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主體地位探索論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
首先,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社會本位思想的影響,中國社會強調人與社會相協(xié)調。人的存在意義是以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標示。人只是一個社會的原子,個人價值習慣于被理解為社會價值的從屬,突出人對社會的依賴,強調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服從、責任。盡管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人開始受到關注,個人利益被高揚,但這只是一種顯性的高揚,在文化的深處,在人們內心,低調、順從還是一種習慣的選擇。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肩負著通過一定的手段和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灌輸給廣大大學生,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較高的政治法律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任務。這一類課程有很強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其次,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功利主義原則已經深入到中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未能免俗。在高校,一直主張的“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盡管還是在講,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很容易被“一切為了就業(yè)”的理念代替。在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變得很尷尬。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將之規(guī)定為必修課,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和社會公眾卻認為這類課程是耽誤學生時間,與學生的就業(yè)無關。在這種環(huán)境影響下,大學生們同樣對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純粹理論”知識不感冒,更傾向于實用知識、技術操作性知識的研究,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懈怠、消極。這些因素綜合在一塊,已經極大地挫傷了教師們的教學積極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的因素影響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信念動搖,主體意識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應該看到還有部分教師對近些年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重大變革和敏感問題認識模糊,對黨和國家建設事業(yè)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道路認識問題上出現(xiàn)偏差,共產主義信仰淡化等導致立場不明,是非不分。這不僅嚴重地影響了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而且還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受陳舊的甚至錯誤的教學觀束縛,受自身專業(yè)能力的限制,無論是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選擇,還是在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方面來看,其主體性發(fā)揮都不夠。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持“以教材為唯一依據,以分數為最高評判標準”的教學觀。他們只注重知識傳授的結果性,輕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過程與結論的一致性,無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涵和價值。再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受評價和激勵制度影響,主體性發(fā)揮不足。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中,由于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及教學效果的隱性化和滯后性,以及所提倡的抓科研,重視研究成果的影響,使教師的成長平臺有限,缺乏相應的人文關懷機制。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無疑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無助感,進而影響到其主體性的正確發(fā)揮。
二、高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性路徑分析
1.堅持主體間性原則,確保教師主體功能到位
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將交互主體性原則運用于課程教學領域就意味著所有參與課程教學的力量都應該被看成是主體。它強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所有力量都是作為平等的主體而存在,而主體間的相互獨立是其相互作用、相互統(tǒng)一的基礎。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非是單純傳授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的知識教育過程,而是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在交往過程中的心靈對話活動。在交往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表現(xiàn)出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兩者之間是主體間交互信息共同提高的關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成為有效的主體,必須培養(yǎng)自身的主體意識,包括教師對于自身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體身份、主導性作用、所擔負的具體使命、自身主體性活動對社會和教育對象所具有的現(xiàn)實和長遠意義的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其次,教師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觀,樹立雙向交互觀。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主客被動關系,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平等交流,進行觀念碰撞,思想溝通,最后達到品德提高和修養(yǎng)升華。他們之間是一種教與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過程。
2.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增強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強思想政治素質,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的核心、靈魂。這種素質包括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堅持站在無產階級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站在維護黨和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指導實踐,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保持鮮明的政治觀點,在面臨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新情況時,要有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要能及時給學生提供理性的指導。其次要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教師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馬克思主義的修養(yǎng),深諳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教師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科知識,同時熟悉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必須廣泛涉獵與所教學科相關的邊緣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應對自如、融會貫通。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為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教學要點的精神實質,了解和理解大學生,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從教條中解放出來,由呆板變得生動起來又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時一定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3.多方聯(lián)動,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大環(huán)境
首先是要增強社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支持與認同,提高教師對職業(yè)的滿意度和工作樂趣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所教科目的倦怠。政府要在政策上進一步肯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專任教師的地位,觀念上予以尊重,行為上予以表彰;社會各界要全面理性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教學效果,正確解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歷史使命,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不能承受之重;同時,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準入資格制度等,建立和進一步完善教師心理宣泄機制和職業(yè)培訓系統(tǒng),減輕職業(yè)壓力。其次是高校自身也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專任教師的支持,增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yè)榮譽感和歸屬感。學校應該科學界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責,合理確定任務和目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量進行合理分攤;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發(fā)展性評價,進行個性評估,重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和調控功能,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的經費投入,在學科項目申請的效度、在職稱評定、培訓學習等方面具體對待;要推動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制的改革,采取民主高效的課程改革機制,使教師真正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掌控者、實踐者。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性缺失問題,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漏洞和失誤,我們必須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性缺失問題的研究,并采取各種措施,內外結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性。
【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主體地位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思政課教師教學的論文05-30
高職思政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論文07-05
體育教學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論文06-22
高校教師在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論文07-05
歷史教學中學習的主體地位綜述的論文09-01
開放教學,發(fā)揮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論文07-0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