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傳播與教育作用的論文
第1篇: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傳播與教育作用
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能夠傳播文化,還能夠起到文化傳播與教育作用。而目前大多數的公共藝術設計產品,都存在文化性和藝術性缺乏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文中探究了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傳播以及教育作用,旨在順應公共藝術設計的多元化、人文化以及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于公共藝術設計產品中,使我國的公共藝術設計具有中國特色,同時還要致力于現代公共藝術設計的創新,積極吸取西方國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思想。
目前,公共藝術設計已經逐步成為構建當代城市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和傳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城市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在當前背景下,公共藝術設計要注重其文化傳播和教育作用。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性,還要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性。從文化性來講,公共藝術設計要完成文化傳播的作用。作品中要能夠體現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具有我國民族特色;從教育性來講,公共藝術設計要起到教育公眾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的傳播、審美文化的傳播、環境教育文化的傳播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等方面。本文筆者從文化性和教育性兩方面進行了探究。
1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性
在全球化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使用功能,還要是一種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非物質性的文化形式。例如,建筑中的國際化風格出現在了各國各地,國外工業產品在我國的銷售和廣泛使用,從某種程度來講對我國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理解公共藝術設計時,應該著重從傳播文化的角度。
公共藝術設計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但是無論何種方式呈現于公眾面前,都要能夠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為人們營造一種和諧、民主、愉悅的文化氛圍,為人們提供一個多元化、開放性的公眾性輿論空間。公眾藝術設計要能夠美化人們的生活,同時還要具有特殊的文化屬性,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體現民族和社會的時代文化趨向。美國城市規劃家沙里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有什么樣的城市居民,才會有什么樣的城市建筑。”可見,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一定要具有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使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與城市的文化氛圍相適應,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否則,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就會格格不入,不能夠融入城市氛圍中,讓公眾的內心不舒服,更會使公共藝術作品失去應有的價值。
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要結合當地特色,且要不拘泥與傳統的表現形式,使文化得到傳播、傳承和創新。實踐證明,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設計作品,不僅能夠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還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如雅典的神廟、我國首都北京的胡同和城墻都締造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氣質,反映著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歷史和文化態度。
2公共藝術設計的教育性
公眾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分子,對公眾的教育和引導是歷史的責任。公共藝術設計文化傳播具有教育作用,筆者從“歷史文化”傳播、“審美文化”傳播、“地域特色文化”傳播三方面進行探究。
(1)“歷史文化”傳播的教育作用體現:歷史猶如一面鏡子,它能夠折射出人類文化的發展軌跡,還能夠為人們提供反省與思考的資料,更能夠為人們未來行事提供依據。也就是說,古代公共藝術設計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它能夠折射出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更能夠為現代公共藝術設計提供寶貴的資源,使當代人了解古代公共藝術設計的理念與思想,吸取精華。古代公共藝術設計能夠為人們提供很大的美學價值,對人們進行美學教育。
(2)“審美文化”傳播的教育作用體現:審美教育是通過欣賞美的途徑,促使觀者美和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它能夠增強觀者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立足于陶冶心、怡情樂性的整體人文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審美教育具有局限性,而公共藝術設計能夠將藝術形式呈現于公眾面前,因此,創作者要使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為教育者,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展開審美教育。
