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對策研究論文
一、“3+1”辦學模式下即將遇到的學生管理問題
在“3+1”模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各個方面都將有巨大改變。面對機遇和挑戰,本文將可預見的問題梳理如下:
(一)身份轉變導致學生的思想波動較大
由于在“3+1”辦學模式下,學生比以往提前離開校園到企業上崗實習實訓,兼具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在適應工作的同時也面臨雙重壓力。以往在校園中單純的人際關系變為企業中復雜的人事問題,在校園中學業時間安排相對輕松,而到企業之后生產勞動工作非常繁重,管理非常嚴格。這對于多成長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來說,必將產生思想上、生活上的一系列壓力,導致學生容易對人生定位、職業定位產生懷疑、困惑,進而對獨立學院“3+1”辦學模式產生懷疑。
(二)管理主體的缺位導致安全隱患
“3+1”辦學模式教學改革對學校和用人單位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由于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實訓后,大多要住在用人單位所提供的住所,這種情況有可能導致學校輔導員、學生管理部門錯誤地認為學生離開了校園,就不用為學生的安全負責,出現“甩包袱”心理。同時,用人單位則從用工管理角度出發,錯誤地認為自己只用承擔實習生的工作引導、技能教學等任務。雙方的認識誤區很容易導致管理主體的缺位和在外實習生管理難度的增大,進而產生學生在外實習的安全隱患。
(三)管理理念對管理效果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3+1”辦學模式中,校方和企方既是利益共同體又是矛盾對立方。學校和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很大區別。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更多的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和教學科研。而企業作為以盈利為最終目標的社會組織,對人員的管理是從效益和效率出發,以利潤和對企業的價值為衡量準則。校企雙方的管理文化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校企雙方對人才進行培養的角度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學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大學生。而企業考慮的首先是使用人才,如何讓員工發揮最大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帶來最大化的價值。可見,校企管理理念和用人角度的巨大差異必然會影響“3+1”辦學模式下學生頂崗實習中的學生管理。如果單純地以企業考核員工的模式進行管理,必將弱化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導致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增加管理難度。
(四)利益矛盾使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實效性降低
在“3+1”辦學模式中,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一段時間之后,對崗位的新鮮感逐漸降低,更多的是從事重復而繁重的`工作,這時校企合作的利益矛盾也將凸顯出來。企業往往會把學生當作正式員工來安排工作,甚至是當作廉價勞動力來用。學生在經歷繁重的勞動后得到的報酬往往不高,休息時間不夠,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的不滿從而導致集體罷工等事件。另外,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往往是抱著對未來的憧憬的,而真實冰冷的企業管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微薄的收入導致學生情緒的不安和低落,這些都會使管理實效大大降低。總之,校企雙方的利益沖突很可能導致對上崗實習學生管理實效性的大打折扣。
二、“3+1”辦學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對策
針對“3+1”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現作出以下管理對策分析:
(一)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融入企業文化
目前很多大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多是由學校教師講解一些專業前景、求職理論等,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提不起興趣。在“3+1”辦學模式下,由于學生大四一年要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所以應該將相應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企業文化提前融入到學生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生活中去,提前讓學生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相應技能要求和企業文化。其次,學院在進行學風建設工程時應將現代企業所倡導的敬業精神、創新理念、安全生產要求、效率優先、服務至上等納入進去,使學生在校三年期間,不間斷地接受這種意識的引導和熏陶,從而使學生成長為更適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據調查,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為提高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從新生抓起,安排新生全部入駐部隊進行全封閉式訓練。另外,在入學教育中加入本專業就業方向、職業引導教育等內容;開設社交禮儀修養、人際交往困境突破等選修課程;邀請企業精英、文化名人來院進行講座。
(二)利用崗前培訓和思想動員使學生盡快轉換角色
