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低齡寄宿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1-06-19 16:57:30 論文 我要投稿

論低齡寄宿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寄宿制小學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辦學模式,已經得到公眾的認可,但是,隨著寄宿生低齡化趨勢的出現,引起了許多爭議。寄宿制小學到底如何,必須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找到問題,對癥下藥。

論低齡寄宿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一、低齡寄宿的負面影響

  寄宿學校確實有許多有點。對孩子來說,可以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人際關系,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有利于社會化的發展。同時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走出家門,能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可以對學生從各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能夠因材施教,教師的權威性增加,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實施。最后,對于家長來說,一周只需接送孩子一次,可以減輕一些負擔,提升工作效率及家庭生活水平。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寄宿制小學在展現優勢的同時,也凸顯出其劣勢。主要從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來分析。

  1.孤獨感

  寄宿生的孤獨感要明顯高于非寄宿制小學生,他們缺少與父母的互動,生活單一,生活學習的環境相對封閉、枯燥,而與城市寄宿生相比,農村的寄宿生的孤獨感更加強烈,同時也存在性別的差異,一般男生的孤獨感要高于女生的孤獨感,因為女生善于建立同伴關系,喜歡交流,而男生比較“堅強”,不輕易向別人袒露自己的內心,就算遇到什么事,也是憋在心里。因此,體驗到更高的孤獨感,有些嚴重的容易產生抑郁。

  2.社會焦慮

  社會焦慮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較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研究表示,寄宿生容易出現社會焦慮,特別是在農村寄宿生中極易出現,要高于城市寄宿生。其中,在高焦慮水平中,女生比男生更明顯。而且,焦慮也與年齡有關,年齡越低,焦慮的可能性越大,六年級的焦慮水平最低。

  3.性格缺陷

  主要表現為任性、缺乏安全感,過于內向、自負、自卑等。這與每個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寄宿應該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優越感強烈,自大狂,喜歡隨心所欲,比較叛逆,即使在學校,也不服從老師的管教,這種孩子在城市貴族寄宿學校中比較常見。而對于從農村到城市上學的寄宿生來說,大多骨子里就有種自卑感,如果不能盡快適應新生活,得不到好的引導,后果只會越來越糟,甚至走向自閉。

  4.認知偏差

  主要體現在很早就離開家庭到城市上學的寄宿兒童身上。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與父母的長期接觸和密切聯系,而社會角色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領會的。而這些兒童已經習慣了甚至喜歡上了城市生活,不想再回到農村老家,有些孩子對農村已經產生了厭惡的心理,并表示以后想在城市扎根生活。長期的寄宿生活使他們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了。

  5.行為偏差

  由于“低齡寄宿”的學生年紀比較小,他們的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都比較差。而家長會給孩子們一些零花錢,有的學生會經常去超市買零食、玩具及多余的文具等,年級大一點的會偷偷溜到外面去上網,寄宿生很容易養成亂花錢的習慣。還有些小學生染上了一些壞毛病,例如打架斗毆等。而等老師和家長問起時,還學會了說謊,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非常“狡猾”。這種行為偏差,一般男孩會多于女孩。

  6.人際關系問題

  有些小孩子本來就很內向,而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不敢主動交朋友,就會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而那些優越感較強的學生也喜歡欺負膽小的學生,他們受欺負了往往也不會還手,只是自己默默承受。這樣對他的身心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感到很孤獨、無助。久而久之,他更不愿意交朋友,別人也不想靠近他了,從而人際關系更差,就會在人格或性格上出現問題。因為年齡尚小,不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內心,又沒有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及時關心,時間一長,他們的性格就容易出現偏差,乃至形成病態人格。

  7.情感缺陷

  過早的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的孩子容易缺乏愛。家庭的溫暖,特別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當孩子在情感體驗方面極其欠缺時,他就會更多的向別人索取,而不會學會施愛給與他人,而且,腦神經科學也已經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

  二、低齡寄宿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低齡寄宿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多種,下面從學生自身、家庭和學校三方面進行分析。

  1.自身因素

  (1)年齡特征:學生年齡較小,對父母的依戀心理比較重,兒童的各功能狀態都還是脆弱的,能力有限,易產生挫敗感。心理承受力比較差,容易受到傷害,從而對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2)認知水平:尚處于較粗略的階段,對自己不能有正確的認識。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活躍。而且低齡兒童在遇到問題時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心理發展的本質是適應,如果適應的不好,易造成心理問題。

  (3)情緒情感:別人的評價對低齡兒童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兒童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自控力較差,容易激怒和沖動,對事情較敏感。這個階段的兒童渴望與父母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有歸屬和愛的需要,而低齡寄宿兒童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情感認知:“我很孤獨。我很害怕”等,但年齡的增長,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

  2.家庭因素

  主要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和親子溝通較少等有重大的關系,但本文著重從溝通少進行分析。親子溝通較少,容易造成家庭親情缺失。有些學生家長進城打工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周末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有的一個月或幾個月打一次電話,好一點的一周打一次電話。他們對孩子的關心較少,不能及時的對孩子噓寒問暖。而對孩子來說,他們長期不能與父母見面,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的關系就會越來越遠,變得冷漠,從而造成情緒障礙和認知偏差。也有部分家長總是以工作忙為借口,很少和孩子一起聊天,詢問他們的在校生活和感受。雖然能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卻注意不到其心理的變化。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

