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禮儀的基本理念
現代禮儀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大家需要學習什么禮儀知識,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現代禮儀的基本理念,歡迎閱讀與收藏。
現代禮儀的基本理念
(1) 禮儀
禮儀是一個復合詞,由“禮”和“儀”兩部分組成。
“禮”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疇和倫理概念。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禮”的本意是敬神。《辭海》對“禮”的注釋有三:
①本謂敬神,引伸為表示敬意的通稱;
②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舉行的儀式;
③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后人把“禮”引伸為禮貌、禮節,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溝通手段,它包含有人與人之間要互尊、互敬、互愛的意思。
按《辭源》解釋,“儀”有兩層含意。一是指容止儀表,如《詩經·大雅》所言:“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二是指法度、標準,正如《國語·周》中所說:“度之于軌儀。”《淮南子修務》中說:“設儀立度,可以不法則”。據我國先秦古籍《山海經》的記載:“其首曰招搖之山……有木焉,其狀如載,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轂,佩之不迷。”佩迷轂可以使人不迷,所以有佩迷轂的服飾禮儀。服之有佩,是新石器時期出現的,佩物多為玉、骨等物,佩物多呈動物形態,如玉鳥、玉魚、玉蟬等,帶有濃厚的修飾性質。禮儀后來演繹為一種手段和制度,并且有專門的行政部門, 如禮部等。《禮記》認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公爭辨識,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這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禮”與道德修養、導民治國、社會交往的關系。
英語中“禮儀”一詞 “Etiquette”是由法語演變而來的。法語原意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證”,用來發給進入法庭的每一個人,上面寫有進入法庭時應遵守的事項,作為人入庭后的行為準則。后來,各種其他場合也都制定了相應的行為規則,這些規則由繁而簡,形成體系,逐漸得到人們的公認,成為共同遵守的禮儀規范。
由此可見,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相互之間為了表示尊重而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交往程序。禮儀既可以指在較大、較正規場合隆重舉行的各種儀式,也可以泛指人們在社交活動中的禮貌禮節。
(2) 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質和行為。禮貌體現了時代的風尚和道德規范,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修養。禮貌總是在一個人待人接物中,通過儀表、儀容、儀態及談吐等體現出來。禮貌是文明行為的基本要求,是維護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觀條件。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難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果能夠講究禮貌、相互尊重、相互諒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會充滿友好和溫馨。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處于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行為環境中,表達禮貌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處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在誠懇、謙恭、和善、適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遜、冷漠自負、動作粗俗,就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就是不禮貌。禮貌應當是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真實體現,對人的尊重友好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表面虛偽的客套不是禮貌。講禮貌應當做到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熱情過度、過分殷勤、低聲下氣并不見得是禮貌。
(3) 禮節
禮節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問候、致意、祝愿等的慣用規則和形式。禮節是表示對他人尊重與友好的外在行為規范,是禮貌在語言、行為、儀態等方面的具體體現。與禮貌相比,禮節處在表層,禮節總是表現為一定的動作、行為。但這并不是說,禮節僅僅是一種表面形式,而應該說,尊重他人的內在品質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比如,尊重師長,可以通過見到長輩和教師問安行禮的禮節來體現;歡迎他人的到來,可以通過見到客人時起立、握手等禮節來表示;得到別人幫助,可以說聲謝謝來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這些禮節,對他人尊重與友好的禮貌得到了適當的表達。不懂得禮節,在與別人交往時,心中雖有對別人尊重的愿望卻表達不出。因此,禮節不單純是表面上的動作,而是一個人尊重他人的內在品質的外化。
禮貌、禮節和禮儀都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為,三者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從本質上說,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義和要求。
如果說禮貌側重于強調個人的道德品質,那么禮節側重于強調的就是這種品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有禮貌而不懂禮節就容易失禮,雖有對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卻不知如何去表達,就會在與人交往時出現尷尬、緊張和手足無措等現象。不懂禮貌,只學些表面的禮節形式,就難免機械模仿、故作姿態,讓人感到虛情假意。因此,講禮貌懂禮節應當是內在品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而禮儀的文化內涵要相對深些,它既包含禮(即禮貌、禮節),又側重儀(即程式化了的禮儀)。
禮儀的特征
禮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的行為準則,人們以此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協調和制約人際間的相互關系。與其他行為準則相比, 禮儀具有以下特點 :
(1) 規范性