(3)“地域特色文化”傳播的教育作用體現:地域文化產生的主要因素由自然環境、民族、當今的媒體等等,因此公共藝術設計要注意與物相宜,與人相宜,與時相宜,因地制宜,與禮相宜和文質相宜,創作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設計產品。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能夠使人們了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能夠與觀察者產生共鳴,與人們的認知能夠產生互動,這就是知識的對話,藝術的對話。
結語
公共藝術設計不應該單純注重“美”與“功能性”,還要注重文化傳播,更要注重文化傳播的教育作用。換言之,公共藝術設計的作品要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性,有助于傳播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還能夠使公眾了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賦予產品生命力,使產品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第2篇:淺談英語歌曲的教育與文化傳播功能
近年來,不斷有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引入不同的元素,以此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英語歌曲作為英語教學的補充內容,不可否認它自身具備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生理解英語知識的能力。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不斷豐富的語言形式,不同時期的語言反映出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社會現象。英語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學科,所以越來越多的語言學者在英語教學中注入多元化文化元素。當前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獲取異國文化的渠道相對較多,如媒體、網絡、書籍、聚會或活動等,歌曲對文化的傳播比其他方式更為直接,歌曲中傳遞著自信、歡樂、溫暖的能量,當人們聆聽歌曲時,歌曲中的文化相應滲入腦海中。相關教育研究報告指出,教師需在教學中隨時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并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動機從潛伏狀態轉入活動狀態,從而起到推動學習的作用。英語歌曲自身特點和現代學生學習外語的心境相符,部分英語課堂引入了各種形式的英語歌曲,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歌曲,緊密地文化知識與趣味性相結合,利用旋律往理性認識方面過渡,獲取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英語歌曲的教育功能
1.應用能力培養
在語法、語音等方面,學生可通過聆聽英語歌曲逐步掌握其規律特能,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語感,一定程度上能將學生從枯燥煩悶的語法、語音和修辭知識中解放出來。首先在語法方面,部分英語歌曲中的句子和合唱側重語法且反反復復,這類歌曲能生動地固定語法點。如被動語態:LittleBoxes:Theyareallmadeoutofticky-tacky;一般將來時:WeShallOverCome;現在進行時:BlowingInTheWind;現在完成時: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可首先將語法點呈現出來,之后領唱第一段,整首歌曲調子之間的'區別性不大,較易學習。以我國歌曲“歌聲與微笑”為例,句型方面:翻譯文“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譯文語言將第二句變為否定句,增加了時間狀語,并沒有運用祈使句“Whenyougobackhometake…nevertakeyoursmileaway”。其次在語音方面,將英語歌曲引入語音操練中,既能長久不忘,又能同時攻克語音難關。例如歌曲MyBonnie通過“MyBonnieliesoverthesea”和“MyBonnieliesovertheocean”中的/n/和TheVowelSong中的a,e,I,o,u和A,E,I,O,u對輔音進行區分,讓學生牢記短元音和長元音。帶有繞口令風味的ThreeBlindMice能糾正學生發音,通過重音、由慢到快的練習方式解決連續、同化及超音段音位省音等困難。教師可在使用前檢查磁帶,引導學生比較漢語詩歌和英語歌曲,從比較中掌握英語語音規律。往往歌曲比較注重節奏和押韻,漢語強調平仄,重視聲調變化的節奏,英語有長音和短音及重音和非重音,根據輕重和長短形成節奏。第三在修辭方面,英語歌曲中的修辭會使語言表現更生動、更準確和更鮮明。以英語歌曲BobDylan—BlowingIntheWind為例,這首歌曲的歷史背景為越南戰爭期間,歌曲中白鴿象征和平,有獨特的寫作方法。教師在講解該首歌曲時可采用聽與討論的方法,先把歌詞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將歌曲完整聽完,之后對歌曲中的修辭用法進行討論。在學生通過掌握英語修辭規律引導的同時,比較漢語歌曲和詩歌的差別,漢語詩歌多用整句,但英語多用散句。總之,翻譯是英語應用能力的一種體現,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規律的不同,不同語種的翻譯很難達到盡善盡美,只有在英語和漢語之中相互磨合,才能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水平。
2.審美能力培養
