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有哪些音樂家?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音樂家的勵志故事,與大家分享學習。
有關音樂家的勵志故事1: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們稱為“音樂神童”。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他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團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由于父親是佚名音樂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親的培養和熏陶,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彈鋼琴,莫扎特搬來一個小凳子在一邊觀看,他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以后,每當爸爸教姐姐彈琴的時候,他都在一邊聽,莫扎特的記憶力個性好,只要是他聽過的曲子,他都記得,每當姐姐彈錯音樂的時候他都能準確的指出來。
在莫扎特的指指點點中,父親發現了兒子的天才,于是當莫扎特4歲的時候,父親便開始教他彈琴了,莫扎特年級雖小,許多技巧復雜難度大的協奏曲他都背誦下來,還彈的很好。
4歲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樂才華,每當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他都要獻上一曲給大家消遣消遣。個性是家里有客人來的時候,他更是喜歡變現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許不允許,便跑到鋼琴邊上彈了起來,凡是聽他彈過的客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
5歲的時候,剛上一年級的小摸著特便會自我創作各種曲子了,這個城市里的人們都明白他們家出了一個音樂小天才。
在家里,經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來練小提琴,這2個朋友是和爸爸一齊同臺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聽見爸爸和朋友們在客廳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我也拿著小提琴來到客廳,平時摸著特主要是跟爸爸學鋼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純粹是為了調節。
“爸爸,我來擔任你們的第2小提琴手,行嗎?”
“不行,這個曲子你還沒有練習過”
“我能夠看著譜”
“行行,就讓我們的小天才試試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發言了。
就這樣,莫扎特跟著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塊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結束了,三個大人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了,大家都看著小莫扎特,為他的才華目瞪口呆。
“天啊,你這小家伙真是一個天才”
莫扎特的父親發現自我的兒子的確在音樂方面具有才華,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父親便帶著孩子們到外地去演出,6歲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齊到維也納、荷
蘭、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們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聽眾經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歲那年,他遇到了音樂大師巴赫,巴赫十分喜歡這位音樂天才,于是親自指導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聲創作的音樂領域有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莫扎特還寫了超多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完美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征,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
有關音樂家的勵志故事2:巴赫的故事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10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并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柜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愿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于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卷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后,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并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后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于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圣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并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里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回到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饑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饑。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先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舍。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回到。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并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并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后,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仿佛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么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后這樣評價他:“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之后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能夠與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97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并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
入土難安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萊比錫圣約翰教堂墓地的南墻下,沒有墓碑或任何紀念物。因此,他的準確墓址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近一個世紀后,人們才又記起了這位音樂大師。1850年成立的巴赫學會為了彌補前人忽視大師的罪過,決定在1885年即巴赫誕辰200年之際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滄桑,風物全非,墓地已是荒煙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尋。無奈,萊比錫市政委員會只好在墓地南墻釘了一塊銘牌,上面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處”
又過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墻,挖掘地基,這才有了一個尋找巴赫遺骨的機會。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尋找巴赫遺骨無異于大海撈針。幸好查點紀錄才明白,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殮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頭部很大,額頭略平,下巴厚重,眼窩深陷。經與巴赫肖像比較,又經科學的檢驗,認定這就是巴赫的遺骨。隨后,遺骨被裝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約翰教堂的祭壇下。石棺上簡潔而莊重的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由于二戰戰火的破壞,巴赫的棺材又于1950年遷往圣托馬斯教堂。就這樣,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為安。他雖沒有像亨德爾那樣享受國葬,極盡哀榮(亨德爾葬于歷代國王圣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謂“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卻也沒有像貧病交加死去的維瓦爾第那樣,被草草埋在亂葬冢,讓后人永遠無法尋覓。巴赫的一生可謂生得踏實,死得平凡,但他卻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鑄就了一種超越生死界限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