  而且,小學生,特別是低齡寄宿生有歸屬和愛的需要。假如太早地阻斷了孩子與家庭成員的情感交流,易產生感情缺失,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價值觀也會發生轉變,對行為就會造就較大的影響。沒有父母的`指導和管理,自制力比較差,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容易養成。溝通較少,兒童會缺少安全感,缺乏對愛的感知,導致情感缺失。

  3.學校因素

  (1)封閉式管理,缺少與外界的互動。大部分小學的管理還處于看管為主的低水平,以不出事為原則,對學生的心理缺少關注和引導,另外封閉式的管理,容易造成學生性格內向和封閉。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時間長了學生就變得不愛說話、不愿與人交流,不利于孩子成長。而且限制了孩子思維的發展,就是使學生的思維過于狹窄,想法過于死板,只能沿著一定的規則和具體的方向進行。這也是我們中國學生的一個通病。

  (2)學習任務加重,造成心理壓力。進入小學,學生們主要以學習為主,學習的知識越來越難,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欠缺的孩子來說,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從而影響學習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會感到失落,對自己失去信心,更容易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厭學的想法。

  (3)環境角色轉變,學生適應不良。從一個相對于自由松散的家庭環境進入到管理嚴格的學校環境中,學生們一時會難以適應,特別是低齡兒童,入學以前主要以游戲為主,而在學校里主要以學習為主,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因此部分同學容易出現適應不良。

  (4)生活過于單調。在學校里,學生們的生活主要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對他們這些正值貪玩的年齡來說略顯單調,沒有新意,難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時間長了會失去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思維過于死板。

  (5)心理健康教育紙上談兵。教育部很早就要求每一所小學都要有心理咨詢室,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為學生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至今為止,很少學校能夠真正做到,有些盡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也只是做做樣子,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師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寄宿生尤其是低齡寄宿生尤為重要,如果不具體落實,將不利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6)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引發學生心理問題。小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呵護。特別是低齡寄宿生,他們正處于撒嬌的年紀,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渴望得到每一位老師的重視和肯定。但是部分教師心理健康意識薄弱,不能及時的給予學生們心理關懷,反而在他們犯錯時橫加指責,還有的老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喜歡成績好的學生,討厭“笨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引發心理問題。

  三、解決低齡寄宿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在一個孩子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影響。所以,解決這一問題人最好方法是三方面有機結合。但家庭和社會所受學校的影響有限,且對于寄宿兒童來說,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對兒童的影響也最大,下面僅從學校方面對解決該問題的應對策略進行闡述。

  1.完善學校設施,保障后勤生活。無論是教學設備、還是寄宿的相關設備,都要進一步的完善,為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條件。即使有些地方經濟條件不好,但是住宿的基本設施一定要具備,同時要保證安全。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了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要經常組織本校老師外出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同時,要讓每位老師都具備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便于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解決問題。對于生活老師,最好請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專職人員擔任。如果生活老師不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也不善于與孩子交往,那么在他們的管理下,兒童的成長必然出現問題,即便他們能夠保證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但是卻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也是無用的。所以,寄宿制的學校對每一個老師的要求都很高。

  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校里,學生們與老師朝夕相處,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對待,能夠真誠關懷、充分理解學生,經常和同學們聊天,向朋友一樣相處。對于低齡寄宿生,更應該用愛來溫暖他們,讓他們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有利于他們良好人格的養成。不過要從心里真正區分學校和家庭、家長和教師的角色,給孩子一個清晰的界限,避免造成孩子混亂的身份認同,造成教師的越位和家長的缺位。

  4.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寄宿制學校的生活一般比較單調乏味,增加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們得到全面發展。游戲是兒童的權利,他們可以通過游戲建立積極的情感,調節消極的情感。對于一些比較內向、自卑的學生來說,也可以較快的融入到班集體中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有些學生還能夠在活動中獲得自信,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5.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與家庭聯系的條件。寄宿生們渴望與父母交流,學校可以為他們建一個電話亭,或者確定某一天為“交流日”,在這一天,學生們可以給父母打電話,或者寫信,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與家里人溝通。如果不方便找到父母,也可以找老師、同學談談心。

  6.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要對有關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或者是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開設心理輔導課程,設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們普及心理學常識。對個別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同學們解決心理問題。并且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時,不膽怯,能運用某種辦法擺脫困擾,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同時挖掘學生的潛能,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心理需要,讓他們能夠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控制自我。

  7.針對寄宿制特點,改革教學模式。由于學生一直呆在學校里,所以不能延續以往的課程安排,作息時間等,應做一些調整,比如低齡住宿生要學會一些生活常識,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就可以開設生活技能課。對于各個年級都可以適當的增加實踐課,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有助于良好性格的養成。

  8.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要盡可能的多組織學生們參加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的機會,讓他們在接觸與了解社會的同時,對這個社會有個全面的認識,從而讓他們了解父母、體諒父母,尊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學會感恩。

【論低齡寄宿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小議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21

籃球教學對兒童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論文08-28

依戀對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的影響論文02-03

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9-15

淺談基于童話的特點探究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論文02-10

論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質論文08-14

論《孟子》的論辯技巧對魯迅小說影響論文08-12

論《孟子》的論辯技巧對魯迅小說的影響論文08-12

論氣候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論文04-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 亚洲成年少妇丰满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