玩.再交換活動一次。

  游戲:看誰反應快。

  師:小花站到老師前面,大花站到老師后面。再交換活動一次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課堂作業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12-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精選]科學教案10-17

[經典]科學教案11-15

科學教案(經典)09-28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經典)科學教案12-04

科學教案10-20

(精選)科學教案11-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在线可以免费观看的Av |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a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