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改善對策論文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進城市使城市建設步伐獲得較大的動力,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因為沒有父母的照料和撫養,留守兒童出現一些列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對兒童的成長發展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1]。因此,在當下國家應當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各種科學的心理研究,探索一些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改善對策,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培養健康的心理性格,促進其健康成長與發展。
1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逐漸增多,留守兒童的數量逐漸增加,一直到今天,農村人口依然在源源不斷地涌進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有數千萬之眾。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性格不良狀況的產生主要與家庭氛圍的缺失有關。由于留守兒童不能得到持續的父母的撫養與愛護,他們大多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而且這種負性心理特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深,主要表現為不愿與人交往,社會生存能力較差,不遵守規矩等。農村社會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文化氛圍也相對落后,因此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社會保護,兒童出現恐懼和焦慮的心理狀況。留守兒童還有十分深重的自卑情緒,性格一般都比較懦弱,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心理結構不完善,心理彈性較小,因此形成了各種乖戾倔強的性格,主要表現為易沖動、自私等。留守兒童的心理及性格的成長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整,必將對留守兒童的人生產生消極作用。
2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對策
2.1營造充滿親情與關愛的家庭教育環境
相關研究表明,單親在家的留守兒童要比雙親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略好一些,因此,為了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父母雙方可留下一人來照管孩子。留守在家的.父母應當給予孩子較多的關愛,關注孩子的各項需求以及心理情感的變化,及時做好各種教育輔導。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父母本身也應當積極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父母保持與學校老師的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在關心孩子學習生活的同時,注意觀察其人際關系,適當給與教育措施,引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2農村學校應當發揮好兒童心靈成長家園的作用
學校是兒童心靈成長的重要教育場所,因此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對于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性格的重要作用。首先學校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應當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學生的人心理性格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給予學生以人文關懷和鼓勵措施。為了防止兒童養成各種不良的心理習慣,學校應當多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們在愉快陽光的氛圍中成長。學校還應設置心理健康輔導部門,對一些出現明顯心理狀況的學生采取積極的心理疏導與教育措施,使學生逐漸走出心理困惑[2]。
2.3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同時需要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還需要社會的影響教化作用。因此可以借助大眾媒體的力量,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直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實際的精神困擾,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活動的公共場所和服務項日,為此,國家、地方政府應當加大資金投入。留守兒童應當積極利用客觀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心理彈性,確保心理健康。
2.4加強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提高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養當注意對兒童心理與人格的塑造,逐漸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動力,包括自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在與兒童交流過程中應當向他們介紹講解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有名的勵志故事,使留守兒童認識到艱難困苦中艱苦奮斗與自強不息的重要意義,使兒童從小養成不斷戰勝自己心理弱點的習慣,樹立起良好的意志品質。在留守兒童自我教育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不同兒童的心理性格特點采取差別性的教育措施。
3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應當是一個引起足夠重視的社會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家應當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這樣的特殊弱者群體。本文主要探討了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并從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發揮學校的兒童心靈培育作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良好社會環境的營造以及與留守兒童的心靈溝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一些措施。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改善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12-05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誤區與改善對策論文06-20
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8-16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對策論文08-16
留守兒童論文02-05
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04-24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論文08-16
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2-21
農村留守兒童論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