禮儀是人們在各種交際場合待人接物時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性,不僅約束著人們在交際場合的言談話語、行為舉止,使之合乎成規,而且也是人們在一切交際場合必須采用的一種“通用語言”,是衡量他人、判斷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種尺度。總之,禮儀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自尊、敬人的慣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際場合表現得合乎禮儀,彬彬有禮,都必須對禮儀無條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爐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個人適應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適應自己的部分,都難以為交往對象所接受、所理解。
清代學者李子潛在《弟子規》中,要求他的學生從早到晚在飲食起居、言談舉止、接人待物方面必須按照禮儀程序去做:“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空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步從容,立端正。緩揭簾,勿有聲……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諄諄教導至今仍在影響著億萬中華子孫。
在外事活動中,周恩來總理十分注重禮節。他病重期間,重要的外事活動都堅持參加。后來病得連腳板也腫起來,他原來的皮鞋、布鞋都不能穿,只能穿著拖鞋走路。參加外事活動時,工作人員關心總理,讓他穿著拖鞋參加外事活動,認為外賓能夠理解。周總理不同意,他慈祥而嚴肅地說:“不行,要講禮儀嘛!”于是,他讓工作人員為他特制了一雙鞋。
(2) 傳統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現代禮儀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它根植于傳統文化這塊沃土, 因而有著深刻的傳統性特點。“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修禮、崇禮、習禮的傳統美德,深深地融入現代禮儀之中,約束和規范著現代人的行為。禮儀是將人們在長期生活及交往中的習慣、準則固定并沿襲下來,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禮儀這種傳統性是根深蒂固的。在社會生活中,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大都沒有形成文字,無需刻意傳播,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傳播、繼承、相沿成習、積淀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禮儀的那些繁瑣的、保守的內容不斷被摒棄,只有那些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質和主流的禮儀,才得以世代相傳,并被不斷完善和發揚。
(3) 共同性
禮儀是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同一社會中,全體成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禮儀隨著社會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特定文化為依據,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圍內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從而帶有明顯的共同性特點。禮儀又被應用于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其范圍和準則必須得到廣泛的認可,才能在相當的范圍內共同遵守,這也決定了禮儀的共同性特點。由于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禮儀規范的差異逐漸被打破,許多禮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認可,禮儀的共同性特點將會日趨明顯。
(4) 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 其運用要受到時間、地點和環境的約束,同一禮儀會因時間、地點或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就是禮儀差異性的特點。禮儀的差異性首先表現為民族差異性,不同民族的禮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習俗禮儀都凝結著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的文化情結,人們嚴格遵循,苦心維護,難以改變。比如同是見面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為個性差異,每個人因其地位、性格、資質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樣的禮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比如同是出席招待會,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現風格。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其時代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禮儀總是體現著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因而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差異。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禮儀改革,現代禮儀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使禮儀活動更加文明、簡潔和實用。
(5) 等級性
禮儀是效法天圓地方厚德載物的自我約束,體現在秩序上即對不同等級檔次的靈活因應。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長幼之分、男女之別來規范每個人的受尊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則要確定官方禮賓次序,確定官方禮賓次序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或社會地位的高低。禮賓次序雖然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禮賓待遇,但這并不意味著尊卑貴賤,而是現代社會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現,反映了各級公務人員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規范。禮儀的等級性在社會交往中還表現為雙向對等性,即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交往中,雙方人員在公職身份和社會地位上要相近,業務性質要相似,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雙方的交往還應當是一種尊重互換、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節上要有來有往、相互對等。這是工作需要與禮儀要求的結合統一。
現代禮儀
儀表,即人的外表,包括容貌、舉止、姿態、風度等。在政務、商務、事務及社交場合,一個人的儀表不但可以體現他的文化修養,也可以反映他的審美趣味。穿著得體,不僅能贏得他人的信賴,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還能夠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相反,穿著不當,舉止不雅,往往會降低了你的身份,損害你的形象。由此可見,儀表是一門藝術,它既要講究協調、色彩,也要注意場合、身份。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那么,在儀表方面我們應該注重些什么呢?
