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反思”論文

時間:2021-06-12 12:29:53 論文 我要投稿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新課改教材編寫體例的分析、學生心理思維特點的描述及其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需要來說明反思教學的必要性,同時指出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反思習慣和能力培養的途徑。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論文

  論文關鍵詞:反思,課堂,教學

  反思作為一種追溯性的思維方式,對人們疏理問題的思路,驚醒其潛在意識及辨明事物發展的方向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在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教學反思”作為一種“反思”的具體形式既有“反思”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具體含義是指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同把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審視思路,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并上升為理性探討的過程。本文就“反思”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作出探討。

  一、教師教學中充分地進行“反思”的教學意義

  課堂是師生之間圍繞一定的問題進行對話探究的平臺,是教師的能力轉化并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杠桿,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反思”這一“媒介物”是非常必要的,具體表現在:

  首先,新課改教材的編寫體例是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反思”的內在要求。新課改教材的編寫體例同課改以前的教材相比,新課改的教材既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又注重于從日常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基本現象及常識上升為普遍性的、規律性的知識。同時各種版本的教材又分為選修和必修,必修是所有高中學生都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為他們走上社會,做合格公民提供基本幫助;作為其知識延伸和深化的選修,它是為高校選拔人才所設置,并且基本采用專題式樣,其知識的難度大大地提高,這種模式的教材要真正地為學生所掌握,并轉化為能力,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認真地組織。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味地風生水起地講下去,不留給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不引領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這一方面無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新課改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基本知識也無法轉換為學生的能力,教材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依托作用,教材的知識尤其是知識的關節點無法在學生的頭腦中扎根,因此,現行課改教材的編寫體例決定了課堂教學中進行“反思”的必要。

  其次,當代中學生的心理思維特征是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反思”的客觀依據。當代中學生一般來講是90后的一代,他們的思維習慣和心理品質同70后、80后相比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主要表現是:其一、學生思維活躍,知識來源廣泛,但是漁目混雜。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受網絡的影響比較深,在他們的知識容器——大腦中,科學的和非科學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正義的和邪惡等各方面知識都共存其中,因此,如何對這些知識進行甄別是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以引領他們走入人生的正確方向;其二、這一代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比上幾代人更優裕的環境中,這種環境下造就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身體條件和素質,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一些學習心理品質方面的缺陷—孤傲、清高、自私、懶惰、抗挫折能力差,這種心理缺陷反映到學習中來就表現為懶于思考或不會思考,只是一味地觀望、徘徊、等待,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充分恰當地利用“反思”這一思維工具,克服學生們心理品質上的缺陷,就無法達到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目的,“因為只有將人事的過程盡量與自然的過程相符,才能恰當地奠定這個基礎”

  再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充分運用的直接原因。課堂教學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從教師的角度看,它是知識的生成、釋放的'過程;從學生的角度看,它是知識的吸收、內化的過程,在這樣的雙邊活動過程中,課堂中的“反思”是實現其效率的最直接的途徑。每個從事教學的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考前教師在課堂上講過相同或類似的題目,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仍然不能解答出來,解題思路在他們的頭腦中是模棱兩可。這一現象的出現,既跟學生考試時的心理暫時抑制有關,又跟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顧一味地講下去,不去顧及學生的思維、反映和基礎,更不去引導學生對現成的題目去“反思”,去進行比較,去找出問題的關鍵點有關,而學生既沒有“反思”的時間也沒有進行“反思”的習慣,只是機械地去認知知識,這種課堂教學效率肯定不能令人滿意。相反,一些有經驗的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就是能充分地利用“反思”。

  最后,科學進行“反思”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新課改教材的許多知識對廣大教師來說也是全新的,如何進行知識的更新,盡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全新課題,而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提升本身專業發展一條重要捷徑,誠如舒爾曼所說:“教育是運用‘包括考慮為什么你做你所做的’方式的教學。而緘默知識可能是教師做的許多事的特征。作為師范教育者,我們的義務必須使緘默變得清晰明了。一旦教師開始對這些問題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怎樣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樣知道我那樣做的原因?為什么我要求學生以具體的方式操作或思維’時,教師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回答這些問題的潛能不僅存在于我們所謂的有熟練技能的教師的頭腦里,而且存在于對實踐經驗的反思與理論理解的反思的結合之中。”

  二、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反思”的途徑

  “反思”作為一種既具有傳統意義又適應現代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反思”的培養,其具體途徑和方式主要有:

  首先,采用各種方式和途徑激發學生進行反思的熱忱。學生是進行教學的主體,任何一種無論多么好的教學方法,要發揮其效能都需要調動課堂主體的積極性,否則,一切都是枉然。這正如斯納卡金所說:“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一切想法、方案、設想都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

  其次,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備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它主要包括:一是鉆研教材,把握教材上的重點和難點;二是廣泛搜集與本節課相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并將其加工制作,讓知識在教師的頭腦中發生生成反應;三是換位思考,摸清學情。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正如科恩所說“盡管我們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我們還是有描述與我們周圍的人共享的經驗的方法。人們相互解釋自己的行動,都會想到要從讓伙伴可理解和可相信的角度解釋自己的行動。”〔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掌握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狀況,思維方式和習慣及其個性心理特征,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四是理清課堂思路,整體把握課堂結構,以便在課堂中能把清晰的思路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很好地進行“反思”,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做到各個擊破,并舉一反三。

  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各種思維品質去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其具體步驟有:第一、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綜合法(包括歸納法、演繹法)是基本的方法,分析綜合法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能幫助人們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地認識事物,去解決問題。科學史上的許多偉大發現,無不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方法,否則,一切科學都會變得一事無成。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反思”既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又需要通過演繹的方法增強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第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合理的歸類和歸因。任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又有其類在的屬性,同時它們變化的是由一個或幾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知識進行歸類和歸因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掌握和整合,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進行遷移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第三、針對不同的知識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廣泛質疑。質疑既能激發學生進行“反思”的動機,又能排除各種影響問題解決的無關因素的干擾,抓住解答問題的關鍵點,實現探究學習的目的。

  總之,“反思”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既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吸收傳統教學方法中的精華進行創新,同時又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捷〕夸美紐斯,著。 任鐘印,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 〔M〕 人民教育出版社,p105

  2 J.Calderhead et al.,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uelopment,p.25

  3 L. Cohen et al.,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Routledge,1994,p.204

  4 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07-04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傾聽的誤區及反思論文06-22

《搭配中的學問》課堂教學反思07-03

新課改中課堂教學的感受及反思07-03

《災害中的救助》的課堂教學反思01-23

《生活中的冷色》課堂教學反思01-04

職業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論文07-02

論文: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朗讀訓練07-12

語文實踐在課堂教學中的運作論文07-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字幕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 综合在线精品视频专区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色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