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模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反應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網絡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網絡傳播模式及其對應的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兩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反應與網絡傳播的關系,為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提供基礎。
關鍵詞:網絡傳播模式;大學生;心理反應;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世界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時空價值,也重新構建了網絡人際交往關系和網絡傳播模式。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重要群體,其網絡行為的自由度和復雜性,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因素之一。當代高校如何引導大學生抵御網絡誘惑,摒棄消極反動的網絡思想,建立積極向上的網絡傳播環境,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重點。因此,了解網絡傳播模式和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反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立的前提和關鍵。大學生是網絡傳播的廣泛參與者,既是“傳者”,也是“受眾”,兩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這樣的交融性決定了大學生行為和心理的不確定性,也就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網絡傳播模式和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
一、放大模式與閑竊心理
網絡如同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每一個人認定為一個代碼與網絡聯系著,當某一個被大眾廣泛關注的代碼與你的代碼有聯系時,你就會在網絡上被放大。這一傳播模式的載體是當今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大學生也是這張巨網中的成員,在校園網絡乃至整個網絡世界中,都有可能因為某個事件而被關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類似于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使得大學生的言行無處躲藏,不管大學生是否愿意卷入網絡中。心理學認為,當人們較長期地受到一種新的社會情境刺激的時候,往往會導致新的行為和心理內容的出現。大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工具與其他大學生暢快地進行交流,這是一種雙向的、個性化的人機系統。由于大學生在交流時面對的是一臺機器,交流載體是計算機的仿真技術,不會面對面的四目相對,所以大學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應對交流,特別是那些平時比較孤僻的學生在網絡上可以盡情釋放自我,而不會招來其他同學的眼光。這種閑竊的心理就是大學生在接觸網絡信息時,常用一種放松、管閑事、竊喜的心理來參與其中,比如在校園“人肉搜索”過程中,大學生會積極地幫助尋求某個人,并且期待著結果出現,這在無形中放大了原來的信息范圍,大學生自己也參與到這個放大的過程中。閑竊心理是中國社會群體中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現。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與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稱樹狀結構,即大學生產生的個人意見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觀念,而是無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個性意見,這也是九零后大學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網絡傳播中不再是大規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來越多的細小分支觀念,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觀念和意識世界。在規范較少的網絡上,大學生就像到了一個無政府主義世界中,不僅信息可以自由傳播,大學生的情感也可以隨心所欲的抒發。同時獨處的網絡環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現實生活中看不慣而又無法釋放的情緒在網絡上忠于本我的發泄出來。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很難掌控言行中的那個“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論環境下語出驚人、獨樹一幟,這可以稱作網絡個性,但是大學生如果越過那個“度”,叛逆過頭,就會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現大學生駭客這樣的特殊群體。大學生駭客是挑戰校園網絡安全的一部分人,他們在制造病毒的過程中所伴隨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現為搞惡作劇、騷擾他人、入侵學校管理系統等。由于網絡法規的不健全,以及校園網絡監管的不到位,使網絡行為的約束力有所下降,網絡獨處讓大學生可以赤裸裸地表達,釋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與選擇心理
當大學生面對比傳統媒介強百倍的信息洪流時,不再簡單的選擇性接觸,而是對有些自己不關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觸,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這個選擇過程中,大學生成為網絡傳播中的“第一把關人”,建立自我需求網,主動鑒別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這種“第一把關人”作用是在社會控制弱化和削減的過程中強化出來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兩個特征。注意的指向特點是人的認知活動所具有的選擇性反應,也就是水渠的閘門所在。注意的集中特點,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夠離開那些相對無關的信息流,而且還能夠抑制相對無關的信息流,這就是選擇與排斥的整個過程。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可以進行許多不同的角色體驗,即使這些角色也是虛擬的,但是它仍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不能滿足大學生角色扮演的各種心理需求。這就是大學生在網絡傳播中選擇性理解和記憶的更深一層心理需求模式。網絡環境的超時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學生兒童時期被壓制的自我意識漸漸蘇醒,角色扮演的隨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轉換。這種角色扮演在網絡空間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時懦弱、網上勇敢,平時沉默寡言而網上滔滔不絕。也就是說,在相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不會受到別人過多的評價,即大學生選擇了一個能夠得到自我認同的安全環境。大學生主動選擇“水渠”的自主性使人們獲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長期以來心理學家認為控制感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內在動機,心理學通過多個實驗說明了控制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應對環境的重要心理資源,增加了控制感反過來說即是減少了無助感。