(一)我們應該注重儀表的協調
所謂儀表的協調,是指一個人的儀表要與他的年齡、體形、職業和所在的場合吻合,表現出一種和諧,這種和諧能給人以美感。對于年齡來說,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穿著要求,年輕人應穿著鮮艷、活潑、隨意一些,體現出年輕人的朝氣和蓬勃向上的青春之美。而中,老年人的著裝則要注意莊重、雅致、整潔,體現出成熟和穩重。對于不同體型,不同膚色的人,就應考慮到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
服飾。職業的差異對于儀表的協調也非常重要。比如,教師的儀表應莊重,學生的儀表應大方整潔,醫生的穿著也要力求顯得穩重而富有經驗。當然,儀表也要與環境相適應,在辦公室的儀表與在外出旅游時的儀表當然不會相同。
(二)我們的儀表應注意色彩的搭配
暖色調(紅、橙、黃等)給人以溫和,華貴的感覺,冷色調(紫、藍、綠等)往往使人感到涼爽、恬靜、安寧、友好,中和色(白、黑、灰等)給人平和、穩重,可靠的感覺,是最常見的工作服裝用色。在選擇服裝外飾物的色彩時,應考慮到各種色調的協調與膚色,選定合適的著裝、飾物。
(三)我們的儀表應注意場根據不同的場合來進行著裝,喜慶場合,莊重場合及悲傷場合應注意有不同的服裝,要遵循不同的規范與風俗。
二、著裝的原則規范
(一)成功的著裝
服裝不是一種沒有生命的遮羞布。它不僅是布料、花色和縫線的組合,更是一種社會工具,它向社會中其他的成員傳達出信息,象是在向他人宣布說:“我是什么個性的人?我是不是有能力?我是不是重視工作?我是否合群?”
舊時代的女性注重服裝的動機較單純,其目地無非只是為想獲得他人的贊美,或是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在講求男女平等的時代里,女人處處希望與男人平等競爭,簡單追求外表的性吸引,已并不能滿足這些職業女性,女性競爭者在著裝方面必須要更具道德魅力、審美魅力、知識魅力及行為規范的魅力,使服裝無形中為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職位升遷的機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不妨,舉幾個例子說明著裝與事業的關系。
例一:有位女職員是財稅專家,她有很好的學歷背景,常能為客戶提供很好的建議,在公司里的表現一直很出色。但當她到客戶的公司提供服務時,對方主管卻不太注重她的建議,她所能發揮才能的機會也就不大了。
一位時裝大師發現這位財稅專家在著裝方面有明顯的缺憾:她26歲,身高147厘米、體重43公斤,看起來機敏可愛,喜愛著童裝,象個26歲的小女孩,其外表與她所從事的工作相距甚遠,所以客戶對于她所提出的建議缺少安全感、依賴感,所以她難以實現她的創意。這位時裝大師建議她用服裝來強調出學者專家的氣勢,用深色的套裝,對比色的上衣、絲中、鑲邊帽子來搭配,甚至戴上重黑邊的眼鏡。女財稅專家照辦了,結果,客戶的態度有了較大的轉變。很快,她成為公司的董事之一。
例二:一位女推銷員在美國北部工作,一直都穿著深色套裝,提著一個男性化的公文包。后來她調到陽光普照的南加州,她仍然以同樣的裝束去推銷商品,結果成績不夠理想。后來她改穿色彩淡的套裝和洋裝,換一個女性化一點的皮包,使自己有親切感,著裝的這一變化,使她的業績提高了25%。
可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何得體,適度的穿著已成為一門大有可為的學問。就尋職或在職的女性而言,服裝風格的第一個原則,尤其在工商界和金融界或學術界,打扮過于時髦的女性,并不吃香,人們對服裝過于花哨怪異者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風、敬業精神、生活態度,一般都會持有懷疑態度。
(二)不恰當的著裝
成功的職業女性應該懂得如何適宜地裝扮自己,但在日常生活中,職業女性的著裝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過分的時髦。現代女性熱愛流行的時裝是很正常的現象,即使你不去刻意追求流行。流行也會左右著你。有些女性幾近盲目的追求時髦。例如有家貿易公司的女秘書在指甲上同時涂了幾種鮮艷的指甲油,當她打字或與人交談時,都給人一種厭惡的壓迫感,一個成功的職業女性對于流行的選擇必須有正確的判斷力,同時要切記:在辦公室重,主要表現工作能力而非趕時髦的能力。
2、過分暴露型。夏天的時候,許多職業女性便不夠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頗為性感的服裝。這樣你的才能和智慧便會被埋沒,甚至還會被看成輕浮。因此,再熱的天氣,應注意自己儀表的整潔、大方。
3、過分正式型。這個現象也是常見的。其主要原因可以說是沒有適合的服裝。職業女性的著裝應平淡樸素。"
4、過分瀟灑型。最典型的樣子就是一件隨隨便便的T恤或罩衫,配上一條泛白的“破”牛仔褲,絲毫不顧及辦公室的原則和體制。這樣的穿著可以說是非常不合適了。
5、過分可愛型。在服裝市場上有許多可愛俏麗的款式,也不適合工作中穿著。這樣會給人輕浮、不穩重的感覺。
(三)職業女性著裝規則
無可否認,女性在商業界的地位和信心越來越高,其工作時的服裝也尤為重要。可目前為止,職業女性的著裝一直是被爭論的問題。服裝界人士提出了若干職業女性著裝的原則。
