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能力培養需要學生與學校互動論文
【摘 要】針對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建議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系列教育,需要幫助學生盡早樹立就業能力培養意識,根據社會需求與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安排課程學習。同時加強自主學習和就業實踐訓練,培養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達到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優良之現代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 綜合素質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普及發展,高校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長。伴隨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對就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同時也不乏有部分學生期望不盡如意、難以順利就業。因此,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已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幫助學生盡早樹立就業能力培養意識并正確規劃職業生涯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才需求條件不斷提高,要求我們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進行不斷的改革,以求在激烈的就業競爭條件下,占居主動。為此,有必要從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確定自己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要使學生盡早認識就業能力培養必須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與所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業務要求相結合。要在入校后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換,清醒認識本科教育階段中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避免將大一階段視為高考后的放松期。同時,需要經常在學生中開展專業與就業相關的社會需求性形勢分析教育,讓學生明白大學學習不能僅憑個人興趣,而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與就業能力培養相結合。不能到大四階段方為就業而著急。避免在畢業時因專業技能不足、綜合素質不高,乃至無處立足的被動。因此,重視入學早期的就業意識教育,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合理規劃大學階段的學習及專業技能的培養。這就必須重視新生入學階段的專業思想教育,要詳細向學生介紹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讓他們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畢業后可能的就業去向。并在大學四年的各階段經常進行本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性分析和人才能力與素質要求的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從入校開始乃至四年間都能關注所學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形勢,并結合自身特點經常思考,逐步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正確實施自己的能力培養計劃與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為就業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利于今后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而贏得主動。
二、指導學生重視基礎知識學習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當今,高等教育改革正逐步根據社會需求而轉變辦學思路,課程設置不斷創新,面對大量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往往有些學生不夠重視基礎知識學習與基本技能訓練。因此,學校不僅要將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反復強調給學生,要使學生真正明白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基石”作用。作為培養專業技能的基礎,極其重要而不可偏廢,不能憑興趣學習,必須根據本專業人才業務培養要求,認真把握好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同時,要注重將理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和創新思維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勤奮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在進入大三階段后,學生開始選修課程的學習,為避免學生為單純完成學分盲目學習,要引導學生按自己的職業規劃,圍繞培養就業能力而選課十分重要。最好在課程選修前將每門選修課的內容、特點、應用意義及其與就業的關聯程度進行詳細介紹,以利學生合理進行選修課程學習,力求學有所用,學有所能。將理論學習與就業能力培養相結合,才能使所培養的學生既貼切社會需求又具有服務社會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知識更新加快,技術發展迅猛。科技信息發達,這就要求生產者則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具備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其中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非常重要。而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消磨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自學能力成為許多學生的薄弱環節。因此,授予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一直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要在課程教授過程中適當采用指導性自學方式授課,由教師講授要點,介紹相關的教學參考書,指導學生自學掌握部分課程內容。如此指導性自學,可有效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意識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對這種教學方式或許會有部分學生覺得老師沒能將書本內容講透徹,不便他們應付考試。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說服學生明白高等教育培養的標準不僅是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掌握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與能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就業與技術教育的準則性文件中提出的“技術與就業教育計劃應考慮迅速變化著的技術的本質,以使所提供的技術與就業教育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并使他們有能力在未來得到提高。”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課余自學、研討實驗等多種形式教學的相互融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才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在形式上可指導學生自主設計試驗、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或支持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或到企業去實踐鍛煉。如此將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抓住機遇,為畢業后順利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市場經濟對畢業生的`必然要求
當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和生產方式日益進步,企業選擇就業者的要求不僅在于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術,能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一線工作,同時須具備自我管理素質,有較強的適應性、靈活性、團隊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敬業精神。這種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已作為企業判斷與選擇畢業生的基本條件要求。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學生往往壓力過大,甚或缺乏信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僅靠尖端技術人員已不能完全立足于市場,它需要全體企業職工共同參與市場競爭。員工不僅要基本技能熟練、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并懂得借助信息與技術等手段分析問題,能發揮團隊力量解決問題、攻克難題。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學好專業,還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鍛煉,其中包括健全人格的修養、、人際關系的融洽、組織能力的協調、創新意識與研究思維訓練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若在校期間學生能得到這些方面的鍛煉,勢必在走向社會之際就會胸有成竹,就有可能變被動求職為主動擇業,順利實現自己預期的就業目標。
總之,我們認為要使高校所培養人才既符合社會需求,又具有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學校要重視在大學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的系列指導教育的同時,幫助學生正確規劃自身職業生涯,將專業技能培養與綜合素質訓練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與學校形成互動,按自身的職業目標有計劃的培養就業能力,成為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優秀的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偉.從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7,(2).
[2]姚春.教學、實踐、實習一體化職業指導體系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27):559.