在“3+1”辦學模式下,學生進入企業后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角色轉換問題。這個難題需要通過上崗前的培訓和思想工作解決。首先,校企雙方聯合召開學生和家長動員大會,將“3+1”辦學模式對學生將來就業的重要意義、對學生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提升等解釋清楚,消除學生和家長的顧慮;其次,企業需將上崗要求、企業文化、相關制度和企業的發展歷史等告知學生和家長;第三,會后輔導員應對學生進行分類教育,引導學生不僅要完成實習任務,更要從職業規劃、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角度去對待上崗實習經歷,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心理準備,嘗試多從企業角度看待工作,以一個職業人的精神完成工作,幫助學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
(三)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干部在學生上崗實習中的作用
黨團組織和學生干部隊伍一直都是學校管理學生的主力軍,所以在“3+1”辦學模式下,黨團組織和學生干部隊伍更應該發揮巨大的作用。首先,在派去企業實習的學生中建立臨時黨支部和臨時團支部,對實習的學生進行思想管理和生活管理。其次,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學生干部可以在頂崗實習的學生中擔任小組長,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業余活動,拉近實習學生的距離;加強自我管理,每周由組長向學院輔導員匯報實習進度、學生思想狀態等。
(四)健全各項制度、加強后勤保障
由于“3+1”辦學模式仍處在嘗試階段,各方面制度尚待完善,所以首先要從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從而更好地保障此項工作的規范運行,規避各類風險。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在實行“3+1”辦學模式后針對實習實訓工作相繼制定了《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學生實習實訓管理規定》《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學生集體實習管理辦法》等管理規定和相應文件,規范實習實訓工作。加強后勤和經費保障。學生上崗實習中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學院面臨的新情況和新課題,領導應充分重視,將其列入學院整體工作中來。學院應給予此項工作充分的財務預算,用來支付實習指導老師差旅費、企業實習費、上崗前的教育活動開銷等。
(五)重視實習學生的心理問題
對于實習實訓的學生,學校和企業都不可忽視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并及時發現問題。首先是對各類學生的分類引導,對于家庭困難、人際交往困難、抗壓能力低下等各類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和實習帶隊教師要有準確的掌握,要做到有備案,經常關心、談話、引導。其次,企業方的管理人員也應對實習實訓學生群體給予思想引導,消解學生適應工作的壓力,及時解釋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企業制度等,做到以人為本、關心實習實訓的學生。例如人文科技學院在實施“3+1”辦學模式后,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問題,制定并頒發了《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學生心理健康預防與干預三級機制方案(試行)》,建立一級為學院心理咨詢中心、二級為輔導員班主任、三級為心理委員的三級機制,及時反饋并解決實習生的心理問題。
(六)嚴格遴選合作伙伴、明確校企定位
本著對學生、家長和社會負責的態度,學院在遴選實習實訓基地和合作企業時應嚴格考察企業資質和所需崗位是否與學生專業對口,另外還應該考察合作企業對員工的管理是否科學,避免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產生自殺、精神失常等惡性的事件。另外,負責教學的部門應提前和企業對接實習次數、實習時間段、實習期間管理方式等,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具體教學計劃,不可為了實習而忽略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也不可安排過多的理論課程而導致學生實習時間縮水。企方在教學計劃安排好之后,應調整好本企業各項工作,保障在規定時間內按規定人數接收計劃實習學生。此外,應明確校企定位。在學生離開校園進入企業實習實訓后,在學生管理上,應明確以企業管理為主、學校管理為輔。所以在實習實訓期間,企業應作為第一責任單位。學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務,其次對于接收學生較多的企業,校方應派駐帶隊輔導員協助企業進行管理。
(七)文化融合、互利共贏
校企核心文化雖不同,但在“3+1”辦學模式下仍存在共贏點。企業雖以盈利為目的,但需要學校培養出各類出色的專業人才;學校以培養人才為目的,所以也需要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孵化基地。從長遠來看,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是雙方需求也是人才培養模式大勢所趨。如能從頂層設計、管理理念、校企文化等層面立體多維地推進校企文化融合,必將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助于獨立學院教育的知行合一。
【3+1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對策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電子政務下社區管理模式研究論文07-04
中職學生管理現狀對策研究分析論文12-28
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研究論文10-30
大學生班級管理雙軌模式研究論文10-30
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問題對策研究論文精選10-29
能力場視角下的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