1、套裝確實是目前最適合女性的服裝,但過分花哨、夸張的款式絕對要避免;極端保守的式樣,則應掌握如何配飾、點綴使其兔于死板之感,若是將幾組套裝作巧妙的搭配穿用,不僅是現代化的穿著趨勢:也是符合經濟原則的裝扮。
2、質料的講究已經是不折本扣的事實,所謂質料是指服裝采用的布料、裁制手工、外形輪廓等條件的精良與否。職業女性在選擇套裝時一定不要忽視它。
3、過分性感或暴露的服裝絕不能出現在辦公室中,這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如男同事或上司的非分念頭,更會使人留下“花瓶”的印象,而失去升職的可能。若是看重自身的職業或事業心重的女性,千萬要注意這一點、、
4、現代職業女性生活形態非常活躍,需要經常花心思在服裝的變化上,所以,懂得如何以巧妙的裝飾來免除更衣的問題,是現代職業女性必須明了的,在出門前,最好先略作安排以做萬全之計。
現代禮儀常識介紹
一、儀表儀態禮儀
保持頭發清潔,修飾得體,發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相適宜。男士應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場合不應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識的小動作。女性站立時雙腿要基本并攏,腳位應與服裝相適應。穿緊身短裙時,腳跟靠近,腳尖分開呈“V”狀或“Y”狀;穿禮服或者旗袍時,可雙腳微分。坐姿:入座時動作應輕而緩,輕松自然。不可隨意拖拉椅凳,從椅子的左側入座,沉著安靜地坐下。女士著裙裝入座時,應將裙子后片攏一下,并膝或雙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雙手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雙腿(一般不要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離座時,應請身份高者先離開。離座時動作輕級,不發出聲響,從座位的左側離開,站好再走,保持體態輕盈、穩重。走姿:行走時應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遵守行路規則,行人之間互相禮讓。三人并行,老人、婦幼走在中間。男女一起走時,男士一般走在外側。走路時避免吃東西或抽煙。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或問候,若需交談,應靠路邊站立,不要防礙交通。
二、交談禮儀
態度誠懇,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勢動作幅度要小。談話者應保持一定距離。在公共場合男女之間不要耳鬢廝磨,與非親屬關系的異性避免長時間攀談、耳語。對長輩、師長、上級說話要尊重,對下級、晚輩、學生說話則注意平易近人。同時與幾個人談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注意聽取對方的話。不可出言不遜、強詞奪理。不可談人隱私,揭人短處。不可背后議論他人,撥弄是非。不說荒誕離奇、聳人聽聞的事,不搞小廣播。談話中意見不一致時,要保持冷靜,以豁達的態度包容異已或回避話題。忌在公眾場合為非原則性問題大聲喧嘩、爭執打鬧。遇有攻擊、侮辱性言辭,一定要表態,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飾禮儀
服飾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著裝是一門藝術,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公務場合著裝要端莊大方;參加宴會、舞會等應酬交際著應突出時尚個性;休閑場合穿著舒適自然。全身衣著顏色一般不超地三種。男士著裝:男士穿著西裝時務必整潔、筆挺。正式場合應穿著統一面料、統一顏色的套裝,內穿單色襯衫,打領帶,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裝,在正式場合下不能脫外套。按照國家慣例,西裝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國最多只加一件“V”字領毛衣,以保持西裝線條美。襯衫的領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漬。襯衫下擺要塞進褲子里,系好領口和袖扣,襯衫領口和袖口要長于西服上裝領口和袖口1—2厘米,以顯有層次感,襯衫里面的內衣領口和袖口不能外露。領帶結要飽滿,與襯衫領口要吻合。
