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只小螃蟹,兩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里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么?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么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只腳。
幼兒4,不對,有四只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只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后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并沒有什么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欲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鑒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欲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內容:大班科學活動《你猜,我猜,大家猜》
活動目的:
1、通過讓幼兒猜答案,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創造性地去思考問題。
2、在“競猜”中,豐富孩子的科學知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幻燈片四張。
2、《十萬個為什么》的碟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師:“森林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你們想聽嗎?”
二、基本過程:
1、(1)出示幻燈片:“你們猜猜看,大象怕老鼠嗎?為什么?”
幼兒自由競猜,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鼓勵幼兒大膽想象。
(2)出示三個答案標志,讓幼兒選擇,請幼兒想好自己的選擇合,等老師說:“1、2、3”后,就到各自的選擇的.答案所代表位置坐好。如選“1”的坐在左邊的一排,選“2”的坐在中間一排,選“3”的坐右邊一排。
請幼兒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
(3)“到底誰的答案正確呢?請看……”師放碟片。
(4)幼兒再次回答,哪個答案正確,并說出理由。
師小結:大象怕老鼠,因為老鼠會鉆到大象的鼻子里去。
2、按上面的方法讓幼兒猜:啄木鳥在找蟲子的時候,為什么樣要先用嘴敲敲樹皮?
(因為它通過用嘴敲可以聽出敲的地方是空心的,還是實的,空的疾里面就可能有蟲子)
3、熱天狗的舌頭為什么要伸出來?(為了散熱)
4、刺猬怕誰?(怕狐貍和黃鼠狼:因為狐貍很聰明,它會把刺猬扔到河里去淹死它再吃;黃鼠狼會放臭屁,小刺猬會把卷起來的身體伸展開來)
三、“森林還有很多小動物間的有趣的故事,你們還想聽嗎?”到室外去找(教師布置好動物園)小動物,給小動物編故事,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不同形狀的紙板都有一個能頂起來的中心點。
2.探索用不同材料頂紙板的難易程度,積累使物體平衡的有益經驗。
3.樂于參加探究活動,體驗頂紙板的快樂。
活動重點:
感知不同形狀的紙板都有一個能頂起來的中心點。
活動難點:
探索用不同材料頂紙板的難易程度,積累使物體平衡的有益經驗。
活動準備:
輕音樂《梁祝》。
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圓形紙板,粗吸管,紙筒芯,鉛筆,易拉罐,彩色紙棒。 幼兒實驗記錄表人手一份,記號筆,教師實驗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欣賞雜技表演頂碗的圖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雜技演員表演的什么節目,那么多小碗都頂在什么地方,除了用頭頂還可以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頂。
2.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紙板,想請你們也來學學雜技演員,試著用身體部位來頂紙板。
二、基本部分:
1.嘗試用身體部位頂紙板。
師:你們的紙板都頂起來了嗎?除了用身體來頂紙板,我們也可以用工具來頂一頂紙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來頂紙板呢?
2.嘗試用紙筒芯頂紙板。
(1)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圓圓的紙筒芯,請大家試一試,你能用這個小圓筒把紙板平平穩穩地頂起來嗎?
(2)你們頂起來了嗎?紙筒芯大約頂在紙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個位置都可以頂起來嗎?
(3)小結:我們要把工具頂在紙板的中心,就能把紙板平平穩穩地頂起來。
3.還有那些東西可以頂試一試。(筆、尺子、杯子、吸管)
4.小結:我們可以用筆、尺子、杯子等許多東西來把紙板頂起來。
5.找找紙板的中心點。
(1)不管什么形狀的紙板,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中心點,想不想把這個神奇的點用筆記下來呢?如果一邊玩一邊記有困難,可以請好朋友幫忙哦!看看哪一對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務。
(2)幼兒兩兩合作在紙板上尋找一個能頂起來的.中心點,并在紙板上畫出記號
(3)小結:原來這些不同形狀的紙板,我們都能找到一個能頂起來的中心點,把紙板平平穩穩地頂起來。
6.探索那種材料容易頂
(1)猜測:到底用哪種材料能很容易地頂起紙板,哪種材料很難頂起來呢?
(2)看來每個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樣。老師這里有一張有趣的記錄表,請你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你覺得最容易的就在記錄表的“?”欄里標上“1”,接下來呢就依次標上“2”“3”“4”,給它們排排隊、編編號吧。
(3)討論:找出有利于頂紙板的因素
剛才我們用這么多的材料都試了頂紙板,為什么用易拉罐、紙筒芯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頂起紙板,而用吸管、鉛筆卻很難把紙板頂起來呢?