四、颶風模式與主動心理
颶風模式是指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主動參與信息傳播,自主發動信息生產、搜集、展示的一種傳播方式,大學生成為主動的“議題設置”者,這種模式是網絡傳播中傳者與受眾群體重疊與交叉的突出表現。網絡世界每天都會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颶風,有的攻勢會形成氣候,廣泛影響其他大學生,大部分小氣壓都被淹沒了。互聯網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的技術手段和活動平臺,比如現行的許多代理軟件,圖片、視頻編輯軟件等,都為大學生自行制作語言、圖像和視頻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近幾年火熱的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等虛擬空間為大學生制作的信息颶風提供了發布平臺。這種主動參與網絡活動、發動網絡颶風的例子有很多:網絡造謠者秦火火利用網絡散播謠言,引起眾多網民的評論,然而眾多事件的背后卻是謊言,是秦火火利用網絡進行的欺騙,這在社會中引起人們對網絡真實的又一次思考。
五、網絡虛擬團體與群體心理
由于網絡的獨處環境瓦解了現實社會中的利益關系和層級概念,把權力分散到每個節點中,這樣平等的網絡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聯合行動,建立種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虛擬團體。“這些虛擬的網絡社區從功能上來講,可以滿足人們的一系列需要,這些需要包括:歸屬與被接受的需求、通過反饋過程而被證明為正確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體驗的需要、同他人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工作的機會”。這樣的虛擬網絡社區在當今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QQ群、明星貼吧、驢友俱樂部、駭客組織、微信圈、電影交流社區等,都是比較典型的網絡社區。大學生可以帶著五花八門的'共同興趣趕來,在這里趣味相投的大學生進行平等、暢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規范。網絡虛擬社區形成的心理動機是大學生特有的群體心理。“所謂群體心理就是人們結成群體時所伴隨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如暗示、模仿、從眾、心理氣氛、感染、謠言、風氣、社會偏見、集體牢騷、風俗、傳統等,都屬于該范疇。”在網絡社區的虛擬特性下,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虛擬的網絡團體最需要的就是成員之間的真誠、信任,這關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會與在外部的市場資源和別的功能上形成互補關系的虛擬企業進行合作。虛擬網絡社區的命運并不是穩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前提下向現實社團發展。比如大學生開的微店就是這樣一個以網絡上交易為基礎的網絡社區,而交易實現的過程還是需要在現實社會中實施。一般這樣與現實有密切關系的網絡社區發展就是比較成熟的。
六、結語
在網絡世界中,由于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學生以不同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網絡活動中,影響到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同時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傳播又會刺激到大學生的機能,影響他們的心理反應模式。以上五種網絡傳播模式與心理反應模式,能夠對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產生的網絡行為有一個更明確的自我認知,幫助其認識到某些極端的網絡行為是由于不健康的網絡心理造成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消減其他因素對心理的影響,才能形成正確的網絡行為。同時,對政府和高校來說,在網絡犯罪和網絡沉迷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要制定強制性的網絡法律,還要從道德、文化、心理的層面上來努力。對于網絡成癮者而言,通過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幫助調適不良心理,進行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灌輸,尤其是為德育理論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積極引導正確的網絡觀,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網絡環境透明起來。
參考文獻:
[1]程樂華.網絡心理行為公開報告[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國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
[4]劉秀倫.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5,(5)
.[5]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標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網絡傳播模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反應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網絡傳播下的大學生心理反應研究論文06-20
網絡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論文06-20
網絡傳播群體心理特點與引導研究論文06-21
宗族文化的網絡傳播研究論文06-23
研究區域文化網絡傳播論文06-23
基于網絡環境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模式論文08-14
網絡信息傳播與知識創新關系研究的論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