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探討討論式教學法
探討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既是知識碰撞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尊重、民主的意識都在加強,而且由于要比傳統教學更投入于學習,進而對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將起到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更具有挑戰性也將有利于學生的成就動機、求知欲、好勝心及為克服困難而需要的意志力等在內的非智力因素養成。
1討論式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1.1多向交往性。
從信息論角度看,課堂教學是一種信息間的交流即“教師——知識媒體——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的過程”。討論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反饋結構,它的表現形態是一種思考水平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進行獨立鉆研、進行創造性的學習。討論式教學法要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討論來解決問題,實現多向的交流,在此過程中需要師生要較好的發揮好主體或主導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一種多向交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向交往性是討論式教學法最基本的特征。
1.2知識主動建構性。
奧蘇伯爾認為建構知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接受、二是發現。兩者各有優劣,都不可偏廢。
學生學習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二是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三是學習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并存。
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分強調了接受知識。而討論式教學法的知識建構是一種發現式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它要求教師的角色由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生的知識更多的是靠自主地獲得,或通過運用知識而獲得新知識。
1.3競爭與合作的并存性。
競爭與合作是兩種基本課堂互動方式,課堂教學往往就是通過課堂互動來實現的,分為競爭式互動、合作式互動、競爭——合作式互動三種基本模式。討論式教學法屬于第三種模式,它要求教學多向交往、信息多向交流,因此互動性較強。(教學管理論文 )但并不片面強調競爭或合作,而是體現競爭與合作并存性的特點。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對某一問題發表不同見解或質疑對方的觀點,體現競爭性,同時為了更好解決這一問題,往往又需要討論小組成員的合作,共同探討解決方略,力求達成一致結論或選擇最佳方案,體現了合作性。
2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的意義
2.1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認真聽講、動手操作、積極發言等主動參與的外在行為,不斷內化教學內容。思維的參與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關鍵。在主體參與教學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使學生大腦積極運思的氣氛,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中,智能會得到較好的發展。在群體思考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通過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2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
好的教學氣氛的前提是互動、民主。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現了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少不了師生關系的民主。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會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這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
2.3有利于形成和諧的教學人際關系。
只有當教師走下“神圣”的講臺,來到學生中間,與他們融為一體時,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夠實現。主動參與可以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他們在與教師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設計教學方法等活動中會感受到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對他們無私的愛,從而增強對教師的理解與尊重。主體參與還可以使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變得更加廣泛,使彼此之間的認識更加深刻,團結互助的同學關系會得到升華。
總之,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能夠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強烈的參與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才能使外部的教學活動逐步內化,成為自身內部的努力活動,從而獲得扎實的知識,發展多種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3實施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3.1討論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討論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討論需要的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起解時進行討論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討論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宣布 “下面開始討論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解決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討論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討論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3.2培養學生良好的討論學習習慣。
小組討論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討論精神。
3.3要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這樣就不能達到討論學習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二是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3.4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的習慣。
知識是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后仍不能正確解答問題的現象。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要解決的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討論能力。
討論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適應了教育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要求,適應了教學改革的總趨勢,實踐證明它可以成為教學中一種主導性的教學法,可以成為一種與講授式教學法相輔相成的教學法。我們只有更好的研究它,使它更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它必將對教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至于討論式教學法如何更好地在課堂上運用以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功能,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和總結。
【論文:探討討論式教學法】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探討論文07-04
項目教學法工程素質培養探討論文02-18
公共空間設計項目教學法探討論文11-29
初中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探討論文07-04
高職教育中項目教學法的探討論文07-05
試論項目教學法工程素質培養探討論文07-04
新課改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法探討論文07-07
庭院設計探討論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