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的改革與創新論文

時間:2021-06-18 15:12:26 論文 我要投稿

《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的改革與創新論文

  一、前言

《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的改革與創新論文

  “農業生態學”(生態學)一詞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兩個希臘字log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構成,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赫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農業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與有害關系[1],從此便揭開了農業生態學發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國的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之后,美國的年輕學者Lindeman在對Mondota湖生態系統詳細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態金字塔能量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近年來,農業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系的理論[1]。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農業生態學理論的發展[2]。從宏觀層次上講,現代農業生態學正從已往的宏觀農業生物學層面逐步深入到“三農”的社會學層面,研究水平從以往關注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逐步發展到人們普遍關心作為全球食物生產、分布和消費網絡的食物系統(food system),即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研究農業生態系統能物流形成與運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社會政策法規對食物系統的調控作用[3]。

  二、現存主要教學問題歸納與分析

  目前《農業生態學》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現存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尚無統一教材,內容較松散,授課內容因人而異,差異較大,而我校現使用的教學大綱已沿用多年,隨著學科發展已不能適應目前學生培養的需求。

  2.多媒體課件較單調,有待于補充教學素材制作成內容豐富、系統、圖片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質量多媒體課件。

  3.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生對單純理論的教學興趣不濃。

  4.缺乏新穎的前沿的科教片、系列講座等教學素材的收集與整理。

  5.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悟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及運用能力較差。

  三、教學改革內容

  鑒于上述現狀,本文從“學習知識、實戰演練、消化知識”3個層次設計教學環節,擬采用啟發互動式、自主學習、課后輔導、分組競賽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建立多元化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并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到真正檢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理解程度。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1.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采用穿插小案例、學生討論、課堂提問、布置復習思考題等方式講解章節重點內容。

  2.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自己理解講解自主學習的相關內容。

  3.實地考察或觀看典型案例記錄片,理論聯系實際。

  4.重點章節實地演練,通過模擬項目可行性評審會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鞏固課程中重點難點內容。

  5.進行考核時段、考核內容、改革方式的改革。

  四、教學改革方式

  (一)建設方法

  本文從“學習知識、實戰演練、消化知識”3個層次設計教學環節,擬采用啟發互動式、自主學習、課后輔導、分組競賽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建立多元化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并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建設手段及方案

  1.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相關專業基礎及專業知識,生源特征,關注點,認知風格。

  2.教師講解章節重點內容。教師在講授章節重點內容時,可采用穿插小案例(部分案例可通過視頻展示,如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生態文明與美麗鄉村建設》講座)、學生討論、課堂提問、布置復習思考題與任務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掌握農業生態學相關理論知識及農業生態系統的優化設計方法。

  3.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所需書籍名單及期刊庫網址,要求學生查閱資料,閱讀學習相關知識及處理方法(如生態農業規劃方法),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理解講解查閱的相關內容。

  4.參觀或觀看典型農業生態園區紀錄片。根據課程內容需求,帶領學生參觀或觀看烏魯木齊及周邊典型農業生態園建設紀錄片,增強學生對生態農業的感官認識,鞏固所學理論知識。

  5.模擬項目可行性評審會。針對實踐性較強的章節,采用課堂講解、學生自學、項目評審結合的`方式進行。以《生態農業建設規劃》一章為例,教師講解1—2個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典型案例,學生圍繞自己家鄉現狀和特點,進行生態農業規劃和設計。將全班學生分成8—10組,每組擇1名方案設計較完善者參與答辯,其他組員參與完善方案工作。設計方案中需包含以下內容:(1)設計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狀況、環境質量以及社會經濟背景。(2)提出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3)提出生態農業建設的優勢與潛力。(4)總體規劃目標:提出總體建設要達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指標體系,而且提出分年度完成的至少10個指標。(5)生態農業分區規劃:根據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分區規劃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6)實施建設規劃的戰略對策。聘請相關教師作為評委,各組并以PPT形式進行15分鐘闡述,教師對擬立項項目進行評審,并排出優先序。

  6.考核改革。(1)考核時段:課堂訓練考核、課后作業考核、期末考核;(2)考核內容:專業知識點考核、實操考核、考勤考核;(3)考核方式:筆試成績:50%,平時成績:50%(考勤:5%;課堂提問:5%;競賽專題(包括講課、專題講座、模擬項目評審會等):35%;作業:5%)。其中模擬項目評審會評分方式為:A小組得分:評審小組評分;B個人得分:組長評分;C個人最終成績:小組得分60%+個人得分40%。

  五、結語

  《農業生態學》課程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授課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自發輕松的掌握該課程要求的各項專業知識、實驗技能及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充分體現了“理論實踐相統一教學法”的顯著特點。即“以理論聯系實踐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建立了課堂和社會生產的聯系,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最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堅實、寬廣的農業生態學理論知識和技術,而且為今后實踐能力的增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駱世明,李鳳民,林文雄,等.農業生態系統研究[M].生態學學科發展報告2011–2012.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6–84

  [2]楊曙輝,宋天慶.作物(品種)布局單一化趨向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22(5):1-10.

  [3]林文雄,陳婷,周明明.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M].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3):253-264.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ame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summarized th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assessment standards. And from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in a series of concret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Students in this course for the futur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broaden lay a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enhancement.

  Key words: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course innovation,teaching method,the way of examination

【《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的改革與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改革音樂教學培養創新能力論文06-30

鋼琴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考論文07-04

中專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解析教學改革論文06-01

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與創新論文09-06

高校鋼琴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論文07-04

中職體育教學改革創新論文06-27

電子電工教學模式創新改革論文06-21

創意與創新農業科技論文06-25

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和創新論文09-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熟女激情精品视频 | 一级A一片在线播放高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