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區的設計論文
把P2P對等技術運用到虛擬學習社區中,通過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使之更加適應當前遠程教育領域分布式協同的趨勢,為解決當前網絡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目前大多數虛擬學習社區和網絡學習環境都是建立在客戶端/服務器模式下的,這種模式隨著學習人數的增加會給服務器造成很大的負擔,導致服務器癱瘓,社區內的活動不能正常運行。
一、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區的系統特征分析
(一)理論支持——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理論指出教師和學習者角色發生轉變時,學習的協作性將增強。在虛擬學習社區中,系統為學習者創建探索、發現、構建知識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構建知識的學習資源以及與外界環境包括伙伴、指導教師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群體的協作者、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學習者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它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意義建構過程中要求學習者搜集并分析有關的大量信息和資料;需要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虛擬學習社區就是要促進和支持這種構建,而不是嚴格控制和支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更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自由性、情景性、協作性。
(二)技術支持——數據同步更新
在虛擬學習社區內應保證課程中的資源是連續的,同步的,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任何時候收到的資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戶端/服務器模式中,服務器中集中存貯數據和備份數據,控制客戶端可以分享的資源,而在分布式的P2P系統中,由于沒有服務器而使得數據的同步很復雜。在虛擬學習社區中,每一個參與的成員都能共享社區內的資源,當資源更新時,每個成員的信息及時保存備份后再同步更新后的數據。首先,假設學習者A,B,C是一個課堂對等組的成員,這個對等組中只有一個管理成員BPA,這個管理成員只是負責這個組內的共享資源的更新。下一個假設是A剛剛修改了組內的一個共享資源,這次修改導致了更新信息的調整,顯示出被修改信息的名稱和被修改的部分。A通過組內復制服務提供的管道發布這個修改信息,也就意味著這個信息將被組內其他的在線成員B、C和 BPA收到。B、C接收到這個信息后立即把這個更新的資源復制到本地資源,因此A、B、C現在都獲得修改的資源的備份信息。BPA在接收這個更新的過程中把這個更新信息存儲在緩存中,然后通過屬于管理對等組的管道把這個更新信息發送給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員隨后收到更新信息,同樣保存在緩存內。其他的管理者在緩存內存儲更新信息的備份,這樣可以使不在線的課程對等組的成員在下一個管理者那里得到更新信息。假設D是這個課程對等組的非在線的成員,他再次上線的時候A已經修改了信息,但是這些修改信息還沒有傳輸到每一個管理員那里,在這樣的情況下,D只能接收到組內的管理者BPA發布的更新信息,而錯過其他的管理者發布的更新的信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D可以通過激活其他的組內成員執行一個錯誤保障檢測程序,這個程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信息與其他的成員的信息作比較,如果不同的話則復制其他成員的信息,以保證自己的信息與組內成員的一致。
二、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區的結構及功能模塊設計
1.虛擬課堂是一個獨立的課程對等組,學生加入到這個對等組后,便可以使用組內的核心服務。學生和教師在這個虛擬課堂中能擺脫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進行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載,而且不受人數的限制,人數越多,下載速度越快;學生的個人學習材料和學習心得體會也可以給大家共享,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師園地對等組模塊主要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服務,以促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管道服務方便的`將各種公告信息發布給每一個學習者和上傳教學資料,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實現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溝通,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正確指導,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3.休閑廣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在工作和學習疲倦的時候,就可以來到休閑廣場,這里提供各種游戲可以使人放松,并且在娛樂的同時還可以開發智力和培養協作精神。
三、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區的構建
在P2P虛擬學習社區中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學習者之間可以很方便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信的優勢,從而快速有效地獲取學習信息。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的過程,也是學習者之間進行社會性交互的過程。社會性交互是激發和產生知識共享的主要途徑,虛擬學習社區中學習者之間的知識共享與社會性交互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從社會性心理學理論可知,學習者進行的社會性交互越多,獲得知識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通過網絡能夠看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卻隱藏在每一位共同體成員的頭腦中不論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都只能通過學習者之間社會性交互才能獲得。所以學習者之間可以通過P2P虛擬學習社區建立相關聯結,當一個學者對某一知識發出幫助請求時,所有具備這一知識的教師與請求者之間可建立知識共享的社會性網絡。如果某個學習者對某一知識提出搜索請求時,該搜索請求將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裝成相應的消啟,然后發送到網絡的所有的資源結點,并在資源中心內進行檢索, 將相關檢索結果返回給請求學習者;如果資源庫沒有相關知識,就需要向社區中的其它學習伙伴發送搜索請求,收到搜索請求的學習者將會解析相應的搜索請求消息。然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資源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請求。這時在擁有這一知識的學習者與教師之間便形成另外一個社會關系網絡平面。但在這個網絡中并不顯示沒有這一知識的學習伙伴。請求者可以從其中的任一個教師那里得到幫助;以學習伙伴a為例說明,a分別與教師b,c,d建立了聯結,他們與a可以在線即時通信與交流,方便及時地提供a所需的幫助信息。同時a可以對不同的教師所提供幫助的信息做出評價,依據與自己所需信息相匹配的程度確定其信譽級別,并利用社區所提供的分類方法上傳到數據中心,以備知識共享。
【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區的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簡析基于web 的虛擬實驗平臺的設計論文04-21
基于云計算技術的虛擬實訓室設計與實現論文04-20
基于現代統計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論文04-15
基于學習力的翻轉課堂教案設計論文08-30
基于P2P的局域網多線程共享軟件設計論文04-19
談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多維信息空間論文03-29
小學科學探究式虛擬學習環境設計論文01-28
基于學習興趣的角度設計教學的方式創新論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