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課堂評價權優秀論文
上海二期課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既要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實現這個理念的過程中,還給學生課堂評價權是重要的一環,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讓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才能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學生自主課堂評價的意義
課堂評價是一個收集、綜合和分析信息的過程,合理地運用課堂評價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各項技能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還給學生課堂評價權,是運用課堂評價的有效手段,對于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思維,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課堂評價權使用不當,就可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閉塞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削弱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其副作用亦不容忽視。
在課堂評價中學會知識:傳統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總結性評價的模式,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宰”,一切的評價總是老師“一錘定音”,學生只是習慣性地等待和聽從。而現代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情緒思維還不穩定,隨著具體場景的變化波動也較大,得到表揚會熱情洋溢,受到不當評價容易灰心喪氣,甚至喪失學習積極性,以至于對其今后的發展帶來終身影響。如果能啟動學生自主課堂評價機制,將課堂評價交給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生生互動的局面,就可以避免教師主宰”式評價的諸多副面作用。思想活躍的中學生,得到了自主課堂評價權,在課堂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那稍嫌稚嫩的思想體系,獨立的思維判斷,互相問詰,思考答疑,互相交流、討論、啟發、補充、糾偏、估評,老師適時點撥,就會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群體學習的優勢,挖掘了可生成性資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評價中學會發展:“基礎教育”關懷學生的生命成長,課堂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命資源。課堂上學生對自己和別人的評價,可以折射學生當下的生存狀態,凸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課堂上積極思考,積極尋求合作學習和能正確評價的學生,往往能有效地理解別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經常有優異的表現[而一些缺乏自信和偏激的學生,在自主課堂評價中不斷得到鍛煉,不斷得到改進,提升自信度,發展全面思維,亦取得喜人的進步。從個體到集體,班級成為一個頗具凝聚力的團體,學生在這個集體中提升自我,發展友誼,促進學業,取得全方位的發展。
二、學生課堂評價權的類型:互評權和自評權
學生互相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到評價的過程中,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課堂上的互相評價也是他們展開自主學習的過程。
學生自我評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評價對學生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所謂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的總結和正確認識,對他人成功經驗的借鑒和不斷內化的自我估量,構筑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評價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開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教育,不僅僅是個人對其身心活動的評價,而且還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影響的認識,以便在學習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己,避免盲目樂觀或妄自菲薄。中學生一方面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喜歡表現自我;另一方面又有很強的自卑感,一旦受挫就會將自己的情感體體驗埋藏在內心深處,不愿別人知道。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自我體驗不同,往往容易對自己作出不恰當的評價,不能客觀正確的對待自己,陷入自我認識的誤區。因此老師要正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展開自我批評,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也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善于接受別人意見,不斷反省,不斷提高,不斷完善。例如:在上課時,學生發言后,教師不急于判斷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在其他同學評價的基礎上,讓發言學生先對自己做一個自我評價,這樣既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幫助了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自己。
三.怎樣實現學生課堂評價
1、要讓學生對課堂評價權產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對教師而言,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和生活的“聰明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創設這種環境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教師本身開始,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下決心將課堂還給學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重要前提;要從備課到課堂著手,為學生樹立學習對手,提供可取長補短的小組組合,盡力創造同學間相互交往的機會等,力求使課堂活潑,充滿生氣,能讓學生置身于積極、充滿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環境里,多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其次從學生方面開展,充分利用課前的時間讓班級里同學之間進一步了解,熟悉各人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試著進行互相評價,然后進行適當的小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詢問學生的狀況:可能會發現有些同學表現過多、過分積極的;有些同學十分內向,總是沉默不語的;有的評價過于簡單,有的評價較為偏激。針對不同的情況,教師要善于引導,因材施教,對于積極的學生應引導他向言簡意賅的層次上發展、提高;對于相對消極的學生則更要多給機會,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于他們點滴的進步,都要毫不吝嗇地給予充分肯定,樹立內向學生課堂評價的信心。只要有了充分的準備,就可以讓學生對課堂評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潛在性資源和生成性資源,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益。
2、保證學生能充分地享受課堂評價權。
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重視考分情況制約了課堂的改革。怎樣協調暫時的分數和課堂改革成為能否讓學生充分參與評價的重要問題。我個人堅持認為,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只盯著眼前的暫時的利益,要多為學生的終生學習考慮。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著實地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評價的機會。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這一課時,我突破傳統利用兩課時的局限,讓學生多閱讀有關魯迅的作品,對魯迅的作品和人格盡可能多的了解,然后結合這篇課文,在課堂上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其他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同學們取長補短,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評價別人的'同學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優點,被評價的同學得到了鼓勵和補充,對自己有更充分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生成性資源,滿足了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就感,樹立起他們學習的信心,關注了他們的思想,一舉多得。
3、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評價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正確的評價方法,要讓他們學會在評價中尊重他人,提升自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這些原則:
指導性原則:作為學生怎樣評價別人和怎樣評價自己,需要老師的指導。老師要將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認識觀教給他們,對于課堂評價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現象要及時制止,要善于引導學生不能片面,不能偏激的看待問題,明確互評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不是打擊報復的過程。它歸根到底的作用還是為了促進學習,提高成績。評價內容可以涉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從能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從對問題的拓展創新方面,從合作與交流方面等,引導學生怎樣評價別人,怎樣評價自己。
辨證評價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每個人對同一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沒有哪個人的習慣或觀點一定比別人好,他們只顯示出某一方面的差異。在學生自主課堂評價時,不能只看到別人的某一方面,要辨證看問題,既看到別人的優點,又要看到別人不夠完善的地方,盡量避免片面性。
尊重他人原則:在合作評價時,一定要培養尊重個別差異的良好心態,要尊重別人。在評價前,一定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根據他人的觀點,結合自己對問題的認識,進行思考,并選擇適當的語言,對別人進行鼓勵,或誠懇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歡迎別人和自己進行交流。
展示自我原則:尊重他人,并不是一味人云亦云。在互評和自評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異議,據理力爭;可以大膽質疑,不拘泥于課文或參考答案,不要因為害怕批評而隱藏自己的觀點。對別人對自己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評價。要特別引導學生掌握評價的語氣,內容要簡潔,原因要準確清晰,解決辦法要能有說服力等等。堅持這一原則,也正好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語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集體性原則:在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集體環境中,將自己和集體聯系起來,通過在集體中評價比較,學習榜樣,開拓視野,發揚優勢,取長補短,自我激勵,不斷進步和成長。課堂教學只有真正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育,才會收到最好的效果。
總之,要本著開放和發展的宗旨,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課堂評價權的重要性,真正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誠如斯,則既促進了學生自主獨立的發展,又培養了學生在集體環境中的團結合作,在合作中發展進步;既達到了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又達到了讓學生健康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
【淺談學生課堂評價權優秀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學生課堂評價權(教師中心稿)12-06
淺談課堂觀察與課堂教學評價論文06-26
淺談課堂中的教學評價論文03-25
淺談語文課堂學生話語權的調控(教學論文)12-06
淺談小學生德育問題的優秀論文06-12
讓課堂游戲化的優秀論文03-20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優秀論文03-03
電氣優秀論文: 淺談音頻電纜06-12
淺談詩的共性與個性優秀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