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部審計論文
外部治理在審計定價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外部審計論文,歡迎各位閱讀哦!
外部審計論文
摘要:什么是大數據?國外不同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士給出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我國政府部門對“大數據”高度重視,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指出: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在《行動綱要》的指引下,大數據技術正逐漸為各行各業所認知和應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即外部審計的大量工作就是對財務等相關數據的采集、分析和運用,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挖掘審計數據,將大大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能力、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大數據理念正在對外部審計的理論和實踐產生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大數據 外部審計 應用
一、在風險評估階段,利用大數據識別錯報風險
(一)外審領域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大數據”
現代審計范圍不斷擴大,隨著云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財務軟件、ERP管理系統、SAP管理系統、審計軟件等的應用,注冊會計師可以從眾多渠道、更容易地獲取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不斷積累的數據已在體量上形成“大數據”。
注冊會計師所收集的數據,可能包含企業自成立到審計時幾年、幾十年的相關信息,也可能包含行業的、類似企業的比較數據,這些數據既可能與財務相關,也可能與財務無關,但都是必要的,沒有多余的信息。唐代的韓愈在《進學解》中說:“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注冊會計師作為外部審計的“良醫”、“良工”,需要的是對這些“數據”俱收并蓄、善加利用。
(二)風險在哪里?“大數據”來告訴你
對于注冊會計師來說,大數據就像是一座金礦,有用的信息就蘊含在其中,需要審計人員采用大數據技術去分析和提煉。大數據技術告訴我們只有掌握足夠大的數據樣本,運用大數據理念進行分析和挖掘,才能發現用其他方法很難或無法發現的規律、趨勢和異常;且大數據只會告訴我們分析的結果,而不會告訴我們原因,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我們的審計工作來說,知道風險所在、異常記錄,揭示了錯報風險領域就已經達到了風險評估的目的,完成了這一階段的任務。
(三)運用“大數據”,構建數據庫是前提
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推進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與審計機關實現信息共享,加大數據集中力度,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 [2]隨著國家審計數據系統、“國家政府信息開放統一平臺和基礎數據資源庫”的構建和完善,以及政府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工程的推進,將對注冊會計師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審計提供極大的便利。同時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內的信息化建設與共享,對于外部審計領域成功應用大數據具有重要作用。廣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從業人員,也期望注冊會計師協會作為行業的管理者和引領者,能夠整合注冊會計師掌握的海量原始數據、政府部門及其他來源的數據,在已經運行的法律法規庫和經濟數據庫的基礎上,構建行業內的更大規模的審計數據系統。
當然,大量的數據還是依靠注冊會計師和會計事務所的長期搜集、整理和積累,事實上國內外許多知名會計事務所早已建有自己的數據系統,在提供審計、管理咨詢等服務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在實質性程序階段,運用大數據改進審計方法
(一)以詳細審計、整體審計,取代抽樣審計
從世界審計史的發展來看,在審計發展的早期階段――19世紀末以前,審計師大都運用詳細審計技術對財務資料或其他記錄進行逐筆審查。當時,企業規模較小,經濟業務不很復雜,審計師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經營活動日趨復雜,會計記錄成倍增長,致使審計師無論從專業能力,還是花費的時間、費用來看,都無法繼續運用詳細審計。[3]在這種情況下,抽樣審計就應運而生了,并逐漸取代了詳細審計。但抽樣審計無論抽樣方法設計的多么科學,始終都是對部分樣本的審查,是以部分推測整體,它提供的只能是合理保證;甚至是以偏概全、審計失敗,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可以說,抽樣審計是在經濟、科技發展水平限制下的無奈之舉。
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紛紛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做事的思維和方法。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審計科學的發展,使審計師能夠快速獲取、分析并審查一個跨國的、擁有眾多分支的龐大商業帝國海量的財務和非財務數據,采用詳細審計的技術條件、物質條件已經具備。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詳細審計,檢查所有的樣本,顯然能夠避免抽樣審計以偏概全的弊端,使所有異常記錄都無處遁形,對于保證審計質量、避免審計風險,具有重要乃至革命性的作用。
(二)仰之彌高的“大數據”,如何“入吾彀中”、為我所用
唯有創新電子審計技術,充分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開發和完善審計軟件、數據分析軟件等輔助工具,才能促使大數據審計技術落地。大數據是經濟、科技發展的產物,其運用也必須以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作為支撐和基礎。財務核算軟件、ERP管理系統、SAP管理系統等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用,企業信息生成越來越電子化、自動化、數據化。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審計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充分運用電子、信息等技術手段,實現審計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提高審計手段的科技含量。
在手工記帳時代,財務數據的采集、各種審計明細表的填列,耗費了注冊會計師大量寶貴時間,往往填列一個較復雜表格就需耗費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而企業采用財務軟件實行電算化后,注冊會計師借助各種審計軟件的“取數工具”,可在數分鐘內完成一年甚至多年財務數據的采集,大大簡化了審計工作流程、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現在,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財務云”、“審計云”的出現,審計數據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實時傳輸,審計模式也正在由集中審計向分散審計、實時審計發展,這必將推動審計由事后審計向事前審計、事中審計發展,大大提高審計成果的時效性。 數據采集的便利化、實時化,為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創造了前提條件。但如果依靠人工去分析、核查這些海量數據,無疑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這就要求創新電子審計技術,開發適應大數據審計所需的審計軟件、“尖端數據分析工具”,以配合注冊會計師的人工分析、職業判斷。大數據審計技術的運用,可以將審計人員從繁雜、重復的“低級”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之能夠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更有價值的審計分析和職業判斷上。這必將大大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能力和效率,解放和提升審計“生產力”,促進外部審計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三、在審計報告階段,利用大數據形成綜合性審計成果
注冊會計師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審計的過程中,通過采集、分析、挖掘、判斷大量數據信息,不但可以獲取有關審計結論的證據,還可以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揭示企業的發展趨勢、面臨的風險等。
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期望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更具有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以降低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企業及其管理層希望審計報告的內容能更為詳實,外部審計師能為其提供審計報告之外的管理建議等增值服務。2016年1月7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審計報告相關準則征求意見稿,此次修訂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提高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增強其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4]這不僅是中國審計準則動態國際趨同的需要,也響應了政府、企業、投資人等審計報告使用人的要求。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能力,形成了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內部控制、發展趨勢、面臨風險等方面更為廣闊的審計成果。將這些綜合性的審計成果提供給政府部門、企業和投資人,將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促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堵塞風險漏洞以及為國家的經濟決策服務,其創造的價值將遠遠超過審計報告本身。
大數據技術作為新生事物,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方興未艾。大數據技術在外部審計領域的應用,將促進審計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只有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在外部審計領域的應用,勇于創新外部審計的理論和方法,才有可能使我們趕上甚至引領世界審計技術發展的潮流,而不是始終做跟跑者。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發〔2015〕50號《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2015
[2]國務院國發〔2014〕48號《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 2014
[3]文碩.世界審計史[M].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
[4]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報告相關準則修訂(起草)說明.2016
【外部審計論文】相關文章:
內部審計論文02-06
績效審計論文(精選13篇)10-13
內部審計論文(15篇)02-06
內部審計論文15篇02-06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
風險導向審計在建筑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論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