三、結束部分:
1.表演:分享頂紙板的快樂師:小朋友們都學會了頂紙板的本領,雜技團邀請你們一同去參加他們的表演呢。瞧,這些五彩棒都為你們準備好了,孩子們,上場吧!
2.播放輕音樂《梁祝》,幼兒手持彩棒,在音樂聲中進行頂技表演,鼓勵幼兒擺出各種身體造型。
3.表演給其它小朋友看看。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油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引發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2.學會操作、記錄,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個)、每組一份洗潔精、糖。
2.蠟筆、抹布、教師示范用的醋、水、油。
3.勺子、筷子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實驗,引出課題
1.教師兩手分別拿著水和醋,師:醋寶寶想和水寶寶做朋友,它們能成為好朋友嗎?
2.教師實驗,將醋倒入水中。請幼兒得出結論。
二、幼兒實驗
1.今天老師帶來了油和水,油寶寶和水寶寶也想做好朋友,它們能成為好朋友嗎?(相互間討論)
2.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1)兩個好朋友分工合作,一個小朋友實驗,一個小朋友記錄。每個桌子上都有水和油,你們把油倒入水中,仔細地觀察一下,你會有什么發現,然后把你們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幼兒操作實驗)
(2)簡單介紹記錄表:我們第一次實驗,要記錄在第一行里。這里是記錄你把什么東西放入水中了,用你自己的方法進行記錄。這里是記錄你看到的結果。(提醒: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蠟筆區別不同的.東西)
(3)誰來介紹一下,你有什么發現?(油在水的上面)
(4)那你有什么好辦法,使油寶寶和水寶寶成為好朋友呢?(相互討論)
(5)我們一起來試一試。還是兩人合作,把你們想到的辦法和看到的結果記錄在紙上。(幼兒操作活動)
(6)誰來介紹一下你們的好辦法,你有什么發現?(油在水的上面)
總結:原來不論杯子怎樣的搖晃,還是用勺子、筷子幫忙,最后結果都是分成兩層,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三、再次實驗
1.油寶寶沒有和水寶寶做成朋友,它很傷心。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東西能讓浮在上面的油寶寶和水寶寶成為好朋友呢?老師這里有洗潔精、糖,不知道它們能否幫我們的忙。讓幼兒猜測后實驗。
2.兩個好朋友商量好,選擇其中的一種放入杯中,攪拌一下,看看,這時候的油寶寶和水寶寶能不能成為好朋友。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
3.教師總結:用洗潔精可以使油寶寶和水寶寶成為了好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洗盆子時放洗潔精可以使油和水混在一起、便于清洗。今天我們發現了油會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回家以后問問爸爸媽 媽這是為什么?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經過了小班和中班上學期的學習,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之前,孩子們已經學習過了《5以內的序數》、《5以內數的形成》等,幼兒有了初步的數與數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系的概念。根據幼兒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抽象邏輯思維初步發展的年齡特點,幼兒所要學習的知識應在幼兒操作體驗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本次活動學習“2—5以內的相鄰數”,我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游戲貫穿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游戲化教學,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系,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盡量讓抽象的數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提高幼兒學習相鄰數的興趣。幫助幼兒快樂學習、體驗、理解。
活動目標: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2——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少1的關系。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教具:美羊羊、喜羊羊等6只羊的卡片;6座房子卡片;1、2、3的圓點卡。
學具:幼兒每人一套操作卡。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2——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難點: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活動過程:
1. 開始部分:(5分鐘)
2. 師幼一起玩游戲“吹泡泡”。調整幼兒情緒,進入活動狀態。
3. 教師用談話的方式引入游戲“找鄰居”, 幫助幼兒理解相鄰的意思。
師:站在我們旁邊,離我們最近的小朋友就是我們的鄰居,大家找找看你的鄰居是誰和誰。
師幼一起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鄰居,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是我們的左鄰右舍。
基本部分:(15分鐘)
1、設計故事情境,為美羊羊等找鄰居。
(1)復習6以內的數和6的形成。
(2)分別為每只羊找鄰居。引導幼兒說出為什么?(一左一右、最近等)
2、幫助屋頂上的數字找鄰居。幼兒運用知識遷移,找出數字的左右鄰居。
3、引導幼兒發現相鄰數之間多1、少1的關系。(活動難點)
教師以“2”的相鄰數為例,以“最近”為切入點,輔助圓點卡,引導發現。
師:小朋友都說1和3離2最近,是呀他們是緊挨著2的,那1和2之間,3和2之間相差幾呢?
