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小論文

時間:2021-06-10 12:19:14 論文 我要投稿

生物化學小論文

  生物化學專業是一門理論學科,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生物化學小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生物化學小論文

  生物化學小論文一

  到了近代之后,西醫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是當時社會環境所需要的。而西方的生物化學在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對于后世生物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還促進了醫學體系的形成。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早期的生物化學教學和研究活動

  1915年前后,有些教會醫學校開始在有關課程中粗略地兼授一些生化知識,尚無單獨的生化課程。1917年,湖南湘雅醫學院出現正式教授的生化課。1919年協和醫學院將生理學、生理化學和藥理學組合成為一個系,由伊博恩負責,開始給本科生講授生化課。1921年,吳憲由美回國到協和工作,與Embrey和汪善英一起擔任生理化學的教學工作。1923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立生理-生理化學科,當時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理生化內容仍是合在一起講授的。在此前后華西大學醫牙學院也在生理學中介紹有關生化知識,同時還講授生化臨床檢驗。齊魯大學醫學院在相關課程中也講授一些生化知識。總之,在1924年之前。我國的生化科學剛剛傳入,生化教學處于探索、準備階段。

  在這段時間內,國內也開展零星、初步的生化研究工作,主要限于食品的分析方面,如對皮蛋、荔枝、牛奶產品、大豆營養價值的研究等。

  二、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19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生物化學系,吳憲任系主任。吳憲為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一方面廣為網羅人才,吸收了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生化專家林國鎬、周田、張昌穎等參加他主持的生化系,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國內的年輕生物化學工作者。協和生化系成為當時國內生化教學和研究的中心,對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改進、生化研究的深入和擴展以及生化人才的培養都起了帶頭作用,也標志著我國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

  1925年以后,隨著國內醫學教育事業和生物科學研究機構的逐漸發展和國外留學專家的歸來,我國生物化學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首先,國內許多醫學院校相繼成立了生物化學系(科);其次,各醫學院校的生化教學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內容基本上已接近當時美國的水平;再次,許多生物科學和醫學研究機構開始了多方面的生化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和報告,取得了一些成就。

  1931年,吳憲等在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蛋白質變性研究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研究了影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及蛋白質變性的生化特性,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吳憲的學說至今仍為生化教科書所采用。吳憲是我國生物化學的奠人之一,也是國際生化某些領域的開創者,他與Folin建立的血液系統分析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為現代臨床化學奠定了基礎。

  本世紀前40年是維生素研究的高潮時代,我國許多生化工作者對維生素的研究也很活躍,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種食物和藥物中維生素的分布和含量上,王應睞、侯祥川、張昌穎等對維生素測定分析的方法也有研究和改進。這段時間里,國內生化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食物化學和營養化學,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城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蛋白質在營養上的重要地位被認識的更加清楚,我國學者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成就,并結合我國國情,對食物構成和膳食習慣等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萬昕、吳憲等對素膳的營養價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他們觀察了純素膳與葷索雜膳對大鼠生長、生殖、基礎代謝、抗病力及壽命的影響,證明素膳的營養價值略遜于葷素雜膳,對我國人民傳統的飲食習慣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營養缺乏性疾病是本世紀初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侯祥川對維生素A、D缺乏與疾病的關系(1929~1930),吳鼎與諸福棠研究了兒童和成人維生素A含量與疾病的關系(1940),還有蘇祖斐、楊愛德及侯祥川、楊恩孚等對維生素B缺乏病的研究,張昌穎、陳同度等對維生素D缺乏的研究等。

  三、抗日戰爭時期及抗戰以后的生物化學

  1937年蘆溝橋事變之后,接近戰區的政府所屬教育和科研機構紛紛內遷。暫時留在原址的英美資助的教育、科研單位也隨著戰爭的發展相繼被迫停辦。珍珠港事件之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吳憲、周田等對抗體的分離、提取、抗體的化學本質、分布及補體各方面都開展了一些研究,為我國免疫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所的侯祥川、倪章琪等繼續進行維生素與疾病的研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與燕京大學被日軍封閉,隨之雷氏德研究所等機構也被日軍占領,至此淪陷區的生物化學和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遷至后方的國立大學及醫學研究機構和當地的教學科研單位,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仍克服重重困難,維持著一般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后方生化教學研究中心之一。1943年,中大醫學院生化系遷至成都,重新建立了實驗室,創辦了第一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生化研究所,還協助和接受培訓了其它學校的一些學生。

  在重慶的上海醫學院、江蘇醫學院、復且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教學研究機構也堅持了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昆明市也是當時生化活動的中心之一,西南聯大清華生理實驗室繼續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并創辦了英文生化簡報《BiochmicalBulletin》用土紙油印發行,共出刊63期,為促進生化研究,交流信息做出了貢獻。1938年,由中大醫學院鄭集發起生物化學報告會,促進了成都地區生化學術交流,后來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成都生化學會”(1943)是我國第一個地區性生化專業學術團體。在紙張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刊載生化論文的期刊發行,如《中國化學會會志》、《實驗衛生》、《營養專報》等,有助于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中央衛生實驗院是抗戰期后方推動戰時營養研究的中心。1941年中央衛生實驗院在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營養會議,著重討論了戰時國人的營養問題和決策。會上一致同意成立中國營養學會,推定鄭集為籌備會負責人。1945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營養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營養學會,萬昕任第一屆理事長,并出版《中國營養學雜志》。

  1945年抗戰結束后,內遷各院校,科研機構相繼回遷原址,生物化學的教學和研究逐漸得以恢復。北京、上海先后成立了地區性的生化學會,上海生化學會出版了《生物化學》的刊物。隨著生化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學者認為有必要組織全國性的組織,以協同發展,于是倡議成立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學會于1947年正式成立。我國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歷經坎坷,但經過生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生化學事業終于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為我國現代生物化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生物化學小論文二

