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演變進程的國際比較分析的論文
【摘 要】通過構建產業結構演變系數公式,對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及印度等國產業結構演變軌跡進行國際比較分析表明,五國產業結構演變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系數的一般規律,但在各階段發生的時間點、各產業占比、完成的時間均有明顯差異。
【關鍵詞】產業結構;演變系數;工業化
一、引言
一國經濟增長必然伴隨產業結構演變,不同國家即使在同一歷史時期,產業結構演變程度也不相同。為了更好的分析各國產業結構演變進程以及各國發展階段的差異性,提出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方法作為衡量指標,分析各國產業結構發展軌跡中的差異,以及是否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曲線的一般規律。本文選取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分析。
二、產業結構演變系數
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是以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作為基準值,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進行評價,然后將評價結果相加得出產業結構演變系數。產業結構演變系數主要是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中第二產業的發展程度,并以此來判斷主要國家產業結構的演變進程,基本公式可以表達為:
式中:DCIS――產業結構演變系數;A――第一產業占GDP比重;I――第二產業占GDP比重;S――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在公式(1)中,產業結構演變系數值域為1→∞,當DCIS=1時,說明一國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第一和第三產業占比非常小,A/I、S/I值接近于0,則此國就處在絕對的工業化發展階段中,但這是一個極限情景,很少會有國家處于此極端情形。相反,當DCIS值趨近于無窮時,說明一國第二產業占比已經最小化。一般情況下,當DCIS∈(1,3)時,一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大于第一、三產業比重,國民經濟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可見,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曲線應呈“U”型分布,左側最高點為農業經濟發展階段,最低點為工業化發展階段中的重化工業化發展時期,右側最高點為后工業化發展階段。接下來比較分析五國產業結構演變進程是否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系數的一般規律。
三、比較分析
將五國各階段產業結構中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的數據代入公式(1),得出五國產業結構演變系數值,并形成五國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曲線,如右圖所示。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首先,美國、日本、德國的產業結構演變系數曲線均已處于“U”型曲線的后半部分,正處于后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其中,美國DCIS值整體高于日本和德國,因為在18世紀末美國處于農業發展階段時,第三產業就得到了發展,所以,第一、三產業兩項加到一起產生的DCIS值就會高于日本和德國。
【產業結構演變進程的國際比較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演變論文參考06-12
我國電信產業結構分析論文06-26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演化進程論文06-10
存貨確認與計量的國際比較論文05-17
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進程分析論文06-20
供應商伙伴關系演變分析的論文04-27
中國低碳發展的國際比較論文02-03
國際技術貿易創新分析的論文06-02
中美會計理論的比較分析論文范本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