根據幼兒的反應,適時出示圓點卡,運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之間少1和多1的關系。
師幼共同小結:一個數的相鄰數就是比它少1和比它多1的那兩個數。
4、幼兒動手操作,自由選擇操作板,為2或3、4、5找相鄰數。在操作擺弄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理解相鄰數之間少1和多1的關系。
5、展示幼兒操作板,集體檢驗、糾錯,加深鞏固幼兒對相鄰數的認知。
教師要善于鼓勵肯定幼兒的表現。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對能力弱的幼兒提出希望,將材料和錯誤的操作放在區角里,鼓勵幼兒反復操作;對能力強的幼兒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到區角里為其他數找相鄰數等。此環節要將集體活動和區角活動緊密結合。
三、結束部分:游戲——“找鄰居”。(2分鐘)
通過游戲復習鞏固對相鄰數的認知,舒緩幼兒學習的緊張氛圍,在游戲中輕松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充分利用幼兒對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里面小動物的喜愛,創編故事情境引出課題,孩子們對找鄰居非常感興趣。一下子就為小動物找到了兩個鄰居。由于幼兒還沒有形成相鄰數的概念,所以這個部分以情境的引導方式來激發幼兒進行主動探索,讓幼兒輕松地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請小朋友為數字寶寶也來找鄰居的這一過程,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遵循了幼兒數學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等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發現相鄰數之間的關系,我以2的鄰居為例,啟發幼兒操作探索,發現每個數都有兩個鄰居,一個比它少1,一個比它多1,從而為探索3、4、5的相鄰數作鋪墊。幫助幼兒掌握數的“鄰居關系”。
幼兒人手一套的數學操作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滿足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幼兒掌握知識,完成目標。孩子們也能自始至終認真參與活動,在操作擺弄學具中感知相鄰數之間多1和少1的關系。
相鄰數這個看似簡單的內容,要讓幼兒充分熟練的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孩子們的操作展示,我們發現大多數孩子們都能正確操作,也有個別孩子沒有完全理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需要給幼兒足夠的操作機會反復擺弄驗證,因此我將材料繼續投放到區角活動中,使得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緊密結合,互相發揮其作用。區域活動時,我們要對不同能力的孩子繼續關注,有必要還需要在第二課時進行集體復習鞏固。對于能力強的孩子,我有意識的給他們提出新的要求,投放更多的數字,挑戰為其他數找相鄰數。這一環節關注了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順應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讓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培養探索求知的興趣。
2、懂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觀察螞蟻的形態。
活動準備
課件、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驢運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
教師提問:
(1)你在哪兒見過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怎樣搬運糧食的?為什么?
通過觀看課件聽故事,讓幼兒大膽發言,回憶聽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四、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結束部分:
學螞蟻搬豆走出活動室。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談話、討論交流自己喂養蠶寶寶的經歷及對其生長、活動過程的認識。
2、能夠借助觀察記錄,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3、對喂養活動感興趣,體驗收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觀察蠶寶寶的記錄。
2、教學掛圖:《蠶的一生》。
活動過程:
1、出示蠶寶寶產的卵,引發幼兒討論的興趣。
教師:這是什么?從哪里來的?
2、出示教學掛圖,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蠶寶寶的生長變化。
教師:蠶寶寶剛孵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
教師:后來蠶寶寶是怎么長大的?它吃什么?是怎樣吃的?蠶寶寶是怎樣移動的?它有多少條腿?蠶寶寶長大時有什么變化?
教師:蠶寶寶長大后會怎樣?蠶寶寶從孵出來到吐絲一共生長了多少天?它是怎么樣吐絲的?結的繭子是什么樣子的?它在繭子里一共生活了多少天?最后他變成了什么?你還發現蠶寶寶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喂養經歷,體驗收獲的快樂。
教師:蠶寶寶到我們班和我們做培養后,你為它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樣做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教師:當你為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當你看到蠶寶寶蠶卵時,你又是怎么想的?