語言藝術是運用語言手段創造審美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為詩歌,音樂和詩歌組成的歌曲形式必然會有獨特的效果,審美藝術價值也是普通歌曲不具有的。歌曲本身除了具備娛樂、休閑和消磨時間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能緊緊地吸引聽眾陷入沉醉的藝術氛圍中,別無二心。同時利用相協調的練習語言、活動學習語言及動作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引出英語歌曲的另外一種功能,即游戲功能。IfYouAreHappy展現了人們興奮時的動作,Heads,Shoulders,KneesandToes讓學生一邊歌唱一邊活動眼、鼻、耳、眉毛、嘴巴和四肢,OldMacDonald的農場里充滿了動物的叫聲,wolves—howl,dogs—bark,cows—moo,horses—neigh,讓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擬聲詞,claphands...clapthighs,sayOK,doallfives,讓學生在笑聲中不僅學到了英語知識,而且全身做了運動。對此,教師可采用動作相連的方法,要求學生在欣賞英語歌曲時跟著節拍一邊唱一邊做身體活動,帶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語歌曲的歌詞類似于一首很優美的詩歌,有著濃厚的詩情畫意之風。例如英國影片《魂斷藍橋》中的主題曲AuldLangSyne,歌詞出于詩人RobertBums之手,該曲原本是一首歷史悠久的蘇格蘭民歌,主要講在山野里采擷野花,留戀山中美景不舍得返回的情景,在短短的四段疊歌中體現出懷念之情,再配上心曠神怡的樂曲加以吟唱,體現出難以忘懷之情,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歌曲能緩解學生學習生活的壓力。可把美看做解放靈魂的途徑,利用其擺脫壓抑和控制,從音樂角度來說,這種狀態被稱為音樂自由性。聽眾在欣賞歌曲過沉中善于用主觀性和個人色彩較強的態度看待歌曲的藝術價值。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體驗感受歌曲的多層含義,準確把握歌曲情感和意境,為創建歌曲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歌曲的欣賞往往帶有較多的個人色彩和主觀性,因此要求教師在運用英語歌曲開展教學時重視對歌曲意境和情感的整體把握,鼓勵學生在設身處地的感受體驗上富有創意地構建歌曲的文本意義。
二、英語歌曲的文化傳播功能
1.應用能力培養
英語歌曲的原理在于將各個國家的文化內容及各種歷史故事通過動聽悅耳的聲音傳遞至聽者。從語言傳播角度分析,歌曲中的英語語言是生動的影像畫面,并非孤立單一的,歌曲中展現的動態語言易于傾聽、模擬、理解和掌握,具有生動性、表現性、直觀性等特點。歌曲的優勢在于它的傳播載體,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首先歌曲中的語言環境非常真實,歌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載體,其內容所要展現的人物心境、故事情節、歷史背景都和歌曲音調有著緊密聯系,聽眾對歌曲的信任感是由歌曲魅力和真實性因素構成的,進而為語言學習者構建出更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聆聽歌曲較易的理解故事情節,感悟歌曲中反映的歷史文化與語言,同時恰當地彌補大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難以有機結合語境和情景的缺陷。有時學生聽過幾遍歌曲便能自然地唱出歌曲語言,可以說正是英語歌曲中的真實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其次歌曲是集音畫于一體的語言藝術,從歌曲口語分析,曲子中的語調、語音及習語的失爆、重音、連續、濁化、弱化及縮短等許多音變形式和真實交際中語匯的變化及選擇都充分體現人物情感、心境、情緒乃至思想,同時體現著現實生活中的節奏、語調的變化,由此顯現語言的動態之美。第三可重復使用英語歌曲,每年都會出品許多優秀的歌曲,尤其歐洲、南北美洲及其他英語語言國家制作的英語歌曲更是數量繁多。此外,一些優秀電影中的原聲歌曲資料易于保存,可重復使用,深入模仿到大腦記憶,最終掌握。
2.文化傳播功能
長期以來,一直都難以統一文化的界定,關于其定義,不同研究體系的研究意見不盡相同,從廣義角度分析,文化表現為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總模式,其中包括制度、信仰、習慣、技術和目標,以綜合體的形式呈現。從狹義的角度分析得知,文化即意識形態創造的如道德情操、信仰、宗教、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學術思想、科學技術等精神財富。無論如何界定,都不可否認學習語言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文化傳播,英語歌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自然也具備傳播功能。英語歌曲的文化傳播聽覺,歌曲通過多元化的視覺元素將展現視聽藝術的特質,表達英語國家的文化形態和直接傳達其文化意象。上述聽覺元素包括音色、音準及歌唱者的音調起伏變化,這些元素的表達能給觀眾直接傳遞文化意指,且透過內的意象文化信息溝通歌曲的文化傳播特指。在聽音樂這種日常性行為中,學生聆聽英語歌曲學習英語是慣性習慣下催發的,這種音樂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多元化學習,其中包括歷史地理文化和語言知識,使學生收獲不同層面的學習效果。英語歌曲的文化教育作用,音樂自身帶有典型的教育意義和示范性,并能描述一定時期的文化與精神。學生聆聽文化意蘊深厚的英語歌曲的目的在于提高英語文化學習能力,豐富英語文化知識,從歌曲中領略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民族精神及精神品質。有些歌曲屬于人物型贊揚類,聽眾會受歌曲主人公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的影響,學生通過聆聽必然會深刻感受到歌曲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影響自身英語習慣乃至思想觀念。
結語
英語歌曲中的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便于英語教師更直接地開展教學,運用音樂的形式能培養學生從歌曲中洞察深層問文化含義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及舒適的氛圍中了解異國文化,掌握文化知識。尤其在聆聽英語歌曲的過程中也是對語言素材的積累,將英語歌曲適當地穿插在學生學習困難或疲憊之時,能有效消除學生在學習英語中的憂慮情緒,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質量。
【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傳播與教育作用的論文】相關文章:
茶文化傳播中動畫元素作用論文10-02
高校網球教學對體育文化傳播的作用論文10-02
廣播電視下的茶文化傳播作用論文10-02
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論文10-02
公共藝術設計的公共性實現論文04-21
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中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論文10-02
網絡通信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論文10-02
文化館公共文化的論文06-08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論文參考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