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分析的優秀論文

時間:2021-06-10 18:44:03 論文 我要投稿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分析的優秀論文

  在進步,世界在,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工作在當前已經時不可待。陳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內容從傳統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討。"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分析的優秀論文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計算機是工具,學會使用計算機是同會讀、會寫、會算一樣的;但計算機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會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計算機的優秀用戶,還應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并不能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有別其他課程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設計應有所突破,而近年來在西方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于是顯身成為一種不錯的教學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信息技術是指人類對載有信息的數值、語言、文字、聲音、圖像和影像等進行采集、處理、儲存、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其教育目標即在于使學生能計算機這一工具實現信息管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和信息傳遞。基于此,筆者結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傳統教學設計理論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探索性的。

  一、教學目標分析上: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設計中通常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而是從如何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盤否認教學目標分析的作用。因為每一節課內容總是由基于知識點組成的`,而各個知識單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屬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領、基本原理,而有些則屬于當前學習階段只需要了解還無需掌握的知識,如"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就屬于后者。可見,對當前所學的知道不加區分一律要求對完成"意義建構"(即達到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是不適當的。所以應該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其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或曰"基本內容"),然后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這樣建構的"意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才是符合教學要求的。

  二、教學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為達到教學目標所需掌握的知識單元)和教學順序(對各知識單元進行教學的順序);

  根據教學內容和者特征的確定教學的起點;

  ①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

  ②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

  ③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根據以上的原則,確定教學內容有以下的步驟:

  1)課前先深入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情況。因為有些學生或自學或通過其它途徑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學目標中確定的教學主題,這樣他們就有可能希望能通過課堂教學獲取教學主題相關知識的深化;而有些學生則對這些知識內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統"一章中有些學生已經學會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對"操作系統"、"文件夾"、"文件"等的概念卻搞不清楚。

  2)對了解到的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學生層次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上的制定。即將一節課的知識分成幾個層次:基礎、提高。因為Windows98操作系統提供的一種可視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開文件"、"文件復制"……,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掌握的,而這些又是以后課程必需的基礎,所以我將它歸入基礎部分;而"資源管理器"則涉及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就相對難了些,我就把它歸為提高部分;

  3)仔細分析知識點,基礎部分中找重點,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學生們會不甚重視或者對在了解學生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強調;提高部分則挖掘基礎。

  4)制定學習任務,創設問題。

  三、教學過程中的設計

  1.將教學內容中基礎部分的重點知識點(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簡潔明了的方式進行講解。“Windows98的運行環境、安裝、啟動……”就屬于這部分。

  2.將學生分組,并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一般可以以提出問題或分配項目的方式。分組時可根據學生本身素質分基礎和提高,人數一般為4、5人為佳。如基礎組的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為讓他們完成一些作業如:"⑴在桌面上移動圖標⑵打開"開始→程序→附件→游戲→紙牌",并通過使用"幫助"玩該游戲⑶……";提高組的學生則提出問題:"結合前面介紹過的操作系統知識理解Windows98中的資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結構及文件操作。"

  3.學生協作完成任務,教師適時進行引導。

  4.學生各組進行交流討論。可采用各組匯報及各組之間互相提出意見或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也在此中參與,但是主要還是以監控、分析和調節學生各種能力的為工作重點。

  5.教師根據觀察和分析可適當布置新的作業任務,將基礎組和提高組進行重新組合來完成作業。這樣一來可以強化練習,鞏固學習效果;二來可以將學生之間的差距拉短,學習好的學生可幫助差的學生,從中也有助于個人學習系統化理解,而學習上相對吸收慢的學生則會在其中獲取新知識和學習壓力,如果老師能正確引導讓學生將此壓力轉變為動力,那么他們就會更努力更自主地學習。

  另外,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特別要注意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就能使教學開展得順利而且有效。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基礎,電化》,何克抗,1997年第3、4期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何克抗,1998.12,載全國機教育網之專家論壇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分析的優秀論文】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分析探討教育論文07-05

關于新課程下回歸生活理念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研究優秀論文06-14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反思06-14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心得06-11

數學教育課程教學能力評價研究的優秀論文03-31

新課程下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優秀論文06-13

德育網絡建設分析優秀論文06-11

高校德育理念分析優秀論文06-11

空間設計課程教學的延伸分析論文06-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爽aⅤ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