4、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蠶寶寶的生長、活動過程。
教師: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用表演的形式來表現蠶寶寶長大的過程,看哪組小朋友合作的好,表演的逼真。
請幼兒先商量,在進行表演,鼓勵幼兒大膽用身體動作進行表現。
活動反思:
由于自身經驗的不足,在課程審議時將這一活動安排在了還沒有蠶寶寶飼養的季節。由于這次的活動安排的時間還不是蠶寶寶飼養的季節。所以沒有蠶寶寶可以讓小朋友飼養,因此對蠶寶寶的生長、活動等習性不熟悉。
農村本是家家戶戶都飼養蠶的,但是現在飼養蠶寶寶的'家庭越來越少。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沒有接觸過蠶寶寶,對于蠶的生長過程一點都不了解。在出示蠶的生長過程圖后,我先讓孩子們猜蠶寶寶最初的樣子,小朋友都猜錯了。但是由于請小朋友自己自由的猜蠶的生長過程,小朋友對這個活動非常的感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回答問題。還會因為自己猜對蠶寶寶生長的一個環節而歡呼雀躍。孩子們對于蠶寶寶在生長過程中會蛻皮充滿了好奇。這些都只能留待到養蠶的季節時再讓孩子們進行觀察。
主要采用了圖片和教師講解為主。如何讓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主動、積極參與呢?我就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猜想先討論、講述。我再進行糾正、補充,這樣不僅讓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還能讓對所學知識映像更深刻。
在以后課程審議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注意到季節性活動的時間安排。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烹炸過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會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
3、萌發對物體膨脹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活動準備:
1、用來探索的材料:樹木的紙條、鐵珠、壓縮棉、紫菜、黑木耳。
2、用來實驗的冷水、而睡、盛水的缸(每組一份)。
3、記錄實驗結果的表格、筆,張貼表格的'黑板。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欲望,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膨脹的結果。
(一)請幼兒觀察比較“海洋寶寶”泡水前后的差別。
(二)教師歸納:像放在水里的海洋寶寶一樣慢慢變大脹大的現象叫做膨脹。
二、區分哪些物品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
(一)教師呈現多種材料請幼兒猜測哪些放在水里能膨脹,哪些不能?
1、出示記錄
表(1)請幼兒看看有些什么?猜猜哪些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
2、請幼兒將猜測的結果填在“我猜”這一欄里,容易的打√,不容易的打×(用兩張顏色分別記錄)。
(二)幼兒操作實驗,驗證猜想。
1、教師提出要求:請幼兒仔細觀察,究竟哪些材料在水里容易膨脹?哪些不容易膨脹?并將觀察結果填在“我發現”這一欄里。
2、幼兒動手實驗,教師觀察、巡視,給予適當指導。
(三)展示幼兒記錄表,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其他幼兒一同對照(發現問題及時驗證)。
(四)教師小結
三、觀察比較物體膨脹速度的不同。
(一)擦側物體跑呢故障速度的不同。
1、提出要求,請小朋友猜猜“誰”膨脹的快,“誰”慢。
2、請幼兒將猜想結果用數字表示,填在記錄表(2)“我猜”里。
(二)幼兒操作實驗呢,驗證猜想的是否正確。
(三)教師小結
四、冷熱水中哪個膨脹快
1、出示冷熱水,猜測并記錄。
2、利用木耳展示證明,在熱水與冷水中的膨脹速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膨脹
教師例舉饅頭、氣球、爆米花等。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對枯燥的石頭或海綿等物體的浮沉,不是很感興趣。于是通過幼兒喜愛和熟識的蔬果,開展了此次活動《果蔬沉浮》。讓幼兒學習和獲得沉浮概念。讓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目標:
1.表達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現象。
2.獲得物體沉浮的概念。
3.學習簡單的記錄及統計。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實驗前后對照圖,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的實物和圖片,水箱。
活動重難點:
獲得物體沉浮的概念。
活動過程:
●引出主題激發興趣。
它們是誰?說出蔬菜、水果的名稱。
●觀察實驗,理解浮沉概念。
你們見過蔬菜水果游泳嗎?
自選一種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觀察在水中的狀態。用語言表達浮沉現象。
●猜測蔬果浮沉現象,用蔬果圖片粘貼方式表現蔬果浮沉實驗前的對照圖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數量作簡單的統計。
●請幼兒將蔬果放到水里做實驗,觀察它們在水里的現象,也用蔬果圖片粘貼的方式表現在蔬果浮沉實驗后的對照圖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數量作簡單統計。
●將實驗前后結果對照,增加活動趣味性。
活動反思:
針對小班幼兒來說,這個活動總體上比較滿意。在玩水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發現和獲得初淺的'“沉”“浮”經驗,幫助幼兒歸納和形成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讓孩子們做簡單的記錄,目的是讓他們通過記錄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狀態,并且根據水果在水里實際的沉浮狀態來驗證原有的猜想,調整自己的認識,使幼兒感知到:事物要通過實驗、探究來認識,一切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激發了幼兒極大的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科學活動教案怎么寫05-04
科學活動教案06-12
科學活動教案07-25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8-01
科學活動教案10-13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公開課04-11
[必備]科學活動教案07-29
科學活動教案[通用]05-30
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