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論文
巧用心理效應,進行有效提問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調節(jié)教學進程,緩解課堂氣氛,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必須要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計。而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如果能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巧用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將會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提問有“法”——利用雞尾酒會效應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經歷:在人聲嘈雜的聯(lián)歡會上,如果哪個角落突然傳來你的名字,你馬上就會警覺起來,有時候你還能聽到某個熟人似乎也來到晚會了,你的耳朵似乎能過濾聲音,總是能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這種在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的雞尾酒會效應,在課堂提問中同樣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成為學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為學生交頭接耳時的注意背景。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講究提問方式,做到提問有“法”。
精心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處于分散階段,要想成為學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須精心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學習即生活,對于思想品德課堂尤其如此。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生活中的興趣所在,除了關注社會熱點及重大事件外,還要從學生的身邊取材,選取符合教學內容的材料來設置問題。
提問方式多樣化。要想整堂課都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要注意提問方式的多樣化,使課堂提問真正成為一門藝術。首先,設置的問題類型應該多樣化。思想品德課堂中常用的問題類型有:選擇式問題、反問式問題、開放型問題、引導型問題、推測型問題、裝傻型問題等。(教學論文 )在課堂提問中不斷變換問題的類型遠比一直使用單一類型的問題有效得多。其次,在選擇學生進行回答時,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藝術。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選擇學生進行回答:隨機點名式、好差兼顧式、小組推選式、舉手回答式及集體回答式。各種方式交錯使用,不但能較好地達成教學效果,還能使課堂提問面向全體,使所有學生在教師提問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對問題進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學生的名字是他們最敏感的信號之一,因此在課堂提問時除了要講究提問方法之外,還要盡可能地記住學生的名字,了解學生的特點,這樣產生的雞尾酒會效應將更加顯著,課堂提問也會變得更加有效突出,這也是班主任在自己班級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較集中的原因之一。
二、提問有“度”——避免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xiàn)象。要想讓課堂提問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避免超限效應的出現(xiàn)。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做到適時有度,對提問頻率及提問時機進行適當把握。
提問頻率的把握。整堂課一講到底被認為是“填鴨式”教學,是不足取的。而頻繁的提問卻往往借著“討論式”的幌子而被人們容忍。事實上,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往往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大回答問題的肓日性,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導致超限效應的發(fā)生,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教師的提問次數(shù)應保持在一定范岡內。試想一下,如果針對某個學生還算感興趣的情境,教師說“接下來我有兩個問題需要大家進行討論”,學生可能會認真討論并且積極參與,但如果當教師宣布“接下來我有十個問題需要大家來解決”,學生估計馬上就失去了討論的興趣。
同時,對問題頻率的把握除了問題數(shù)量不能太多太濫以外,還要注意在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據(jù)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也能使學生對問題考慮得更全面。
提問時機的把握。要避免超限效應的發(fā)生,除了要注意提問頻率,對提問時機的把握也很重要,即教師的提問要選擇最佳時機,在不同的時間提出適宜的問題,主動地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避免引起學生的反感心理。在把握提問時機時尤其要注意兩點:不該反復重復的問題不要過多重復,這樣即使時機把握得再好也會給學生留下噦嗦的嫌疑,招致學生的反感。把下課時間作為增大課堂容量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占用下課時間拖堂進行提問,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導致超限效應的出現(xiàn)。
三、提問有“生成”——利用頭腦風暴效應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運用頭腦風暴效應進行課堂提問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實施時一定要注意提問有“生成”,即提出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生成新的疑惑或問題,只有當學生能因為教師的問題而生成新的問題時,他們的思維才會變得更加活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和適時點撥,能促使學生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當然,提問有“生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心預設,還要隨機應變處理動態(tài)生成問題,妥善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兩者的關系。
記得在講述“關愛父母學會孝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去旅行,在乘坐高山纜車的時候,纜車運行到中途時,突然墜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間,父母用力將孩子高高地托起,孩子得救了,而他們卻永遠離開了深愛的孩子。并配上了歌手韓紅根據(jù)這個真實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提問時我問了一個開放性問題:“在這悲傷的歌聲中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頓時,整個課堂顯得格外安靜,空氣似乎凝結,大家都沉浸其中,
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鳴。大家都為這偉大的父愛、母愛而感動!而這正是我要的效果。突然,一個男生大聲問道:“老師,這纜車的質量為什么這么差?經營者為什么這么不負責任?否則,這個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他的回答與質疑,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開始“化悲憤為力量”,尋找悲劇發(fā)生的原因,譴責經營者的欺詐行業(yè)、唯利是圖,然后又討論到做人的原則問題。學生的討論似乎偏離了我預設的軌道,但對于學生的回答,我沒有過多的評價,只是適時地問了一句:“這些道理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剛開始還嘰嘰喳喳的,過一會竟然全都安靜下來了,因為他們全都想到了平時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教育。雖然這一意外的“頭腦風暴”占用了課堂不少時間,但經過適時引導后學生的思維不但又回到了主題,而且體會更加深刻。因而在后一環(huán)節(jié)“說說我的父母”,許多學生都回憶起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表示父母對子女的愛太偉大、太無私了,要好好地孝敬父母。整堂課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課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且認同度很高。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學化。”實踐也證明,心理效應在促進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提問中有著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上述三種心理效應外,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心理效應,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巧用各種心理效應,將其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大膽創(chuàng)新,精心設計提問、講究提問藝術,在思想品德課中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思想品德課堂的設計教學論文04-16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論文06-21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12-30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師生溝通初探論文01-19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案例運用研究論文04-17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之我見教育論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