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演示三圈環流的教學論文
在自然地理中,三圈環流是重點,需要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一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模型,而學生抽象能力差,很難做到。
我在教學中創造了一個以學生活動來演示三圈環流的方法,現簡述如下:
課前準備四張白紙,寫上東南西北,將一個班學生排成七排。
講一下單圈環流,然后說實際上有地轉偏向力會形成三圈環流。接著演示,先以北半球為例,七排學生依次代表0°,20°N,30°N,50°N,60°N,80°N,90°N.把東南西北貼好,以黑板為南,以黑板 的后墻為北,東西貼到教室兩側。
第一排代表赤道。(第一排把本子舉起,表示空氣上升)
最后一排代表北極。(第七排舉起一摞書,往桌子上放)
赤道上空為高壓,北極上空為低壓,在空氣中氣流由高壓指向低壓。(第一排站起來,表示在高空,把書傳到第二排,第二排站起來接過書,假裝往北極第七排那里傳。問第二排的同學,是什么風?)
指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在30°N時,風向成為西風。(第二排站著把本子沿著西南方向傳給代表30°N的第三排,第三排站著接,并沿東西方向拿好,表示受到西風的.影響。)
赤道上空的氣流,為副熱帶高壓帶。(第一排把本子傳給第二排,第二排斜拿書,第三排拿書后,往桌子上放,表示氣流下沉)
30°N近地面是副熱帶高氣壓帶,而赤道近地面是赤道低壓帶,近地面氣流由高壓指向低壓。(第三排坐著傳,表示近地面,傳給第二排,第二排坐著接,同時想怎么拿本子才對,提示考慮地轉偏向力,應呈東北方向,受到的是東北風,第二排再傳給第一排。)
這樣在赤道和30°N之間形成了一個低緯環流圈,讓學生思考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應為順時針。)
近地面是盛行西風。(第三排坐著把一部分本子傳給第二排,另一部分傳給第四排,第四排坐著呈西南方向接本子)
北極近地面是極地東風。(第七排坐著傳本子給第六排,第六排接書時呈東北方向接)
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副極地低壓帶。(第五排站著把書傳給第四排,第四排站著接書,又傳給第三排,第三排站著接,然后坐下,表示補充副高的下沉氣流)
這樣在30°N和60°N之間形成中緯環流圈,想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應為逆時針。)
60°N的上升氣流還有一部分流向極地上空,補充極地高壓的下沉氣流。(第五排把本子傳給第六排,第六排傳給第七排,第七排站著接,然后坐下,表示補充極地高壓的下沉氣流。)這樣在60°N和極地之間形成高緯環流圈。判斷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應為順時針。)
這種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筆者認為值得推廣,也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
【課堂演示三圈環流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Prezi演示軟件生物教學論文06-13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之演示教學法研究論文07-04
淺談物理演示實驗教學論文06-22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01-11
《熱力環流》的教學反思07-04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11-16
培訓教學要強化演示實驗論文07-04
課堂教學論文04-13
課堂精彩教學論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