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探索的論文

時間:2021-06-17 14:48:31 論文 我要投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探索的論文

  當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問題日益凸顯。根據中國的國情,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轉型和發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專業化水平,加大宣傳,增強學生關愛心理健康的理念,將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由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從而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潛能開發服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探索的論文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逐漸凸顯,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視。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效性是當代大學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現狀

  在高校中,當前承擔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門是學生工作處下設的心理咨詢中心(各校稱謂有些不同,以下統稱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擔以下幾項重要工作:①危機干預;②個體/團體心理咨詢;③課程教學和講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務。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危機排查和干預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心理中心大多以咨詢為主,以學生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為第一要務,只有少數高校能夠做到重點開展心理學教育。比如清華大學,在校學生約2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授課門數18門,講座場數60~80場,參與的學生有26000人次左右。此外,每年約有1000人使用心理中心。[1]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咨詢為主,重點做好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各學院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問題,會第一時間聯系心理中心的老師,心理中心也是心理危機干預中心。

  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13393人,各類研究生9820人,外國留學生829人。心理素質教育中心50%的經費和近80%的人力重點服務于5%的在校生(咨詢、排查和約談)。咨詢中心在師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像是一個消防員或者醫生,它以化解心理危機為重點,以解決心理障礙為主。

  (二)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

  我國的學校處于一種重視成績的社會氛圍之中,心理咨詢因其工作成績難以量化,工作效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奏效而容易被忽視。美國有關行業協會的專業標準是1000~1200名學生配備一名專業人員。根據一項對國內26所的高校調查表示,接受調查的高校共有學生516322人,心理健康專職教師47人,折算師生比約為1∶10985人。

  [2]近五年,雖然一些高校陸續都按照要求實現了3000名學生配備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但是依然還有很多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數量沒有達到這個要求,甚至還有一些高校的咨詢中心只有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從專業水平上講,由于中國的心理健康事業起步較晚,雖然目前高校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大部分人有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是大部分人畢業時沒有受過嚴格的臨床專業訓練,所以咨詢專業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從業后的各種培訓。

  (三)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度低

  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他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對這門課程十分重視,要求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但是在中國這門課程卻并未受到如此高的重視。

  [3]目前中小學教育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從小就缺乏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致使青少年階段的很多成長任務如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自主和獨立的意識等都沒有完成,致使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由于各所高校心理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數量偏少,面對應接不暇的教學、科研、咨詢和行政工作任務,很多學校在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上用力偏小,所以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依然存在偏見,“不聽、不聞、不看”的現象還十分普遍。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的咨詢量突破了3000人次,在北京市各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詢數量上位列前三,相對比斯坦福大學在校學生約1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校生22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1]美國高校和中國高校咨詢人數的差異和大學生關于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重要關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探索

  (一)公眾形象轉型: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

  高校以教育為己任,高校的心理中心在師生中樹立的形象如果由“問題中心”,變為“健心館”,追求成長的同學會更喜歡中心,也更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就像追求健康的人會更喜歡去“健身館”一樣。這種形象轉變的最直接的益處是減少現實中潛在的危機學生,根本的益處是可以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假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負10分到正10分,通過積極正向的理念傳授,可能將一個心理健康分數為-2分的同學轉變為+2分的同學,同時也可以將心理健康分數為6分的同學提升為8分的同學。

  那么如何轉變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呢?一是擴大宣傳。通過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和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性教育;二是不斷提高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為專業咨詢師的培訓和專業水平的提升提供時間和經費支持,并逐步增加專職咨詢師的數量。只有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有效幫助同學解決困惑,也更容易為心理中心樹立口碑。

  (二)工作內容轉型:以咨詢、危機干預的工作為主轉型為咨詢和教育雙向并重

  長期以來,我們容易將導致心理危機的事實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機的根源。事實上,它僅僅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學生心理上存在不健全的部分,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咨詢和危機干預,還要關愛所有學生的心理發展。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學生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心理不健全的學生隨時可能因為考試失利、戀愛等生活事件誘發焦慮抑郁情緒,造成危機事件。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減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通過咨詢解決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擴展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潛能開發和人格完善服務,所以要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的普及性作用,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三)工作模式轉變:以被動性干預轉型為主動性激發

  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設立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西方心理咨詢開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來訪者有主動求助的意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進來”的理念。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差別,西方高校的學生沒有班級建制,沒有黨團組織,沒有集體住宿(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多校方組織的學生共同的活動,沒有共同的修課計劃。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的普及性以及宗教對大學生世界觀的影響根深蒂固,美國大學生生活獨立性及心理成熟水平要高于中國學生,沒有大規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普遍不被重視,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如果我們不論國情按照美國的心理中心的運作模式開展工作只能服務不到10%的同學,90%的同學會對心理健康不了解,不關注。然而,大學生中的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明顯和嚴重起來,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由被動性干預到主動宣傳并激發他們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十分重要。一是主動實施全面的具有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開展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講座、團體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營造全校心理健康關愛氛圍,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競爭力,培養自我成長型人才,使學生的內心與外在的環境更好的相協調,更好地成長成才。

  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在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念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入手,每年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實施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全體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到中心逐個進行體驗,內容是一小時的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心理中心的各種服務項目。

  該課程2011年榮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一等獎”。此外,中心以學生社團陽光心理協會為依托,借鑒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運用朋輩輔導的組織模式,通過分組討論、互動游戲、手語合唱等形式,組織所有新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快車”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接受與認可程度,個體和團體咨詢量逐漸上升。二是調動學生提高自身健康的主動性。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取決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同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標的實現,必須使受教育者將教育施加的外部壓力主動轉化為自身發展需求的內在動力,即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喚起其強烈的成長動力。實踐證明,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體驗式教學實踐中效果卓著,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關愛自身健康的主動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探索的論文】相關文章:

探索高校體育文化發展論文06-23

高校體育發展探索與前景論文02-06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探索論文02-05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探索論文02-07

校內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論文06-21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論文08-20

農場設施農業發展探索和思考論文02-08

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探索研究論文02-08

軟件設計美學發展探索與應用論文02-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观频蜜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