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究論文
一、“以美育德”模式的內涵
以美育德模式是指為解決道德教育問題,在一定的德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用以組織和完成教育任務的美感教育理論、手段、途徑、程序、機制等有機結合起來的理論模型和實踐范式。筆者在此提出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開展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指利用美育和德育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等方面的內在統一性,把職業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創設審美、體驗美、創造美的條件和氛圍,讓學生在美和善的感知、體驗、實踐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自覺接受和認同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逐步內化并付諸道德行動,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二、“以美育德”模式下開展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新時期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如理想信念淡薄,熱衷于追求薪酬和待遇,缺乏集體觀念,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有所減弱,等等。因此,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素養顯得尤為迫切。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人們欣賞優美的事物時,也就不能不受到其崇高的內在意蘊和精神的熏陶,這勢必會促進人們內在道德和人格的進一步完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將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美與職業道德要素相融合,學生通過愉悅的審美體驗獲得感知、感悟,進而深化對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不斷提高職業道德自律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當代藝術類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發展,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傳統“灌輸式”、“說教式”的職業道德教育難以真正被學生所接受,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而以美育德模式具有獨特的道德教育優勢,正如蔡元培所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在該模式下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充分發揮美育“以美導善、以情化人、寓教于樂”的特點,使職業道德教育生動形象、直觀感人。把職業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讓學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中陶冶情感,凈化心靈,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職業道德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原則,并形成內在的道德需要,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以美育德模式下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以美啟知,樹立理性的職業道德觀念
以美啟知即用美的藝術啟迪學生,使其在對“美”的鑒賞、感受和體驗中,獲得職業道德規范、原則的認知和理解。任何藝術教育和藝術作品都富有獨特的內涵和人文情懷,學生通過視覺、聽覺來認知和理解藝術形象,在分辨善惡美丑的同時自身的思想也得到感化。在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從德育的角度充分挖掘美育資源,利用藝術教育和藝術作品的直觀性、形象性、愉悅性等特點來陶冶和教化學生,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活力。(1)要充分利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優勢,發揮藝術教育本身特有的德育功能。利用美術、動畫、攝影等藝術形式在專業課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介入職業道德規范的指導,用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產生對是非、善惡、對錯的認識判斷和評價,提高大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了解;(2)要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在美的藝術學習中加強對專業、職業、行業的理解,增進對未來職業角色的認同。例如,開設各類藝術選修課、組建各類藝術社團、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等,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覺參加,由被動的“知之者”變為主動的“好之者”,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化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理解。
(二)以美怡情,激發崇高的職業道德情感
以美怡情以藝術類大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審美情感體驗為切入點,借助一定具體、有形、可感的審美對象來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寓教于形,以形悅目,以情感人,使學生在認識、理解、踐行某一職業道德觀念時獲得內心積極的情感支持。
1.高校要努力營造美的教育環境。“大學是一個‘大染缸’、‘泡菜壇子’,其構成的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高校可以在工作室、藝術展廳、作品陳列室等藝術專業場所中植入職業道德要素,滲透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榮譽感、恥辱感等。另外,充分發揮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優勢進行校園環境化設計。如美術、藝術設計類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欄、教室走廊、宿舍等進行手繪創作,開展“圖說職業道德”系列活動,將樂業、敬業、勤業、精業精神教育融入精美的畫作中,使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得以形象化、生動化、立體化,能夠極大地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2.完善教師形象,以美好的人情人性浸潤大學生的心靈。“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和道德示范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特別是藝術類專業教師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受學生的尊重和敬仰。加上他們與藝術生接觸多,關系密切,學生容易“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對藝術理想的追求、崇高的敬業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專業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更應該以身作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在言傳身教中激勵學生積極進取,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
(三)以美煉意,培養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
以美煉意,即在情動于衷、辨識道德的'基礎上,通過“美”和“善”教育和感化學生,提高他們的道德自覺性,鍛煉道德意志,使其能夠在處理職業生活矛盾和問題時產生支配行為的力量。學校可以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藝術類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廣泛吸引學生參與。學生可以從中受到教育、熏陶和鍛煉,逐步培養對活動或事業的責任心、榮譽感、使命感。參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磨礪職業道德意志的過程。如邀請知名企業家、藝術類行業領軍人物、優秀校友舉辦職業道德專題講座,介紹有感染力的成才、成功的典型事例,讓大學生在聆聽“真、善、美”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受崇高的職業道德情操。大力開展音樂、舞蹈、書法、攝影、漫畫、海報設計等課余藝術活動,激發學生知美、愛美、創造美的熱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將“誠信”、“責任”、“創新”等職業道德理念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另外,針對藝術類大學生成長特點,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通過開展心理工作坊、心理咨詢、心理講座等形式,幫助他們克服實用至上、個人至上、物質至上等不良社會思潮和職業道德觀念的影響,提高分析于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引導他們在擇業、就業以及職業發展過程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以美導行,調控自覺的職業道德行為
以美導行即在一定的職業道德認識、情感、意志支配下,在社會實踐中自覺主動地以美的標準約束和調節自身行為,促進職業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轉化。高校在對藝術類大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意識與行動相結合,讓學生通過體驗美、實踐美來領悟職業道德的真諦,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1)要充分利用校內藝術專業實踐平臺。利用版畫、漆畫、陶藝、攝影等藝術工作室進行創意項目設計,將職業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企業文化教育貫穿在整個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學生在創造作品、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性、合作性、責任心、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職業道德素養;(2)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接受職業道德的熏陶與鍛煉。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構筑學生審美、創造美的舞臺,組織學生到農民工子弟小學、敬老院、社區等地開展文藝演出、藝術創作等形式的志愿者活動,促進其踐行責任、奉獻、服務、合作的職業道德理念;(3)可以選擇一些本地區的企業、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創意園等作為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基地,將學生的專業實習、畢業設計、教育實習等與各類職業道德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將專業美、職業美的體驗升華為精神美、道德美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職業道德修養,達到“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中求發展”的良性教育狀態。
【藝術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論文11-18
高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有效性探究論文11-27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論文03-30
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論文03-30
中等專業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探究論文11-28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探究論文11-18
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論文07-04
護士職業道德教育探討論文11-27
當代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分析論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