領帶的長度以系好后大箭頭垂到皮帶扣為宜。西裝穿著系鈕扣時,領帶夾夾在襯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鈕扣之間。穿西裝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顏色不應淺于褲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黃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襪子一般應選擇黑色、棕色或藏青色,與長褲顏色相配任何時候,忌黑皮鞋配白襪子。女士著裝:辦公室服飾的色彩不宜過于奪目,應盡量考慮與辦公室色調、氣氛相和諧,并與具體的職業分類相吻合。服飾應舒適方便,以適應整日的工作強度。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飾是辦公室所忌用的。較為正式的場合,應選擇女性正式的職業套裝;較為寬松的職業環境,可選擇造型感穩定、線條感明快、富有質感和挺感的服飾。服裝的質地應盡可能考究,不易皺褶。穿裙子時,襪子的顏色應與裙子的顏色相協調,襪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輕女性的短裙至膝蓋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適、方便、協調而不失文雅。飾物:佩戴飾物要考慮人、環境、心情、服飾風格等諸多因素間的關系,力求整體搭配協調。遵守以少為佳、同質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則。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領飾、項鏈等,注重少而精,以顯陽剛之氣。女性飾物種類繁多,選擇范圍比較廣,飾物的佩帶要與體形、發型、臉型、膚色、服裝和工作性質相協調。吊唁時只能戴結婚戒指、珍珠項鏈和素色飾物。
現代禮儀重要性
1、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物質文明是基礎,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反過來,精神文明也反作用與物質文明建設,并在一定條件下決定著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講究禮儀,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有助于協調各方的經濟利益與矛盾,有助于協調經濟實體內部的各種關系,增加內部凝聚力。可見,講究禮儀不僅僅是精神文明問題,它在市場經濟中作為一種手段,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
2、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思想道德建設,而禮儀在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規范人們的行為,防止和減少各種丑惡現象的發生,凈化社會環境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禮儀能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講究禮儀既是人際交往中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行為,也是一個公共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一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人,往往也在待人接物、儀表儀容、談吐教養等行為舉止各個方面表現出高尚的禮儀,這是其內心所具備的高尚道德和文化素養的反映。其次,禮儀對社會能起到凈化和美化的作用,因為它不僅反映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還可以形成一種具有約束力的道德力量。再次,禮儀能提高人們的修養,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溫文有禮,談吐不俗,養成守紀律、有禮貌、講衛生的習慣,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勞動紀律,培養待人有禮、助人為樂的社會公德和優良品質,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3、有利于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
國際交往中,既有各國來旅游、訪問、工作、經商的,也有我們走出國門的,大家講究國際禮儀交際禮儀,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民族特點,會對我們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發揮,起到良好的效果。
【現代禮儀的基本理念】相關文章:
現代禮儀的基本特點03-01
現代禮儀的基本原則02-28
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03-11
金正昆談商務禮儀的三個基本理念09-24
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合集08-31
西餐的基本禮儀-飲食禮儀02-26
集會的基本禮儀04-04
待客的基本禮儀06-01
韓國的基本禮儀08-21
基本西餐禮儀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