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愛上數學活動論文
蘇聯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這樣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充分說明了興趣是學習的動機,而數學對幼兒來說,既比較抽象又枯燥無味,就更談不上感興趣了,怎樣才能使幼兒積極主動、趣味盎然的完成《綱要》中所規定的數學任務呢?在數學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制作形象的教具,自編適合數學內容的故事,融數學知識于故事之中。
形象生動的教具最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故事又是幼兒感興趣的教學形式之一。由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針對數學內容要求,自編了許多既有趣又符合知識要求的故事,并把數學教具作為故事中的道具。這樣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如:在數學活動《小小送奶員》”時,我利用課件演示,邊講述自編故事《喜洋洋和灰太狼》邊講故事邊提問,幼兒邊思考邊回答,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解讀取奶單和送奶單,練習鞏固了數數和序數,完成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渡。實踐證明,這種形式效果很好。
二、設計、利用數學教學游戲,寓數學教學于游戲之中。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針對不同年齡班幼兒的特點,根據數學教學內容,設計搜集了大量幼兒感興趣的數學教學游戲。學習分類的操作性游戲“動物找家”,再如,學習了“5的相鄰數”后,我就和幼兒一起玩“搶椅子”的游戲,進而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出示5把椅子,晴名幼兒參加游戲,教師擊鼓,游戲開始,鼓停,有名幼兒沒有搶到椅子,由此,通過對應比較,得出5比6少1,搶不到椅子的幼兒淘汰出去,這時,椅子和幼兒一樣多,拿掉一把椅子,繼續游戲,再通過對應比較得出5比4多1。
總之,采用多種多樣的游戲進行教學,不但可以使猶如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鞏固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幼兒的比較、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三、利用各種材料,讓幼兒充分動手操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叢動作開始,幼兒期幼兒的思維特點是直覺行動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開始萌芽,他們只有在動手操作時,才能很好的進行思維,促進思維能力,特別時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動手操作又迎合了幼兒好動的生理特點,他們常常會常時間的擺弄物品而了此不疲。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材料:火柴棒、冰糕棒、小石子、飲料管、各種插塑、瓶蓋等等,讓幼兒動手操作,親身實踐。如:在比較長短寬窄時,我就讓幼兒拿著冰糕棒、去量一量毛線的長短,桌子的寬窄。再如:在學習組成時,我分給幼兒足夠的操作材料(插塑、石子、扣子、小棍),讓幼兒自己去分,并把分得結果說出來,再引導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發現數的分合規律,按互補關系或互換關系列出組成式。
針對幼兒喜歡畫畫、折紙的特點,我引導幼兒在畫畫、做做、玩玩中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
如在學習了配對,我讓幼兒折出5只小船,讓幼兒畫出相對應的小船。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只有讓幼兒自己動手,自己操作,才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活動,勤于動腦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尋找答案,從而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充分運用幼兒的各種感官,在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中尋找數學內容
幼兒周圍的環境及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數學材料。如:活動室墻壁上的裝飾的小花、小草、小動物等經常是我們數學教學活動中點數、加減運算的對象。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多很熟悉,當他們看到、聽到這些熟悉的東西也成為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就會倍感親切,非常興奮,也容易接受。
例如;在學習“排序”時,我就讓幼兒按各自高矮的規律來排隊;按男女小朋友交替排列的規律來排隊;按小朋友穿的衣服顏色來排隊;再啟發幼兒發現、尋找規律,有的小朋友想到了按胖瘦來排,還有的想到了按有沒有辮子的規律,戴沒戴帽子的規律等等。然后再過渡到按圖形或幾何形體的不同規律來排序。這樣,孩子們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觀察、尋找排序的規律,比用教具、圖片效果好的多。充分運用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看一看、找一找、聽一聽、動一動、摸一摸,從而加深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當然,這幾種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融會貫通的,交互運用的。就是將抽象、單調得數學知識,以直觀形象、通俗易懂且饒有趣味的形式讓幼兒接受,進而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運用所學知識,去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做到舉一反三。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
【讓幼兒愛上數學活動論文】相關文章:
愛上數學作文08-23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論文10-11
愛上數學小學作文12-16
小學日記愛上數學07-01
幼兒數學活動中傾聽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論文06-30
愛上數學課作文10-26
寒假作文:愛上數學08-04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實施方法論文09-26
語言活動《點點愛上幼兒園》教學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