  1文科生生物化學教育現狀分析

  文科生和理科生基礎不同,生物化學相關知識不能很好地銜接,因此,學校主要采取小班式教學。將文科生放在一個班,教師可以放慢進度,將與授課內容有關的高中基礎知識補充講解,方便學生理解后續授課內容,然而目前大學生物化學課普遍存在內容多但課時少的矛盾,使一些教師不注重教法探討和學法研究,往往忽視學生主體,大多利用多媒體技術,以講授法為主,實施灌注式、填鴨式教學策略。對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教學內容方法區別不大,雖然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是教學效果差,學生短時間無法掌握,學習難度大,每次上課感覺在聽“天書”,久而久之便產生厭學情緒,逆反心理,沒有信心學好生物化學,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積極開展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需要生物化學教師共同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2生物化學教學策略的改進

  2.1幫助學生陪養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態度決定一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從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錦句可以得到啟示,做好一件事,態度是關鍵、興趣是動力、信心必不可少。要想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這三要素同樣不可或缺。首先,學生要明確學科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緒論課是一門課程的縮影和向導,是引發學生習興趣、明確學科重要性、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的重要開端,第一節課學生好奇心都較強,應利用這一特點,精心設計有效引導,使學生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隨著多媒體的普及,利用網絡開拓生物化學知識領域成為提高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教師可利用課間播放一些生物化學的影視資料,學生可在課后充分利用網絡查閱資料,觀看生物化學相關視頻。另外,學生可利用圖書館資料讀一些相關的課外書籍。從多個方面讓學生感受生物化學的神奇與奧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生物化學教材中的物質代謝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涉及多步化學反應以及多種酶,內容較為抽象,難懂易忘,若僅用化學結構式和反應方程式來講解內容難免枯燥乏味,如何讓學生易于接受呢?首先,概述三大物質代謝,其次章分節詳細講解,最后總結三大物質之間的代謝聯系。整個教學采取總-分-總的教學策略,注重理論和實際結合,例如:講解糖代謝時可結合學生體內1d的糖代謝變化分析,掌握血糖的三大來源四大去路。講解三大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時,以高糖高脂高蛋白飲食、肥胖患者、三高人群為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密切結合學科前沿知識、最新研究進展、科學家趣事、臨床實例、日常生活實例等,來增加講解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該理論告訴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教學充滿信心,并努力創設條件和機會促進每位學生增強自信心,引導文科生從心理上消除畏難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文科生的接受能力,由簡到難、由淺到深的授課,精選教學內容,減輕學生負擔,切不可“滿堂灌”。另外,通過情感教育激勵學生,關愛學生,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布置課前預習,提高教學質量,考察學習效果

  教師應要求學生課前預習,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背景資料及熟悉一些專有名詞,不求深入,初步做到課前心里有底,這樣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課堂上,學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核酸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章,涉及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核苷酸、堿基、戊糖、磷酸等名詞術語和它們之間的包含關系,學生通過多讀多查,熟悉定義,理順關系,那么聽課過程中會很輕松,克服了生物化學教學課時少但內容多的矛盾。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將內容分為了解、熟悉、掌握三個層次。授課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利于學生把握生物化學的主線。教學大綱要求了解的內容,教師可將該內容布置為課后作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要求熟悉和掌握的教學內容,教師需注重學習思路、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講授。生物化學教學中,教師通常利用多媒體與黑板相結合的手段授課,多媒體教學既能將抽象的內容、復雜的代謝過程直觀生動地表達出來,動畫、視頻等元素又能增加生物化學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縮短教師板書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授DNA的復制過程時可通過動畫短片,生動地展現各種酶、引物、底物及其他蛋白質因子的動態變化,從而使枯燥乏味的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多媒體在當代教學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手段有一定的缺點,使用不當反而效果大打折扣。教師一定要在幻燈片制作上下功夫,在教學中掌握技巧,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要將多媒體與板書、教材有機結合,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生物化學教學方式種類繁多,如講解式、引導式、啟發式、舉例式、探究式等。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教學章節靈活選用,一堂高質量的生物化學課往往運用了多種教學法。生物化學知識點繁多、大多需要理解識記,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巧妙地結合起來,對于需要記憶的內容不要“死記”,而要“巧記”。利用諧音、順口溜、小詩歌記憶法幫助學生記憶。例如可以利用諧音:“假設來借一兩本書”,記憶8種必需氨基酸———甲硫即蛋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另外以理解為基礎才能記得牢記得準。文科生大多具有思維活躍、理解力強、擅長記憶等優點,因此,利用文科生的長處,方法得當,肯下功夫,相信每個文科生都能學好生物化學。為了督促學生學習,教師可通過課間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實踐表明,課堂提問可增進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獲得信息反饋、提高教學質量。開設討論課不僅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課后,布置作業,督促學生鞏固已學內容,鼓勵學生利用郵件、QQ、微信等現代通訊手段,相互討論,共同學習。

  3結束語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復雜系統。同樣,在生物化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把握文科生生源特點,生物化學學科特點,探究教學手段和改進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如何發揮文科生的優勢,克服生物化學學習劣勢是物化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師要不斷探索、更新觀念,用新思維、新觀點、新方式進一步鞏固成果,才能更好地為醫學教育事業服務,培養出新的創造性人才。

【生物化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化學論文04-04

食品生物化學論文04-04

與生物化學有關的論文04-04

生物化學技術論文04-04

生物化學類論文04-04

生物化學的論文分享04-04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04-04

科學小論文獲獎論文04-09

科學小論文獲獎論文02-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夜夜久久国产精品亚州AV | 日韩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婷婷亚洲婷婷7月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