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個性特征培養高職學生的規則意識論文
【摘要】 當今社會不僅要求高職生具備精湛的技能、理想的個性,更要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然而,一些高職生技能好、個性強,規則意識則相對薄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尊重個性特征,培養高職學生規則意識的方法、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個性特征 規則意識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的本質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會化,就是要把一個生物的人通過教育轉變成一個能和諧地融入社會的人”。尊重個性特征,培養高職學生的規則意識正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教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那么,如何尊重個性特征,培養高職學生的規則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正面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個性和規則之間的和諧關系,自覺養成規則意識
規則和個性是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個性影響個體對規則的認知、認同、尊重、信仰和自覺遵守,而規則影響個性發展的方向和空間。英國哲學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論》中寫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是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以此推之,規則的意義也在于保護和擴大自由,而非廢除和限制自由。換言之,規則首先具有保護個性的功能。按規則辦事,用公正的制度、規章對待所有的人,就是對個性最有力的保護,并使個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規則意識不僅是對規則的認知、認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覺遵守的觀念,而且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有這樣的共識:個性良好的學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較強的規則意識,做事講規則、循規則,這樣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他們在學校生活中人生目標明確,職業規劃合理,人際關系良好,能力素質全面;在求職就業中懂崗位標準,善換位思考,能沉著應對,富有自信心;在職業生涯中有較高的'認可度,較強的競爭力,較好的適應性,較大的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個性和社會規則之間的關系和諧。
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個性特征有一定的趨同性。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我們除了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外,還必須使學生明了個性和規則的和諧關系,認識規則意識對良好個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對個人將來發展的支撐作用,使他們在學習技能、掌握知識、弘揚個性的同時增強規則意識,在張揚個性時不悖規則。
二、強化價值觀教育,端正學生對規則的基本態度,增強他們對規則的認同
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當今世界正處于開放、競爭、變動和一體化的關鍵時期,以現代化為根本特征的社會變革,使得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的思維方式、生活觀念、價值取向呈顯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但多重價值觀并不是一種社會常態,而是社會發展過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達到和諧統一之前暫時的狀態,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的價值取向將趨向一致,人們對法律、道德、規章等價值準則的認識將上升到較高層次。
其次,要教育學生學會全面看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一部分人對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價值準則的認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錢萬能、享樂主義、不勞而獲觀念,但這畢竟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作為時代先鋒的大學生,不能被一時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層次的選擇和追求。
再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人類社會中的規則可以表現為法、道德、規章,也可以表現為各種“文化”,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紀律等,但無論是何種規則都應當有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價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準則,是實現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的前提,也是個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因此,在尊重學生個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須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端正對規則的態度,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三、構建高職學生規則意識教育目標體系,通過行為規范養成訓練,矯正其行為選擇中的隨意性,強化規則意識
完善的學生規則意識教育目標體系構建是實現從“他律”到“自律”轉變的前提。高職學生規則意識目標體系,應該秉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促進學生在學習規則中發展,而不是用規范窒息他、限制他,泯滅他的個性。體現在規則內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體現在規則的目標體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涵蓋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三個不同場所的行為準則,包括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的制度、規章、規則組成的教育目標體系格局。 行為規范訓練是實現從“他律”到“自律”轉變的重要載體。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教育和訓練,可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形成。行為規范養成訓練要發揮學生個體的作用,通過班規大家定、和諧班級創建活動、室長輪流當、學院發展我的責任等全員參與的方式和途徑開展,既要發揮學生的個性,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既要有助于學生在參與中了解規則、把握規則,又要有助于促進班集體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自我期望,進而產生規范的同化激勵;既要使個體自身主動地遵守規則,又要使集體成員敢于對違反規范的行為說“不”。如此,不僅有效地矯正了行為選擇中的隨意性,而且促進了規則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是實現從“他律”到“自律”轉變的關鍵。培養規則意識不是為了塑造“聽話”的動物,而是要培養個性和社會性一起飛揚的公民。要使學生悅納規則并上升為自覺的規則意識,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生存狀態,和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導型規范為主,使學生知道我們希望學生做什么,要求學生做到什么。“只有當人從內心體驗某種價值,或產生認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產生拒絕、厭惡、羞愧的情感時,才談得上道德學習和道德教育的實存性”。細節的變化帶來的是結果上的差異,是學生規則意識的自覺提升。
四、幫助學生樹立規則至上的觀念,提升學生對規則的尊重和信仰,實現學生的內在個性和外在規則在行為層面上的和諧統一
幫助學生樹立規則至上的觀念,要求我們講究個性教育的藝術。高職生正處于對個性發展要求最為強烈的青年時期,而社會對人才種類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各顯神通,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發展自己是教育的創新。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規則至上的基礎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性格、習慣、興趣、愛好、潛能、心理狀態和家庭狀況,尊重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個性差異,挖掘他們各自的潛質與能力,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揚個性之長,棄個性之短,才能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產生對規則的認同,樹立規則至上的觀念。
提升學生對規則的尊重和信仰,必須保證規則執行過程中的公正性。規則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此范圍內必須保證執行過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都應當遵守的準則;職業道德和行業規章是職場人應該遵循的準則;學生行為規范是在校生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班級規章則是同一班級學生必須遵守的準則。規則既然是對一定范圍人群的約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擔相應的后果、接受相應懲罰的責任意識,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證執行過程中的公正性。
實現學生的內在個性和外在規則在行為層面上的和諧統一,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親身體驗。如果只向學生講規則意識沒有他們的親身體驗,規則意識是樹立不起來的。不妨讓學生自己來約定自己的行為規則,在討論,篩選,確定,執行中自己教育自己,達成一致性。通過主體間有效的合作,使之成為既有張揚的個體性,又有內斂的社會性;既放得開,又收得攏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培養高職學生的規則意識必須將發揮本體功能與借助載體效應有機結合起來,以尊重學生個性特征為前提,加強正面引導,強化價值觀教育,構建高職學生規則意識教育目標體系,樹立規則至上的觀念,提升學生對規則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學生對“規則意識”的道德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才能達到學生的內在個性和外在規則在行為層面上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李貴潔,“關于德育中學生個性發展問題的研究”,《思想政 治課教學》,1995年3月。
[2] 李和民,“論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中國林業教育》, 2007年25卷1期。
【尊重個性特征培養高職學生的規則意識論文】相關文章:
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意義論文11-14
高職文秘專業學生職業意識的校內培養論文04-23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的策略論文11-30
探析加強高職院校實踐教學 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意識教育論文12-07
如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的論文02-18
高職足球課戰術意識現狀與培養策略論文02-22
高職化學教學中環保意識培養分析論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